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晓虹从脾虚湿热论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经验

2022-06-10张星星

江苏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焦舌质萎缩性

梁 敏 张星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指导:周晓虹

幽门螺杆菌(Hp)是1983 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shall从胃黏膜中分离培养成功的一种螺杆状细菌,属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2014 年京都共识明确指出Hp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口-口、粪-口、医源性和水源性传染途径在人类之间相互传播[1]。目前,全球自然人群Hp感染率已超过50%[2]。我国成年人Hp感染率高达59%,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3]。Hp与胃部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原因。因此,根除Hp成为治疗胃部疾病的必要手段。

目前西药根除Hp治疗主要采用的方案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一种铋剂+两种抗生素,但由于抗生素耐药日渐增加等原因,Hp根除率在不断地下降,并且西药根除治疗有较多副作用,如过敏、腹泻、头晕、肝肾功能受损等。因此,许多专家迫切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热潮,中医专家采用各种不同方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周晓虹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从事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工作近40载,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尽得薪传,尤其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Hp感染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周师从脾虚湿热论治Hp相关性胃炎之经验介绍如下。

1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乃病机之本

1.1 脾胃虚弱,感染之因 现代多数医家将Hp归于中医学“邪气”范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Hp作为“外邪”侵入人体,必定与人体正气不足相关。Hp侵袭脾胃,脾胃气旺则不受邪,脾胃虚衰,正气不足则无以驱邪外出,使Hp伏着脾胃。今人多起居无常,饥饱无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均易损伤胃体,耗伤脾气,便于Hp侵入人体。故脾胃虚弱为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基础。

1.2 湿热内蕴,致病之机 周师认为Hp相关性胃炎与湿热邪气密切相关。湿热之邪有内外之分,外为外感湿热邪气,内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所致。因Hp具有传染性、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与传染性疾病多湿热或湿温类似,故多数医家认为Hp属于“湿热毒邪”,且多具有“湿”“热”“毒”性质。Hp作为湿热毒邪侵入人体后,一方面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溃疡等,符合湿热的病理特征;一方面邪正交争,邪盛正虚,进一步加重脾胃之气的损伤,脾胃功能减弱,又有利于湿热之邪的产生,导致恶性循环。患者外感湿热邪气,引动内伤之湿热,内外湿热相合阻滞中焦,湿积成浊,热积成毒,不仅为Hp在胃内生长与繁殖提供客观条件,还使机体无力驱邪,则Hp更加难以清除。

2 运脾清热、祛湿解毒为治疗大法

2.1 扶正固本,贵在运脾 脾胃同属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无以为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以濡养。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亦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治疗时当注意补益脾胃,然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补脾之药多甘温,临床常以四君子汤为基础,而患者脾胃之气已虚,一味地补益易壅阻而碍滞运脾,且温补易助热。运脾即通过调和脾胃功能,顺从脾胃喜好,恢复脾之运化,达到脾运则健之目的。临床上周师常选用甘温补脾之药与半夏、厚朴、藿香等运脾化湿之品,或与焦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等运脾和胃之品,或与陈皮、木香、枳壳等理气运脾之品,或与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等温运脾阳之品合用,补运兼施以益气助运,使补而不滞,生化有源。具体可根据临床辨证,决定补多运少还是补少运多。

2.2 分消湿热,祛湿为主 本病之主要病机是湿热内蕴,应当以清热祛湿、调畅气机为治疗大法。薛生白云:“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叶天士言:“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湿邪与热邪性质相反,清热易助湿,燥湿易化热,要重视分解湿热之邪,尤以祛湿为主,或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苦寒清热燥湿,或淡渗利湿,或祛风胜湿,临床上常将几种祛湿法同时使用,使湿去邪无所依而孤热易清。临证之时,因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气滞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常需配伍厚朴、槟榔、陈皮、枳实、木香等理气行滞之品,以求气行湿自化。又因湿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即叶天士所说之“湿胜则阳微”,使用清热药时需谨防苦寒败胃,用药不可过于寒凉,且应中病即止,以免邪热虽祛而阳气衰微。

