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2022-06-10潘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法治探究评价

潘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题探究活动是本课程的重要实施方式。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何创设和谐积极、相得益彰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探究目的的確定、探究过程的设计以及探究结果的评价等,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外显来判断并做出调整。学生创生着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资源,所有探究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并开发;学生也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从活动设计,到过程体验和成果展示,都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学生还是探究成果的践行者和评价者,要实现认知到能力的转化,也要聚焦综合素养来科学评价自己和同伴。同样,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不容忽视,它关系着探究活动的进程,影响着探究活动的效果,教师既是探究主题的设计者,要统整各类资源进行主题设计,也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要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情境创设、交流方式和空间拓展,教师还是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科学评价的推进者,要恰当指导探究技能,要以多元、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因此,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何创设和谐积极、相得益彰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以及积极的评价者,跟学生同进退、共探究、齐成长,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活动型、综合性等特点,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探究目标创设好相应的师生关系,当好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活动的“盟友”,成为和学生一起参与探究过程的“伙伴”,做好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实现发展性评价的“向导”。

根据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定位,我们可以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探究中的师生关系分为三类:盟友合作关系、伙伴共赢关系和向导引领关系。

一、盟友合作关系

盟友,指的是双方或多方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指向而形成的联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为了聚焦共同的探究方向、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达成共同的探究目标而结成联盟,双方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并体现分工与协作,以提高探究实效。教师和学生建立了盟友关系,双方有了共同的聚焦点,在探究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能更好地达成主题探究活动的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往往是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感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探究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蹲下身子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着眼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探究活动方案,做好活动设计的“盟友”。

1.指向目标:为了共同的探究方向

共同的探究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盟友合作探究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做到高位引领,要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设定精准适切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为更好地达成探究效果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细化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紧扣目标,与学生一起设计合适的探究活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健康看电视》,教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推荐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从而体会到电视这个神奇的“宝盒”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积极意义和有效作用,同时也要知道过度看电视将会对身体、友情和亲情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要调整自己看电视的习惯,做到健康看电视。这一课可以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体验,从体验中得到感悟。教师引领学生一起确立探究目标是有效探究的基础,首先我们可以从教师自身通过电视节目获得知识或信息等获益的事例说起,引发学生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平时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辨析,使学生明白选择适合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电视节目才称得上真正的“神奇的宝盒”。关于电视的话题学生本来就比较感兴趣,切身体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在适切的探究目标的指引下开展主题探究,无疑是快乐的。可见,教师和学生聚焦共同的探究目标,有利于促进盟友关系式合作探究的更好达成。

2.分工协作:为了共同的探究任务

盟友关系式合作探究要体现分工与协作,教师和学生各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在共同参与探究过程中获得感悟。《健康看电视》一课中以“别让它抢走太多”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充分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平时看电视有哪些不良习惯,可以在前期开展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情况汇总,获取第一手的真实资料是有效完成探究任务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真切明白过度看电视会对亲情、友情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学生的任务可以是采访身边同学或好朋友,了解他们的看电视习惯,或者反思自己有没有因为过度看电视而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样,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真实信息,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模拟小明的一天:早上,小明窝在床上看动画片,妈妈叫他吃早饭也不吃;下午,小伙伴约小明打篮球,小明为了看电视也不去;晚上一家人想聊聊天或者去看看奶奶,小明又说跑男快开始了……之后让学生探究,电视除了抢走了小明的时间,还抢走了什么?你愿意被电视把这些都抢走吗?……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角色,并通过语言、动作、内心等,来表达跟探究目标相适切的想法。因为这样的情境可能就是好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学生平时还没有意识到过度看电视可能会抢走与同伴的玩耍之趣、与家人的交流之乐等等,通过这一主题探究活动,就能使学生感悟到看电视要有节制,不然得不偿失。这种主题探究活动中的盟友合作关系,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课本中人物与学生自身的距离,让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得到切身感悟。97090EAE-D92D-480B-B195-75AB4BE9D15A

二、伙伴共赢关系

伙伴的意义在于志同道合,在于一同感受一同成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学生无疑是探究的主体,主要探究活动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并完成,而教师也要承担多元的角色,或完成相应的任务,以体现作为伙伴参与的价值。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参与度和状态值是主题探究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探究状态,亲身参与其中,不但要与学生共同分享探究成功的快乐,也要一起总结探究过程中的经验或教训。只有像伙伴一样共同参与,师生之间才能有智慧的激发、经验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冷冰冰的威严裁判,而是能跟他们同进退的“伙伴”。这样的师生关系重要的是参与,体现的是共赢。

