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2022-06-11鲍玮
鲍玮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以一篇带多篇,即围绕某一学习主题,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与学习主题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较于单篇阅读,它的学习容量更大,综合性更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本期精选的三篇文章,从具体课文的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维度,阐述了实施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策略。
神话故事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神奇的故事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阅读感受,更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借助图画,把握主要内容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女娲补天》一文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个要求是对三年级学生学习记叙文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提升,能为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做铺垫。编者这样编排,意在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女娲补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单元前面《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个神话故事的学习中,笔者已经指导学生学会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些方法,如借助小标题、思维导图、情节曲线图、“故事山”情节线等来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在指导学生自读《女娲补天》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不同的方法梳理了文章内容,如学生张鑫运用情节曲线图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如下梳理:
这个情节曲线图非常直观地概括了《女娲补天》的内容:故事的起因是“天灾降临”,故事的经过是女娲“寻找彩石”和“炼石”,故事的结果是“补天成功”。
二、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笔者紧紧围绕课文“阅读提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这一要求,以及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展开教学,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想象神话的由来
在学生已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抛出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作出‘女娲补天’这个故事?他们又是如何想象出这样一个故事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重读课文,稍加思考,答道:“在远古时期,大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们非常恐惧,但又没有办法控制这些自然灾害,便假想了一个‘救世主’来拯救生灵。”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感到有难度,虽然回答出各种看法,但大多是脱离文本内容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想象的角度理解文本,笔者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祖先发挥想象的“事实”依据。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发现:祖先们认为“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才导致天不停地下雨,最终形成大洪水,这是人们从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中联想到的;“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洪水开始泛滥,人们无处可躲,这种现象可能是远古人类从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中联想到的;天上五光十色的云霞让我们的祖先想到了五彩石;可能是由于土壤多数是黑灰色的,所以远古人类想到了“芦苇烧成的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发现了神话创作的秘密——合理的、有事实依据的想象。
2.创编神话,给神话“加点料”
文中对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写得比较简略:“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笔者结合文本,要求学生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讲得更生动、具体一些,并给予了相应的提示:①女娲寻找石头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②面对这些困难,女娲会如何想、如何做?③五种颜色的石头可能在哪些不同的地方找到?经过同桌合作学习,学生这样想象:
生1:女娲在沙漠中行走,在沙子中乱摸,想找到黄颜色的石头。她的手被仙人掌扎出血,沙漠中留下了一道道血痕。最后,女娲终于在沙漠北边发现了黄颜色的石头。
生2:刺骨的寒风呼啸着,冷风肆虐地舔着白雪皑皑的大山。女娲身体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几乎要冻僵了。但想到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们,她又重新振作起来。她翻过一座座雪山,无数次累得晕倒又被冻醒。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在雪山中的一个千年古洞里找到了洁白如雪的石头。
生3:女娲来到了太阳附近,太阳上面全是岩浆和烈火,女娲忍受着灼热和疼痛,紧紧地抓着山岩艰难地攀爬,找了整整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红彤彤的石头。
这一教学设计紧扣单元要素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想象、创编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三、拓展阅读,夯实能力
学完《女娲补天》后,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上册《神农尝百草》一文,并完成如下任务:①用合适的情节梳理方法归纳《神农尝百草》的起因、经过、结果;②《神农尝百草》中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神奇?试着画出关键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③你觉得炎帝神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品质或精神;④想象神农尝百草的过程。有了《女娲补天》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地完成了上述任务。比如,有学生这样想象神农尝百草的过程:
神农来到深山老林里,看到一株金银花,他先是品尝金银花的叶和茎,觉得味道微甜,又品尝它的花,感到有股淡淡的香味。他根据这两个特点判断金银花可能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于是,他嚼了一大片滴水观音的叶子,立即感到有点头晕,他赶紧捋了一把金银花,嚼碎后咽下去,随后头就不晕了。他把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的事告诉了人们,人们再遇到发热或中毒的现象时,就知道用金银花来治疗了。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笔者紧扣统编版语文教材编者意图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未做过多讲解,学习目标都是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学习完成的。这样的课堂充实而高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靖边县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