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兩會」洞見中国走向

2022-06-10許曉楠

台商 2022年1期
关键词:報告台灣大陸

許曉楠

人勤春來早,萬事日相催。

2022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中國的「兩會時間」將向世界鋪展怎樣的發展新圖景?

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新目標、新部署,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信號:

穩——應對下行壓力 穩增長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活——減稅降費加力 助企業「煥發生機」

進——加速動能切換 築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暖——守牢民生底線 匯聚攻堅克難奮進力量

2022年中國經濟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並努力向國際產業鏈的上遊邁進,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

解讀篇——穩增長政策如何落地?

兩岸篇——對台方針的新表述 新變化 新內涵

台商篇——台商如何融入大陸 抓住機遇?

穩增長政策如何落地

政府工作報告傳遞重磅信號

「穩」是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2022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設在5.5%左右,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彰顯出對實現2022年GDP增長目標的信心。這也是一種「進取」的姿態,釋放對經濟增長重視程度更大的信號,未來一段時間穩增長政策會進一步落地見效,中國經濟有望在二季度迎來觸底反彈。

「兩會時間」開啟,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信號。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5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宏觀政策取向和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

經濟增長目標設在5.5%左右

3月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的設定,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並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把2022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5.5%左右,符合現階段中國潛在增長水平。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不僅彰顯出對實現2022年GDP增長目標的信心,也有利於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調整中更好地把握主動權。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在2022年全球經濟普遍下行的背景之下,中國提出5.5%的經濟增長目標,展現出了定力和擔當。也意味著中國經濟2022年將把穩增長放在一個特別突出的位置,為保民生、促轉型和防風險奠定物質基礎。

如何實現「5.5%左右」的GDP預期目標?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表示,2022年要著重做好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三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創新,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2022年財政政策將在進一步減稅降費的同時增加支出,並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同時,在貨幣政策上會更加關注結構性貨幣政策,對中小微企業、製造業提供更大的助力。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實施,中國經濟有望在二季度迎來觸底反彈。

退稅減稅規模歷史上最高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宏觀政策有空間有手段,要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財政政策是2022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

在各項政策工具包中,一系列退稅措施引人關注。這些措施將會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又如何推進?

對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11日的記者會上指出,退稅優先考慮小微企業,因為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支撐的就業人口多,而且現在是它們資金最緊張、最困難的時候,所以要在2022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業的留抵稅額一次性退到位,把製造業、研發服務業等一些重點行業的留抵稅額在年內全面解決,對小微企業的增量留抵退稅逐月解決。

針對特殊困難行業,李克強介紹,疫情發生後,受沖擊最大的是服務業,特別是接觸型服務業,其中量大面廣的是中小微企業。對這些特殊困難行業,已經出臺了40多項扶持政策。僅退稅一項,粗略計算,餐飲、旅遊、客運、文化等行業就能享受1800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表示,受疫情反複、上遊成本漲價、運營成本等影響,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經營負擔加重的問題。應繼續發揮財稅政策的導向和杠杆效應,加大減稅降費規模和力度,通過科學評估實施有針對性的稅費減免、緩交、免息或貼息政策。在政策上精準發力,進一步提高招聘和培訓的補貼標準,並對小微企業普遍反映壓力較大的房屋租金進行有針對性補貼。

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4%,在「三駕馬車」中發揮了主拉動作用。與此同時也要看到,2021年消費是在2020年低基數上的恢複。從兩年平均看,消費增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特別是受疫情持續影響,生活服務消費還比較低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相較2021年,2022年明確提出了「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積極的促消費舉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消費持續恢複的各項措施體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下,擴大消費不僅是量的擴大,更是質的升級;不僅要穩步恢複消費,更要有效擴大消費。要抓住影響消費能力的根本因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築牢持續擴大消費的根基。注重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相結合,支持綠色低碳消費。促進消費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有力滿足養老托幼等社會服務需求。

投資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指出,相較2021年「擴大有效投資」的表述增加了「積極」兩字,表明2022年利用投資穩增長的強烈意願,需要「切實把投資關鍵作用發揮出來」,聚焦補短板重點領域,避免無效和低效投資。

向東表示,中國擴大有效投資的潛力和空間很大。2022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4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3.65萬億元,還有2021年結轉的部分資金可用,政府投資的總盤子也比2021年擴大,將重點支持「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城市管網等基礎設施、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建設。民間投資是投資的「大頭」,將合理用好政府投資資金,充分發揮對有效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

展現對台方針的延續性 創新性

新表述 新變化 新內涵

李克強總理強調「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複興的光榮偉業」,體現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台系列方針政策論述中的方向。民族複興的過程,台灣同胞不能缺席;尤其當前兩岸形勢嚴峻,和平更需倍加珍惜。

