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羊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2022-06-10秦凤云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口蹄疫病羊

文│秦凤云(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肉羊养殖想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饲养管理要科学精细,供给羊生长所需营养,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不饮污水和冰水,经常清扫圈舍,粪便、垫料等堆积发酵。羊病防治,特别是传染病防治也十分重要,定期对圈舍场地进行消毒灭源,防止疾病传播。注意引种安全,严格检疫,落实隔离措施。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羊传染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措施。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该病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感染动物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传染源是发病、潜伏期及康复期的羊。病羊唾液、粪尿、呼出的气体、肉及副产品等均可携带病毒。直接接触传染或通过车辆、器具及人员等为媒介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随风远距离传播。亦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

1.临床症状。羊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5~41.5℃。精神不振,流涎,卧地不起,跛行;唇部、舌面、齿龈、鼻、蹄或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有的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羊死亡率低,羔羊发生心肌炎死亡,有时表现出血性胃肠炎,常突然死亡,死亡率高。

2.剖检变化。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羔羊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成虎斑心。

3.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消毒灭源、免疫预防、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1)强制免疫。国家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养羊场(户)严格执行国家口蹄疫免疫计划,履行强制免疫义务。散养羊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规模场按免疫程序做好免疫。用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或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肌内注射,成年羊每只2毫升,羔羊每只1毫升,免疫期4~6个月。初次免疫后3~4周再加强免疫1次。怀孕母羊,特别是怀孕后期的母羊易引起流产,应在空怀期免疫。

(2)引种安全。坚持内防外堵。不从疫区引种,落实隔离措施,引进羊隔离饲养30天,检疫检测合格再混群。

(3)疫情控制。发现羊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应立即隔离,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旦确定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按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对羊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落实好相关控制、扑灭措施。

二、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1.临床症状。潜伏期4~6天,长可达21天,突然发热,体温达40~42℃。病初有水样鼻液,后来变成大量的黏脓性鼻液,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眼结膜炎,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显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显现小面积坏死,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多数病羊发生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典型症状。发病率、死亡率50%以上。

2.剖检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炎、肺尖肺炎;有时可见坏死性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肿大,可见坏死病变。

3.防治措施。

(1)国家对小反刍兽疫实行强制免疫。新生羔羊1月龄后进行免疫,超过免疫保护期的进行加强免疫。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或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肌内注射,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产品说明书或实际需求操作。一般每年集中免疫一次即可,每月定期补免,不要过度免疫。

(2)不从疫区引种,严格检疫。新购进的羊隔离饲养,检疫检测合格再混群。

(3)发现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羊群发病率、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可怀疑小反刍兽疫,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按要求对发病和死亡羊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三、布鲁氏菌病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猪、牛、羊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布病不仅给养羊场户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威胁饲养员的健康。

该病传染源主要为感染羊和被污染的场地。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在流产和分娩时,大量布鲁氏菌属随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出。羊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皮肤伤口、结膜、配种也可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易感。

1.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羊群一旦感染,首先表现为孕羊流产,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羊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羊群流产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不易怀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关节炎,失去配种能力。

2.防治措施。国家对家畜布病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划分为一、二、三类地区。一类地区以免疫接种为主,二类地区以监测净化为主,三类地区以风险防范为主。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净化为主的措施。

(1)一类地区除种用、乳用羊外,对3月龄以上健康羔羊、超过免疫保护期或新补栏羊进行免疫,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口服1头份或注射0.25头份,间隔1个月再加强免疫1次。怀孕羊口服免疫不受影响,每年口服免疫1次。在接种前后3天应停止饲喂含有抗生素的饲料和发酵饲料。二类地区原则上禁止免疫,个体检测阳性率≥0.5%的羊场可向县级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可采取免疫措施。三类地区的羊禁止免疫,发现阳性羊及时扑杀。

(2)加强引种检疫和自繁自养。新购入羊运输前应先做布鲁氏菌病检疫检测,到场后隔离饲养30天,两次检测都为阴性才能混群,防止病羊流入健康羊群。

(3)监测净化。采用布鲁氏菌病S2株活疫苗口服免疫6个月(注射12个月)以上的羊,羔羊断乳后、成年羊每年接种疫苗前普遍检测一次布鲁氏菌病。用虎红凝集试验进行初筛,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复检,淘汰监测阳性羊。

(4)布鲁氏菌怕高温,经过高温处理能消灭病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不适合高温消毒的,可用新洁尔灭、戊二醛等消毒,圈舍、场地、车辆等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等应严格消毒深埋,粪便、垫料堆积密封发酵。

四、绵羊痘和山羊痘

绵羊痘和山羊痘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病羊是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皮毛产品、用具、人员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通过呼吸道、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一般情况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羔羊比成年羊易感。