2.3 活血解毒,谨防生变 本病日久还可有血瘀之变。清代叶天士云:“久病入络。”病久致瘀,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病理环节。Hp感染后伏藏体内,日久可形成炎癌转化的趋势。目前认为胃黏膜发生癌变的过程如下: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其中的每个环节。临床上周师常佐以紫丹参、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活血解毒之品,防止或延缓癥瘕积聚的形成。

3 善用药对,祛邪扶正

3.1 黄连、厚朴 黄连、厚朴二药为古方连朴饮中的君药,皆擅入中焦脾胃。黄连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胜热,能清降一切有余之湿火;厚朴苦辛温,苦而能泄,温而能散,辛而能行气,能化湿行气以畅中。两药配伍,一清湿中之热,一化热中之湿,同收辛开苦降、寒温并施之功,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中焦气机畅则湿热自除。药理实验研究表明,两者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如Hp,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或抑菌之效[4-7]。临床上周师常用此药对治疗湿热蕴结致中焦气机阻滞的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消化性溃疡等患者,症见胃脘部痞塞胀满、嗳气不舒、嘈杂灼热、舌苔黄腻等。

3.2 蒲公英、藿香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二经,能清热解毒、泻胃火、利湿通淋;藿香气味芳香而不猛烈,辛散而不峻烈,能醒脾化湿、发表宣透,善治湿浊中阻之呕逆、痞满等。两药配伍,宣透与清泻同用,使清热而不郁遏,宣透而不助热,达湿化热透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蒲公英及藿香均有抗Hp的作用,蒲公英更有“天然抗生素”之美称[8-9]。周师常用此药对治疗辨证属湿热证的Hp感染患者,症见口腔异味、口苦、口中黏腻、胃脘部不舒、舌苔厚腻。

3.3 丹参、葛根 丹参苦平微寒,专入血分,降而行血,既能祛瘀,又不易伤正破血;葛根甘辛平,气轻升阳,善入阳明气分,功在生津止渴、解肌退热,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葛根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10],有活血通络之功。两药相配,一升一降,气血同治,生津通脉,祛瘀止痛,鼓舞胃气。周师常用此药对治疗部分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症见胃痛日久反复发作,刺痛或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舌下脉络迂曲,伴便溏泄泻等。

3.4 黄芩、仙鹤草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小肠经,《名医别录》谓其“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功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有良好的抗炎杀菌作用[11];仙鹤草苦涩平,又名脱力草,能清热止血、健胃补虚、解毒杀虫,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有免疫调节作用[12]。两药配伍,清热泻胃之力增强,但不似单用黄连、黄芩有苦寒败胃之弊,且仙鹤草尚于清泻之中寓有固本之意。周师常用此药对治疗兼有湿热之邪的Hp相关性胃炎患者,症见舌苔黄厚腻,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

4 验案举隅

案1.周某某,女,52岁。2019年5月3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隐痛反复发作半年。患者于2018年12月初无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凌晨4~5时加重,伴泛酸,期间曾服用中药效果不佳。遂于2019年5月1日至外院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胃镜病理: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萎缩。刻诊:患者上腹部隐痛,凌晨4~5时疼痛明显,泛酸烧心,舌麻木,大便偏干、难解,日行1次,小便可,纳一般,夜寐安和。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西医诊断: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湿热证)。治以清热祛湿,理气和中。方拟连朴饮加减。处方:

黄连4 g,厚朴6 g,石菖蒲6 g,藿香10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蒲公英15 g,吴茱萸2 g,白花蛇舌草15 g,党参10 g,炙甘草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5月15日二诊:患者诉药后纳差,不知饥,上腹部疼痛未再发作,舌麻已少,泛酸烧心改善,便质稀,时有不尽感。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滑。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鸡内金6 g,14剂。