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複興的光榮偉業。多位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大陸學者、專家都表示,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涉台內容,字字千鈞,體現了大陸對台大政方針的一以貫之,展現了對國家統一的希望與信心。

涉台內容納入「新表述」

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兩個堅決反對」、「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衷共濟」,飽含深意。其中,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在2021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首次提出,繼而在2022年對台工作會議中重申,此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就2022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台部分的表述進行了解讀,他表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可以說是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涉台部分的高度凝練,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對政府工作的指導性和實踐性。

李振廣指出,與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相比,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又有一些明顯的變化:

變化之一,把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寫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大家知道,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把握兩岸關係時代變化,豐富和發展國家統一理論和對台方針政策,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一總體方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黨的對台方針承前啟後的創新性、發展性。黨中央在對台工作領域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建設上升為國家對台總體方略,必將成為指導對台工作,推動國家統一的基本遵循。

變化之二,把「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幹涉」放在突出位置。這是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沒有的。眾所周知,2021年以來,美國一些反華勢力接連打出「以台制華」牌,屢屢引起台海局勢高度緊張。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外部勢力大打以台制華牌是對島內「台獨」勢力的極大慫恿,「如果 『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這也意味著外部勢力幹涉台灣問題正在成為極為危險的亂源,為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就必須堅決反對外部勢力的幹涉,並將其放在涉台工作的重要位置。

變化三,當今嚴峻複雜的國際局勢,使得兩岸關係向何處去更加引人關注,攸關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攸關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這樣的歷史節點,黨中央國務院對於台海兩岸同胞及世界關注的這一重大問題發出了「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的深情呼籲,為維護兩岸同胞的最高福祉與安全,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指明了方向。這一點希望兩岸同胞,特別是廣大台灣同胞能夠認真思考,深刻領會。

李振廣表示,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指導下,兩岸同胞和衷共濟紮實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工作一刻也不會放松,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一定能夠實現。

和衷共濟 共創偉業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表示,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台的部分內容雖僅有簡略的一百餘字,但重點突出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個概念。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對台工作中的體現,是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的指導方針。朱松嶺認為,把「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是對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重溫與重視,也是貫徹與落實。

其次,突出了兩個「堅決反對」,即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的幹涉。其中,反對、警惕、遏制「台獨」是貫穿台灣問題始終的,而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幹涉,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去年不同的地方。「今年的這個新變化,與當前的兩岸關係有關,與當前外部勢力插手台灣問題的力度和頻度越來越大有關。」朱松嶺認為,「有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指引,我們足以應對國際風雲變幻之下複雜嚴峻的兩岸關係形勢。」

李克強總理強調「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複興的光榮偉業」,體現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台系列方針政策論述中的方向。朱松嶺表示,民族複興的過程,台灣同胞不能缺席;尤其當前兩岸形勢嚴峻,和平更需倍加珍惜。「一方面,兩岸同胞通過和平發展不斷接觸、增進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逐步實現心靈契合;另一方面,『十四五』規劃納入台灣同胞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台灣同胞全面參與到『十四五』規劃當中,主動把握機遇,廣泛深入參與到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來,兩岸同胞共謀民族複興,這是我理解的『和衷共濟』的意涵。」朱松嶺說。

以通促融 經貿相通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說,從1979年以來,大陸對台大政方針是一貫的。一方面,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進程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幹涉勢力。

他指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根據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的。當前,台海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形勢。政府工作報告將新表述納入,表明了我們解決台灣問題已經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方案,以應對風險挑戰,堅定不移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持續推進落實台灣同胞同等待遇,出台系列惠台利民舉措,為台胞在大陸發展排憂解難。」全國政協委員、台盟中央常委、台盟湖北省委會主委江利平認為,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促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要久久為功,最重要的是增進台胞對民族、國家的情感和認知認同。

江利平強調,以通促融、以情促融、以惠促融,是促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三者是有機體,不可分割。他特別指出,以通促融,不僅是人員、交通、經貿相通,還有兩岸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相通。

經貿不降溫台對大陸順差增24%

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對台的大政方針是一貫的,也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前提下,我們歡迎台灣任何政黨、團體同我們交往,也歡迎台灣各黨派團體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與我們開展對話。我們堅持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也反對外部勢力幹預台灣事務。

我們一直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這幾年出台了很多惠台企台胞的政策,不少台灣企業和同胞從中受益。我們會繼續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繼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實踐證明,正是在這樣堅持並不斷踐行「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複興的光榮偉業」的努力下,兩岸經貿合作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大陸海關總署3月7日公佈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兩岸進出口總額為521.9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6%。

