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2022-06-10焦雪梅

中国新通信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

摘要:为了提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相关各项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应当不断探索一种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构建对分课堂教学方式。本文研究以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对分课堂的研究,并分析对分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分课堂应用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包括课程知识讲授、内化和吸收、小组讨论等环节。 实践显示,对分课堂能够丰富并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对分课堂;中职计算机;理论教学;实践应用;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课程理论知识较为庞杂,对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容易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由此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增加了较大的阻力,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促进学生对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知识的理解并运用,将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息素养[1]。

二、对分课堂应用价值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思路,从学生内化与应用的高度重新整合教学环节,优化对学生的教学设计与理论知识讲授,教师对学生设置知识讲授、内化和吸收、小组讨论三个讨论环节,由此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有效消化与利用。对分的时间权重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对分课堂是一种在讨论之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保证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2]。对分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制的试题,作为内化环节的支撑,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同时在讨论环节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讨论。针对理论课程学习与应用构建系统性的课程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在讨论环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表达[3]。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熟练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与创新利用,包括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图形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的利用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效联合在一起,对学生构建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的认知强化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4]。

当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在中职计算机传统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授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模仿阶段,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讲解依然占据主要的教学模块,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举一反三能力不足,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往往进行机械性识别,在大量知识内容的应用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此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进行技能迁移来适应职业变化。在实际教学环节应当有效突破此种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以此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5-6]。

四、对分课堂应用流程

基于对分课堂的应用价值与设计流程,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技能的角度进行优化设计,对信息技术教学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方式。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利用对分课堂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设计。例如在考证选择题设置过程中,重点对学生进行关于字处理、演示文稿、计算机基本操作、电子表格制作以及基本上网操作的课程教学,将教学内容统一集中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在第一个学期重点进行课程知识的巩固。作业开展过程中,课时20周,一周两节四个课时,一学期80课时。对学生安排80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以及实际上机操作课两个构成部分,联合采用多种教学 模式进行课程知识讲解,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内容的消化吸收与利用。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讲授课程理论知识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对 学生提供课程教学资源,对学生布置教学任务清单,在当前信息化教学背景之下,联合对学生运用视频、电子阅读材料、微课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线上以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以课程知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在线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布置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教師在教学中对学生导入相应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认识wps、文稿输入、文档格式化、插入元素相关设置等,在相应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知识点,如表1所示。

(二)知识内化与吸收

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以具体计算机应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文稿输入、文档格式化、插入元素相关设置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对相应 理论知识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相应操作。并提升作业的熟练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操作中职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利用。针对具体的课程知识教学内容,教师给予学生几节课或者一周的自由时间进行课程解读与消化吸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程作业。将教学内容的具体开展情况与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相结合,包括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学习方式方法等,使得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学习要求等构建个性化的吸收利用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讲授之后,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作业内容,并针对课程内容形成独立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例如对于操作系统课程知识,教师对学生设置了短小精悍的教学管理模块,运用了3分钟、6分钟、9分钟地对分教学模式,对各项内容进行精准划分,总体对分时间不超24分钟。例如在文件夹重命名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设置了3 分钟知识对分,1分文件夹重命名讲、1分文件夹重命名练习、30 秒文件夹重命名讨论、30 秒文件夹重命名总结模块。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总结与练习空间,通过实际练习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课程知识讨论

教学中将学生讨论放在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中,学生针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教同学或则教师。教师针对自身不了解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在课堂上可以对此开展相应的讨论,每个小组约4-6人,分组讨论的时间设置为 30-40min。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此次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以及学生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与分析,学生提出自己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教师从旁观察,并在小组讨论的恰当环节介入。教师针对学生的课程讨论内容以及疑惑点提供最终指导。教师在讲授和讨论中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吸收环节,强调独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结果。

分析学生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参与兴趣,对112个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例如:在认识信息系统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针对该内容知识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分析。学习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习二进制、十进制整数的转换方法,学习存储单位的基本概念,掌握位、字节、字、KB、MB、GB、TB的换算关系,学习ASCII码的基本概念,学习汉字的编码。理解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计算机主机CPU、主板、内存储器、外存储设备硬盘、U盘、光盘、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和数码影像、输出设备打印机、绘图仪、显示适配器和显示器,了解设备类型和特点。对学生布置相应作业,引导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促进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独立消化与利用,完成之后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时间为3-10分钟,小组成员表达自身对课程知识具体操作的感受。

在对分讲解以及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管理方式,将课程知识应用在具体的使用场合之中,例如名片制作、印章制作、推荐信制作等,与当前中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相结合,对学生设置适宜的教学任务,以此驱动学生更好地利用课程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操作的相关功能,提升学生自我探索意识。学会电子表格制作,理解WPS Office 2019表格功能和特点,理解数据处理中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基本概念,学会工作表的重命名、插入、复制、移动等基本操作,理解输入、编辑和修改工作表中的数据,能够导入和引用外部数据,学会数据的类型转换及格式化处理,理解单元格的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应用,能够使用公式和常用函数,能够对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使用图表制作简单数据图表。大数据基础知识以及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理解图文编辑软件WPS Office 2019功能和特点,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以及打开、关闭的方法、文档的类型转换与文档合并、打印预览和打印文档内容,文本的查找与替换、对文档信息的加密和保护。设置文本的字体、段落和页面格式、使用样式对文本格式的快捷设置、对文档插入和设置批注、页眉页脚和页码、对文档插入和设置文本框、艺术字和图片,插入和编辑表格、设置表格格式、文本与表格的相互转换,能够绘制简单图形,图文版式设计基本规范,图、文、表混合排版和美化處理。

在课程学习与问题解决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之间养成良好的积极互动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初级学生对理论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群体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职计算机知识的探索意识与 能力,同时教师的讲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内化与应用。教师通过巡视及时找出学生在学习实践以及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学生学习中的共性,并给予学生相应指导。

六、结束语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运用所学技能解决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对分课堂的构建突破传统的以“讲授、演示、模仿、操练”为主的授课模式,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出有效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深化教师对分课堂的认识,促进其在中职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改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焦雪梅    集美工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 段平.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03):145-147.

[2]张明.翻转课堂让中职计算机课堂迎来新的春天——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51):328-329.

[3]齐春怡.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通讯世界, 2017(18):293.

[4]郑子伟.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福建电脑,2017,33(05):52-53.

[5]邱丽.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运用探研[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221.

[6]艾焕青.互动教学方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幻灯片创建超级链接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81-82.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计算机教学“准、精、特、趣”的四大追求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