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研究

2022-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评量量表常规

陈 伟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在发病后长期处于心境低落的状态,还会出现躯体不适、焦虑及睡眠障碍等多种症状,不仅极大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该疾病的多发于青壮年人群,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1]。医学界广泛认为,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往往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采取良好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对其心理障碍所带来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符合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能够配合完成各种问卷调查。③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不存在严重躯体疾病。②患者不存在其他精神疾病。③患者不存在双相感情障碍。④患者不存在药物滥用以及酒精滥用的问题。按照心理干预实行的前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实施心理干预前的40例患者作为常规护理组,实行心理干预后的40例患者作为心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3.50±8.50)岁;病程为3~24个月,平均病程(15.50±7.50)个月。心理干预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4.00±8.30)岁;病程3~25个月,平均病程(15.10±7.40)个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各项资料,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心理干预组患者实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①急性期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对患者进行积极引导,对患者通过鼓励式和暗示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可与患者单独进行交流,每日最少交流30 min。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患者病因,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能够更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扭转患者的错误认知,特别是要向患者树立正向评价,使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2]。②稳定期心理干预。在这个阶段,医护人员需要组织患者参与集中宣教,使患者能够互相鼓励,树立治疗自信心。每日组织患者开展两次集中宣教活动,每次在40 min以上。主要是使患者能够掌握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相关治疗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等,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了解患者的思想活动,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进一步扭转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有效调节自我情绪,使患者能够保持在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属能够掌握家庭护理和治疗的相关知识,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加强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护理条件。③康复期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需要巩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从而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以及各种挫折,还要充分调动患者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使患者可以离开病房,参与到正常的生活中。医护人员可以定期组织患者参与集体活动,如篮球、羽毛球、踢毽子以及下棋等。午餐后可为患者播放清新舒缓的音乐,为患者开展音乐治疗,每次播放40 min以上。还可以为患者播放各种娱乐节目,充实患者的精神生活,使患者能够更加热爱生活[3]。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通过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估患者的自我概念,其中主要对患者的家庭自我、自我认同、家庭自我、自我满意、社会自我、道德伦理自我、自我行动、综合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共70个题目,每个题目的分数为1~5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概念越积极。同时利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共有90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为0~4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在两组患者出院前,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满意度评分表确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抑郁判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SDS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73分以上;焦虑判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SAS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心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概念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的自我概念量表评分分别为(249.7±16.2)分、(248.7±17.3)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自我概念量表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心理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概念量表评分为(263.6±19.5)分,常规护理组患者的自我概念量表评分为(253.7±18.5)分,心理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概念量表评分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136.4±34.3)分、(136.5±35.0)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有一定下降。心理干预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为(114.2±18.8)分,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为(133.6±32.7)分,心理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概念量表评分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

2.4 两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对比 心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护理前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干预组抑郁、焦虑评分比常规护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抑郁性神经症作为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后会长期处于心境低落的状态。导致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不和、人际矛盾、亲人伤亡等。同时,患者的发病也与其性格特点有关,通常患者具有抑郁性格特点,如自我中心、缺乏自信、多思多虑、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依赖性强以及心胸狭隘等[4]。而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人对自身状态的主观评价,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自我概念与多种病理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联系,如果人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自我概念状态,很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5]。随着自我概念的完善,使得医学界对维护人身心健康以及促进人健康行为的护理工作更加全面,从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所以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不仅要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还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保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6]。

通过对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的自我概念,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还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这是因为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与心理因素有关,还与生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7]。通过给予患者抗抑郁药物能够在生理上改善患者病情,然而不能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针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心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8]。尤其是认知护理,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有效解决遇到的困境,扭转患者错误认知,改善患者情绪,这样可以使患者的行为及态度都大幅好转。家庭对患者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对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有着很好的帮助,家庭是患者最关键的社会支持,通过改善患者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能够消除家庭对患者的负性影响,加快患者恢复社会化[9]。同时,音乐疗法能够能够为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通过音乐调节患者的心理情绪,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大幅改善,使得患者更快恢复。本次研究中,心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

抑郁性神经症是长时间心境低落的主要表现,同时伴有睡眠障碍、焦虑及躯体不适等心理障碍。现阶段,其已经发展呈“恶劣心境”。疾病发生前,通常伴有心理社会性因素,包括亲人伤亡、人际矛盾及家庭不和等[10]。大部分患者具有多愁善感、多思多想、消极悲观、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及心胸狭隘等特点,且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自我概念在人体人格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评价患者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社会功能状态。其能够引导个体行为,属于动态变化过程。自我概念与病理心理有关。有关资料显示[11],低水平自我概念是导致抑郁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其对患者康复能力和维持健康有着一定影响。自我概念理论被提出后,患者是否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及维持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逐渐被护理工作人员关注,同时护理人员可将自身作用发挥出来。

抑郁性神经症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不仅包括生物学隐私,还有心理因素。虽然抗抑郁药物有助于患者抑郁症状改善,但是无法解决其心理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心理护理干预于精神疾病康复期间具有重要作用。认知治疗是当前常用和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当前困境进行分析,采用新的认知取代错误认知,从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慢慢改变其行为及态度。家庭护理在负面情绪改善中尤为重要。有关资料显示,患者日常接触最多的人群即家属,其是保护和支持患者的主要来源。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与患者治疗和预后存在紧密联系。所以,在患者日常治疗期间,应加强对家属情绪护理的关注,可使患者负面情绪改善,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增加情感表达水平,使患者及其家属关系改善,其对于治疗环境的改善有利,加快其康复速度。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心理护理组抑郁及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综上所述,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改善其负性心理情绪,这样就可以使患者的养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患者对护理更加认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评量量表常规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常规之外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