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身痛逐淤汤加减对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疼痛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2-06-10杨晓鸿

医学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身痛丘脑全血

杨晓鸿

(赣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000)

丘脑痛(thalamic pain)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由中枢神经受损或功能障碍引起,属于中枢神经源性疼痛疾病,多发生于卒中恢复期阶段,可引起对侧肢体持续性剧痛,对患者康复进度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多予西药对症治疗以达到缓解疼痛,但西药止痛多伴有一定的耐药性及成瘾性风险,易导致并发症及副作用的出现,具有较大局限性[3]。在此背景下,应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或可发挥其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复兴,针灸在神经内科脑源性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广泛认可[4]。此外,基于“不通则痛”等中医理论,身痛逐淤汤等活血祛瘀方剂也逐渐应用于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疾病的治疗中[5]。本研究结合我院收治的60 例中风恢复期丘脑痛患者,观察针灸联合身痛逐淤汤加减对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疼痛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中风恢复期丘脑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5~78 岁,平均年龄(60.82±4.15)岁;病程1~6 个月,平均病程(3.24±0.86)个月。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0.75±4.26)岁;病程1~6 个月,平均病程(3.37±0.7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处于中风恢复期;③头颅影像学显示丘脑区梗死;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 分。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肝、肾、代谢系统疾病的患者;②药物过敏者;③针刺区域存在皮疹、破溃等情况者;④合并肩手综合征者;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梗塞后继发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规格:200 mg/片)口服治疗,200 mg/次,1~2 次/d,疗程1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联合身痛逐淤汤加减治疗。针灸: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后斜线,采用丛刺法进行针刺治疗,即每段线中间直刺1 针,在其左右各开0.5 寸向中心线方向剌入一针,三段共刺9 针。针体与皮肤呈30°,进针深度25~30 mm,进针后捻转1 min,150~200 次/min,每20 min 捻转1 次,留针40 min。体针以水沟穴为主穴,采用雀啄法向鼻中隔方向斜刺,以眼球湿润为佳。随后以极泉穴、委中穴、俞穴为配穴,行平补平泻法操作,每20 min 捻转1 次,留针40 min。针灸治疗1次/d,连续6 日后间隔1 日,疗程1 个月。身痛逐瘀汤:延胡索10 g、桃仁10 g、牛膝10 g、当归10 g、红花9 g、鸡血藤10 g、川芎6 g、五灵脂6 g、没药6 g、秦艽3 g、羌活3 g、香附3 g、甘草4 g;湿热重者,加苍术、黄柏各5 g;剧痛者,加玄胡索、七叶莲各6 g。水煎至400 ml,分早晚服用,1 剂/d,疗程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简化版McGill 疼痛问卷(SF-MPQ)评分、临床疗效、血浆-内啡肽(β-EP)、血清P 物质(SP)、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SF-MPQ 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0~45 分、视觉模拟评分(VAS)0~10 分、现时疼痛程度(PPI)0~5 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临床疗效:采用VAS 加权计算法评定,临床痊愈:VAS 加权值≥75%;显效:50%≤VAS 加权值<75%;有效:25%≤VAS 加权值<50%;无效:VAS 加权值<25%,VAS 加权值=(治疗后VAS 评分-治疗前VAS 评分)/治疗前VAS 评分×10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F-MPQ 评分比较 两组SF-MPQ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F-MPQ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SF-MPQ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β-EP、SP 水平比较(,pg/ml)

表3 两组β-EP、SP 水平比较(,p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β-EP、SP 水平比较 两组β-EP 水平升高、SP 水平下降,且观察组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S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中风恢复期丘脑痛属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其病情复杂且治疗困难,西医治疗效果有限[6]。中医认为丘脑痛病位在脑,且继发于中风后,其病邪稽留经络,经久不愈,致使气血失调导致津液凝聚成痰,血行闭阻则成瘀,以致“不通则痛”引起肢体疼痛不适[7,8]。因此,痰邪、瘀血阻滞均为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的病机所在,当以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针灸是中风常用治疗手段,包括头针与体针等,其中,顶颞后斜线是百会穴与曲鬓穴连线,为经气交汇贯通之处,针刺本线可通调脑脉,促使瘀血周行,进而减轻疼痛[9,10];体针则基于“醒脑开窍”经典理论,通过针刺水沟穴、极泉穴、委中穴、俞穴,改变丘脑缺血缺氧状态,提升脑细胞及神经纤维再生速度,重塑丘脑神经元功能,达到祛瘀生新、通络止痛的目的[11,12]。而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祛瘀通络经典方剂,方中桃仁善泄血祛瘀,是多种瘀血阻滞证的常用药材;延胡索则具有镇痛镇静之效;牛膝、川芎可活血化瘀,利关节、引血下行,配以当归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药,经甘草调和,诸药齐用共奏镇痛调神、活血止痛之功,对全身痛证皆有佳效[13,14]。针药齐用可兼具止痛和去除病因之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观察组SF-MPQ 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与多项报道[15,16]结果相似。针灸可改变脑皮层血液循环,改善脑内供给条件,通过去除病因缓解中枢性疼痛问题;而身痛逐淤汤则可通过药物活血祛瘀发挥镇痛作用,二者齐用可达到协同效果,止痛疗效更佳[17]。研究显示[18],β-EP 与SP 含量与丘脑痛发作存在密切关联,β-EP 为机体抗痛系统的重要部分,可抑制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痛觉传递,具有强烈持久的镇痛作用[19];SP 为外周致痛物质,可促进痛觉传递,诱发疼痛发作[20]。本研究中,观察组β-EP 高于对照组,SP 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治疗可提升体内β-EP含量,抑制SP 释放,利于机体痛觉传递阻滞。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联合身痛逐淤汤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水平。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身痛逐淤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丘脑痛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

猜你喜欢

身痛丘脑全血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风湿关节痛使用身痛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药浴治疗产后身痛的护理30例
新鲜抗凝全血对Sysmex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比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