1~2月大陸對台灣進口(台灣對大陸出口)高達400.08億美元,年增19.7%;大陸對台灣出口(台灣對大陸進口)金額為121.83億美元,年增10.9%。1~2月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達278.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224.21億美元大幅增長24.10%。從上述數據來看,兩岸經貿並未降溫,雙方依存度持續攀高,台灣對大陸出口仍維持相當暢旺景況。大陸持續位列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而據台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3月21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2月台灣企業銷往大陸(含香港,下同)的訂單達128.3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其中以電子產品增加16.1億美元、增幅31.9%較多。

據統計,今年2月台灣外銷訂單總額為515.6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同比增長21.1%。按主要貨品類別統計,外銷訂單金額前三名為電子產品、信息通信和基本金屬制品。

台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表示,2022年2月份,受惠部分供應鏈缺料狀況改善,數位轉型及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持續擴增,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仍處高檔,致2月外銷訂單雖逢農歷春節假期仍實現同比增長。

展望未來,由於疫苗接種率提升及全球各地陸續朝「解封」方向推進,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活動影響已漸趨緩,晶片需求增加,半導體業者亦積極投資擴充產能,有利於增強出口動能。相信在和平發展的前提下,兩岸經貿未來將再創佳績。

融入大陸 抓住機遇

台商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全國「兩會」的召開,特別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台商中引發熱議和關注。報告通篇洋溢著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底氣與信心,在台商中引起強烈共鳴。大家紛紛表示:「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複興的光榮偉業」道出了同胞手足的心聲。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台商關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報告中的涉台內容?多位台商表示,要順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積極融入大陸市場,抓住新機遇。

「李克強總理的報告讓我們蠻振奮的!」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全國台企聯)會長李政宏認為,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2021年成績,也制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既有宏觀考量,也有細致規劃。相關內容充分體現出國家實現和平統一和民族複興的決心不會動搖。針對近期境外勢力與「台獨」勾連,幹擾、分化兩岸合作,他希望廣大台灣同胞能夠認清事實,不要被誤導。他強調,兩岸血濃於水,是兄弟、是家人,只有兩岸融合發展才能夠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希望兩岸同胞能夠攜起手來,有志一同,共圓21世紀富強的中國夢。」

同時他特別指出,報告中提到的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及減稅退稅等政策,對幫助企業渡過疫後難關、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具有較大作用。

蘇州台商:全國「兩會」精神增強發展信心

廣運集團董事長、蘇州市台協會長謝清福認為,李克強總理報告全面回顧總結了2021年在供應鏈、地緣政治等諸多不利外部條件下,克難奮進、團結拚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世界見證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氣魄和誠意,同時也描繪了2022年發展的宏偉藍圖。關於有序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政府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讓他十分敬佩。「我們臺商台企要能抓住機會、跟上步伐、轉型升級、減碳減排,提高競爭力。」他同時強調,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減稅降費,以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實施,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加了市場主體活力,更利於台商紮根蘇州,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和成(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州市台協執行會長邱士楷指出,祖國前行的步伐越趨樸實無華,這種踏實的溫暖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哪怕是再大的困難,卻總是在應對挑戰中帶領著全體人民持續向前。兩岸一家親,在蘇台商親更親,蘇州的發展離不開40年來台商的砥礪奮進。快速發展總有瓶頸,儘管外在環境更嚴峻,但他始終相信機會與挑戰是並存的,唯有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精神,跟隨政府的腳步,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持續前進,才是台商台企的正確選擇。

在蘇州泰發花線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州市台協監事長張國鑫看來,2022年召開的「兩會」,通過政府的工作報告,讓台商充分了解了國家的政策規劃和目標,也深深感受到國家穩增長、保民生的責任擔當。國家多措並舉穩市場主體:加大退稅減稅力度,加大中小企業融資力度等一系列舉措,讓廣大台商深感暖意,且一直得益於政府營造的良好投資環境,讓台企一路走來不斷成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每一位台灣同胞,都是兩岸經貿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要積極參與共建未來,為祖國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晟邦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州市台協副會長錢永昌表示,作為在蘇州深耕14年的台商,切實見證了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日新月異的茁壯發展,也時刻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並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做出努力。全國「兩會」的召開更是再一次給台商打了強心劑,國家發展戰略方向是很清晰的,為台商指引出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台商應繼續腳踏實地完成企業的轉型升級,讓企業在大陸發展投資根深葉茂。

昆山市台協會輔導會長、六豐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宗緒惠說,在新聞中看到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宋青副院長提出要加快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他深感認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全球合作應對,也需要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個人身體力行。六豐機械一直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理念,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空壓機餘熱回收、鑄造熱處理等方式節能減碳,一年減少碳排放量近5000噸、回收效益超800萬元人民幣,六豐機械也成為了全國鋁輪圈行業中首家同時獲碳足跡證書、溫室氣體盤查證書的公司。未來,六豐機械還將積極倡導更多的環保公益行動,把台灣先進的生態綠色環保理念和做法帶到昆山,讓綠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讓昆台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之間。