2019年6月3日三诊:患者病情平稳,纳食改善,偶有烧心,无上腹部疼痛。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脉细滑。在二诊方基础上加丹参15 g,续服1个月。

2019年7月4日四诊:患者胃脘部已无不适,其余诸症均改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复查13C呼气试验,DOB值(为样气样本比底气样本中13C同位素丰度相对于13C天然丰度的千分变化量)<4,Hp已转阴。守三诊方续服半月巩固之。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上腹部隐痛半年,伴泛酸烧心,舌麻木,便干,且舌质红、苔黄腻,乃脾胃湿热之证。因此,周师以清热祛湿、理气和中为基本治则。初诊方以连朴饮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方中黄连、厚朴清热燥湿,调畅中焦气机;藿香善行胃气,醒脾胜湿,与石菖蒲相配伍,能芳香化湿、行气解郁;半夏降逆,陈皮理气,二药配伍助黄连、厚朴调畅脾胃气机;因Hp感染,加蒲公英清热解毒;因泛酸烧心,加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以制酸止痛;因胃镜病理发现有部分萎缩,加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因纳食一般,加党参益气健脾。二诊时,患者已无上腹部疼痛,但纳差,不知饥,加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以消食化积,运脾和胃。三诊时,患者诸症悉平,但考虑患者病情反复已半年之久,胃镜病理提示部分萎缩,且舌质暗红,有瘀阻胃络之象,加丹参活血化瘀。

案2.钱某,女,60岁。2020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胀闷10年余,加重近1个月。患者上腹部胀闷反复多年,曾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已行根除Hp治疗,并间断服用胃复春片。近1个月来上腹胀闷加重,稍食则作胀痛,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Hp阳性。刻诊:上腹胀闷,稍食则作胀痛,嗳气,纳少,乏力,偶有泛酸,口苦,面色少华,便溏,日行1~2次,夜寐安。舌质淡红、苔薄根部微黄腻、舌下脉络迂曲,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诊断:胃痞病(脾胃气虚,兼有湿热证)。治以益气健脾,清热通降,化瘀解毒。方拟六君子汤加减。处方:

党参12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3 g,姜半夏6 g,陈皮10 g,黄芩10 g,仙鹤草15 g,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白花蛇舌草15 g,丹参10 g,葛根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0年4月30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上腹部胀闷明显减轻,食量增加,便质成形,舌苔根部黄腻渐化。守初诊方继服3月余,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患者有萎缩性胃炎病史多年,中焦脾土虚损,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健,胃脘腐熟受纳功能减弱,故见上腹胀闷不舒食后加重、嗳气、面色少华。脾虚不运,加之饮食不节,湿邪不化,内蕴化热,故见泛酸、口苦、舌苔根部黄腻等。因此,周师认为本案患者恙延已久,脾胃气虚,夹有湿热、血瘀。故临证之时,以六君子汤为基础益气健脾燥湿;以黄芩、仙鹤草清中焦湿热,而不过分苦寒;以焦山楂、焦六神曲消导助运,解除食后胀闷;以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萎缩、肠化,防热毒日久成癌;以葛根鼓舞胃气上行以止泻;患者胃病日久,久病必瘀,且舌下络脉迂曲,可兼见瘀血征象,故以丹参养血活血。

5 结语

Hp相关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因其具有传染性,感染基数庞大,且近年来抗生素滥用,耐药明显,副作用多,不仅根除Hp疗效下降,还易于反复。中药安全性高,无耐药性,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方面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周师在治疗本病时,并非一味地杀菌、抑菌,而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变Hp生存的湿热环境入手,从而达到抑制甚至杀灭细菌的目的。除药物治疗外,周师还常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如提倡分餐制、忌熬夜辛劳、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酒辛辣刺激,对本病的序贯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焦舌质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中焦镜头专题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