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五个方面 落实劳动教育

2022-06-11高巍郭庆高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

高巍 郭庆 高畅

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小学为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劳动教育目的理解、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与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总结了诸多经验。本期,我们探讨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实。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中小学要聚焦劳动教育目的理解与共识、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与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劳动教育保障条件的落实五个方面,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目的理解与共识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有效落实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在教育目的的理解上达成共识。

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实施。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备、充实的,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具有全方位的指导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立足人的生命存在的自在性和自为性认为,人是自由创造性的劳动存在,人类社会发展是建立在人以自由意志创造自身、创造环境、创造历史的创造性劳动之上,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一样。劳动在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同时,也促使人发展的自由性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由此找到了理论上的逻辑基点。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形成“劳力劳心,亦知亦行”的共识,明白劳动教育具有双向价值:向内塑造精神与灵魂,培养思想、信念、价值观;向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锻炼意志、掌握技能。

二、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与设计

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综合考虑“五育”之间的融通关系,渗透价值观念、学科知识、体育锻炼、审美情趣等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此外,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可能存在以下误区:将学科教学强行冠以劳动意义,认为在科学课上做实验、美术课上做手工等都是劳动教育,美其名曰“劳智结合”。事实上,这是对劳动教育意义理解的泛化,并不是真正的“五育融合”。

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该融合进行,但必须建立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同时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淡化劳动教育的独立地位,将其简单地融入智育或德育中;二是过分强调劳动教育,造成“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等现象。中小学应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指导下,辩证地理解“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的独立性,结合办学实际,科学选择和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促进“五育”在平等地位上相互融通,健康发展。

新时代,科技革命促使产业结构重组,劳动教育必将注重新兴技术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带来的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变革,树立一种不断发展的劳动教育观。新时代劳动教育呈现多样化叠加形态,生产与技术、知识与价值、信息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等劳动教育要件的耦合,比任何时代都复杂和多元。因此,《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纲要》均强调“创造性劳动”,这一观点具有时代性和开创性。落实“创造性劳动”,首先应调整劳动教育内容结构,强化服务性劳动;其次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革新,思考其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最后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劳动教育具有双向育人价值,劳动素养亦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外生性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生性品质。中小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应预先研究劳动本质,凝炼劳动素养,明确学生经过劳动课程学习后应达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建立劳动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指导课程开發实践。

一段时间内,劳动课程大多整合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内部鲜有专门的劳动课程,班务值日、扫除等是仅存的学生劳动活动,简单且形式化,达不到“课程”的标准。随着劳动教育回归,劳动课程也逐渐推陈出新,但目前中小学优质劳动课程依然较为稀缺且不成体系。根据《意见》精神和《纲要》指导,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结合日常生活、生产、服务性三类劳动教育内容,开发理论必修课程,进行活动策划、技能指导、劳动史学习等;第二,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开发理论、实践等多形态选修校本课程,突出对创造性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陶艺、烹饪、航模、机器人等;第三,开发科技馆、农场、工厂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和具身性校外劳动实践课程;第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定期邀请劳模、大国工匠、劳动积极分子、劳动创新分子等开展讲座;第五,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在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等。

四、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意见》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然而,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相比,我们对劳动素养评价的研究还不够,尤其缺乏系统且有效的评价机制研究。首先,劳动素养本身缺乏科学界定;其次,评价理念尚未明确,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制定,评价方式单一、简化,专业性评价工具匮乏,这些都制约着劳动素养评价的科学化;再次,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除上海、浙江等地积极改革、实践外,并未实现大面积推广;最后,如何落实质量监测机制亦是急需研究的重要问题。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纲要》指出,我们要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为依据,整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健全和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基于此,我们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深入研究劳动素养的本质、内涵与结构,明确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应用范围。第二,开发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指导评价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劳动素养档案袋,通过自评、互评,以及家长、教师、社区评价等方式,收集形成性评价材料,并结合必修课程的终结性评价进行劳动素养综合评定。第四,开发信息技术支撑的劳动素养评价系统,实现学生劳动行为与表现的全面记录与追踪分析,促进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指导课程和教学实践的改进。第五,研制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体系,及时了解师生劳动价值观、课程实施状况、教师教学积极性、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及使用情况、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水平等质量指标,促进劳动教育不断优化。

五、劳动教育保障条件的落实

《意见》从实践场所、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安全保障等方面强调了对劳动教育的保障与支撑,《纲要》进一步从条件建设、专业研究与指导、督导评估与激励等维度细化了劳动教育的保障条件。劳动教育扎根现有基础教育体系,还需要社会各界协同一致,各司其职,确保保障条件的有效落实。

1.政府政策供给与研究

近年来,走在教改前沿的地区探索出多样态的劳动教育模式,如建立城区劳动教育中心,与职业院校结对,以及城乡结合、校际联盟、校企合作、社区联合等,但一些省、市、县(区)地方政府还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政策,学校劳动教育大多是自我管理、自我摸索。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在《意见》《纲要》的政策环境下,尽快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研究力度,吸取各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强化区域政策供给,推进实践探索。

2.社会资源支持与风气影响

劳动教育通过促进学生与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其作为社会活动参与者和继承者的意识,并促使其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拥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为劳动教育提供场所,更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场域。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劳动教育基地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社会捐助、企业资助等财力资源,工厂生产线、农场耕地等物力资源,以及教育场馆等综合资源。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在回归学校场域的同时,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此外,与人、财、物等具象资源相比,抽象的社会文化资源才是劳动价值观滋养人心的养分。全社会需共同努力,借助劳动教育更正享乐主义、畸形审美、错误消费等不良风气。

3.学校劳动教师专业化

师资力量是制约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面对繁忙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职业竞争压力等,普遍缺乏投身于劳动教育的热情,同时,學校劳动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尤其是创造性劳动知识与技能。鉴于此,中小学一方面应与高校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加强劳动教育科研;另一方面应强化在职教师劳动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劳动素养与劳动教学能力。

4.家庭观念导引与强化

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是学校劳动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当下,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逐渐疏远劳动,缺乏劳动意识。究其原因,一是家长过度溺爱,包办孩子生活;二是“唯分数论”使家长重智轻劳,让孩子形成“劳动低人一等”的错误价值观;三是人工智能家电逐渐普及,替代了部分家庭劳动。鉴于此,学校需在加强家校交流与合作上主动发力,强化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促使家长严格按照《纲要》要求的每周家庭劳动时间做好监督工作,力求将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劳动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深度理解。

(作者单位:高巍、郭庆,华中师范大学;高畅,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沈路学校)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同体协同育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GA006]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