2.临床症状。典型病例:体温升至40℃以上,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充血斑,随后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甚至全身出现红斑、疹块、结节、水泡,严重的可形成脓包。有的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

非典型病例:仅表现轻微症状,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

3.剖检变化。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出现痘疹,严重的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

4.防治措施。

(1)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0.5ml,尾根皮内注射。

(2)治疗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擦干后涂抹紫药水、碘甘油、阿昔洛韦、抗菌药物软膏等,用康复羊血清防治,成年羊每只5~10毫升,羔羊减半皮下注射,注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3)做好料槽、水槽、圈舍地面及舍外环境消毒工作,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其他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也做好消毒。金属设施设备可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圈舍、环境、车辆等可用碱类、醛类、氯制剂类、季铵盐类等消毒药进行冲洗、喷雾消毒。粪便、垫料等堆积密封发酵处理。

五、羊梭菌病

羊梭菌病是指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及羊黑疫等由梭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极其相似,这类疫病都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也称为羊猝死症。

1.流行特点。羊梭菌病主要由腐败梭菌、魏氏梭菌和诺维氏梭菌等感染所致。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是土壤常在菌。因羊采食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而感染,一般情况下,梭菌在羊消化道内繁殖比较缓慢,可长期存在于羊消化道内而不发病。但在不良诱因作用下可快速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可在短时间内使羊发病,进而引起突然死亡。多发于春、秋气候骤变之时和牧草青枯交替之际,死亡病例多见于膘情较好的青年绵羊。

2.症状与特征。最急性型常看不到症状,发病突然,急性死亡。急性型的可见羊卧倒抽搐、四肢划动、肌肉颤抖、口吐白沫或磨牙,多在2~4小时内死亡;病程长的有时可见走路不稳、掉队、昏迷不食或腹痛、腹胀、腹泻等,体温正常或升高,最后衰竭而亡。尸体腐败较快,可见腹部肿胀、被毛脱落、皮下淤血,胃黏膜脱落、肝肿大、胸腹腔有积液等。

几种羊梭菌病的区别。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感染所致的疾病,以皱胃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感染导致,特征为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特征为急性死亡,肾软化如泥状,肺肠道出血、水肿。羊黑疫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病羊皮下静脉充血明显,皮肤呈现暗黑色,肝坏死性,有直径为2~3厘米的坏死灶。

3.防治措施。

(1)选用“羊三联四防”“羊快疫一黑疫”五联苗、“羊梭菌病多联灭活疫苗”等疫苗注射。常用“羊三联四防”预防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和羊肠毒血病,免疫期6个月。

(2)避免采食冰冻饲料和冰水。春天晚放青,让羊群多在青草发芽较迟的地方放牧;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放牧时避免误食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3)可注射青霉素、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结合强心剂、镇静剂抢救。

(4)切记病死羊不要随便剖检、屠宰,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草料和圈舍。羊舍、用具、场地等用20%漂白粉或2%~5%氢氧化钠进行喷雾或浸泡。

六、羊的传染性脓疱病

羊的传染性脓疱病也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羔羊多发,口唇处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或结成疣状厚痂。

1.流行特点。以3~6月龄羔羊多发,购入病羊或携带病毒羊引起健康羊群发病,健康羊接触通过被污染的圈舍、牧场,用具感染。

2.临床症状。以唇型感染为主,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处出现散在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结节,然后成为水疱、脓疱,脓肿互相融合蔓延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表现为桑椹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无继发感染1~2周可痊愈,结痂脱落。如继发坏死杆菌等感染,可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组织坏死,口腔恶臭。严重的继发肺炎、败血病死亡。蹄型多数单蹄叉、蹄冠系部形成脓疮。外阴型少见。

3.防治措施。该病主要通过受伤的皮肤和黏膜传染,为保护羊皮肤黏膜不受损伤,尽量不喂干硬且有芒刺的饲草。隔离饲养感染病羊,对圈舍、运动场彻底消毒。

(1)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接种时疫苗按头份加生理盐水充分混匀,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内注射0.2毫升,以注射处出现透明发亮的水泡为准。

(2)饲喂柔软的饲料、饲草,如麸皮、青草、软干草,保证饮水充足。治疗剥离痂垢,然后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疮面,碘甘油等涂擦疮面,每天1~2次,直至痊愈。同时,肌内注射VC、B族维生素、抗生素等也可加速病羊恢复。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口蹄疫病羊
浅析肉羊瘤胃臌气的防控方法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于羊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研究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对肉羊瘤胃积食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病羊识别要点
盐窝镇:组织代表视察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
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