昆山市台協會常務副會長、緯創集團全球製造總經理周泓任表示,看到全國人大代表、省工信廳廳長謝志成提出,對製造業企業而言,「智改數轉」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他感慨良多。作為昆山第一家「燈塔工廠」,目前,緯創已專門成立了緯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整合數字生態鏈平台資源,為產業鏈提供技術服務,提升數字化及智能化能力,現已協助300家以上產業鏈企業降本提質、增效減存,協同推進數字化產業配套服務。作為「燈塔」,緯創期待為兩岸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照亮前路」,並期望輻射長三角地區,帶動相關產業鏈整體快速升級。

廈門台商:政策連貫 展現自信和定力

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2022年是廈門台商協會連續第六年組織台胞觀看全國「兩會」直播的活動。他說,對於經濟民生議題,「兩會」上會有方向性、政策性描述,台胞台商對此都非常關注。尤其是2022年提到了減稅降費方面的內容,「在廈的台資企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居多,我相信他們聽到這個訊息會非常高興。在經營遭遇挑戰的當下,國家也考慮到中小企業的生存經營困難方面,也提到怎麼樣在融資方面對中小企業加大力度,讓營商環境更好。」

「『兩會』對於我們從台灣來這邊發展的青年來說是特別有幫助的,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方向的指標。」廈門市台協會青委會主委金於峰認為,全國「兩會」給了台青「風向標」,未來台青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合力打造文化產業。他表示:「未來重點的工作一是鄉村振興,是產業、產品怎麼落地的問題;二是在文化傳播方面,文創概念如何落實到地方,因為相對而言在推行鄉村振興這方面,我覺得台青在文化創意上具有優勢」。

「一是政策連貫,二是對台目標明確,三是警示清楚,三方面展現了對台戰略自信和定力,有助於堅定方向。」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彥彬表示,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大陸對台政策的連貫性,對台目標的明確性,充分展現了大陸的戰略自信和定力,讓馬彥彬感受最深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複興的光榮偉業」,他認為這不是對台胞喊話,而是同時向兩岸同胞所做的呼籲,用心良苦且含義深遠。

成都台商:落實落細 為企業提供發展動能

台灣青年創業園華燦工場·成都空間政府事務總監丁翊凱表示,在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下,大陸GDP增幅達8.1%,很讓人振奮。他表示看好2022年大陸經濟長期利好的基本盤,政府推出的系列惠企政策,如壓減涉企審批手續和辦理時限,政府服務實現一網通辦、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完善減負紓困等政策,都為吸引台青到大陸創新創業釋放新動能。園區也將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初創企業更多支持,用實際行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成都統一企業食品有限公司行政總監黃舒正表示,作為一名與成都一起經歷了飛躍發展20年的臺胞,見證了企業和成都共同成長、越變越好。他對全國「兩會」提出的「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稅與退稅並舉」充滿期待,相信隨著政策落實落細,不僅能為企業減負,降成本,更能為企業提供發展動能。

位於成都都江堰的「台灣愛心家園」負責人劉克璜表示,自己已在成都工作生活十餘年,深深感受到成都的經濟繁盛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進步。他也有感大陸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非常有幸能見證這了不起的新時代,我將一如既往做好愛心關愛事業,希望祖國的明天越來越強大。」

成都吉食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琳對政府加大力度服務「三農」很有感觸。她表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與脫貧攻堅一樣具有重大意義。作為農副產品龍頭企業,要堅持把支持「三農」工作作為事業發展的一部分,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構建公益性企業佈局,全力抓好落地性服務,為推動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貢獻。

成都青年台商宓欣怡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及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充滿期待,直言「希望我們企業在這些舉措當中能夠洞察事業先機及穩定自己的企業發展動向,與國家大方針共同成長」。

台籍教授蘇川軍表示,2022年是「九二共識」30周年,我們應該發揮好自身的優勢,大手拉小手,眾志成城,協力開拓兩岸關係美好未來。「作為一位在智能製造相關領域研究多年的教授,我非常願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做出更多的貢獻」。

台青李達明表示,自從在成都餐飲行業創業,成都就成為他的「第二故鄉」。疫情下,事業發展雖受到影響,但政府工作報告透露的對小微企業的政策傾斜讓他充滿新期待,「我相信自己在成都的發展會越來越好,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回祖國一起共榮發展」。

猜你喜欢

報告台灣大陸
大话三国志
冰之大陆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网络的危害(四)
積極進取 敢於嘗試 台灣青年靠什麼在大陸發展
报告
在大陸 企業究竟要交哪些稅
奧巴馬「欽點」台灣反恐意欲為何
大陸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