1.协助式参与

在伙伴共赢式关系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跟学生一样,作为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来承担角色,真实地投入探究,同时还要协助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才能取得预期的探究效果,并在协助完成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师生双方的收获与成长。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班 他们班》,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班级之间合作的意义,善于发现其他班的特点和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的班集体,懂得要以正当方式对待班级间的竞争。四年级学生处于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认知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对班级合作与竞争的看法既褪去了低年级时期的幼稚心理,但是又缺乏高年级学生一般能具备的理性认知和正当的竞争意识,所以教师要亲身参与探究活动,在跟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比如以“正确看待班级间的竞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从教材提供的情境着手展开师生合作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承担班主任角色,与学生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使师生双方对于班级荣誉的探究和思考保持一致。除了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教师的参与价值,当学生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时,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分析得失,有理有据地使学生明白班级之间正常竞争有利于班集体建设,但是如果使用不正当方式获胜,那是不光彩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当学生探究时遇到问题了,教师要协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利用采访、调查、查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不仅学生有所转变,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利于班级管理,也是有所收获,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2.监督式参与

在师生伙伴共赢式关系的主题探究中,双方只有认知一致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课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完成任务,教师有时要以监督者的角色参与探究,以巩固主题探究成果。在监督式参与探究时,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成果的运用和下一步探究计划的落实等,让探究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地显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班 他们班》,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班级之间正常竞争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一步合作探究:今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把我们班建设得越来越优秀,大家觉得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努力呢?充分讨论后,教师既要亲身参与到相关班级制度或公约的制定中,更要承担起平时记录学生表现、确立和表扬先进典型、鉴定班级凝聚力、创设创优争先氛围等多重责任,监督学生和班集体在一阶段的实践中都能有长足的发展。当然,教师除了监督,也要率先垂范,起到榜样作用,体现出教师是探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平等关系有效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再只是老师,更是一起努力的同伴,学生的探究兴致和实践效果就会更好了。事实证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之间建立伙伴共赢式关系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只会说教的威严角色,而是跟着学生共进退的伙伴,这个伙伴参与了整个探究过程,也明确指导了学生探究的方向,有效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三、向导引领关系

评价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性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探究经历不够,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阻力,比如探究的方式不够丰富、技术运用不够熟练,或者探究的方向可能存在偏差、评价的标准单一甚至不统一,导致探究效果不明显等等,教师更有必要成为一个积极的评价者,要跟学生建立向导引领关系,要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从探究方式、探究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做好鼓勵和引领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的“向导”,学生则在向导的引领下,及时调整探究方式,不断丰富研究内容,积极创新探究思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探究状态和探究能力,聚焦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出科学而积极的评价,这样的师生关系能很好地促进主题探究活动实际效果的提升。

1.引领探究方式

自主性是主题探究活动的重要特征,不论是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初步形成。让学生自主探究,绝不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分析探究活动性质,引领学生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撑和正确的方法指导,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及时纠正各种偏差。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现实,确立了初步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观念和态度的教学目标。在以“多彩的世界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引领学生从“舞蹈”“礼仪”“建筑”和“服饰”等几种文化呈现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归类,然后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举例或提供样张等方式来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任务,寻找合适的探究方式,可以是资料收集整理汇报,也可以是模仿表演等,以更好地达成探究目标。比如“多彩的舞蹈”,学生可以简单模仿拉丁美洲热情奔放的伦巴和恰恰,或者来一段夏威夷草裙舞,学一学中国孔雀舞标志性动作来体会它的精妙绝伦,这样的模仿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合适的探究。还有“礼仪”,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同桌共同模仿完成不同国家的礼仪表达方式来进行探究。而“建筑”和“服饰”,可能需要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探究方式,可以通过收集资料,综合研究当地的降水量、气温、自然环境、特有的建筑材料、体现种族文化的元素以及生活方式等来了解多彩的世界文化。正确选择探究方式是完成探究任务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分析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引领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97090EAE-D92D-480B-B195-75AB4BE9D15A

2.引领探究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在内容上应该是开放的,不能把探究内容限制在某一方面,只要是学生想到并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内容,因此主题探究知识的来源也是多渠道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把广泛的探究内容通过讨论、实践、感悟这一系列头脑的加工,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投其所好,引领学生喜欢的探究内容是有效探究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来引领探究内容,有的放矢,依据目标把准探究方向是有效探究的关键。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正确认识广告》,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知道广告的功能,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本课中以“无所不在的广告”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依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广告的种类、特点和功能,体会如何利用广告有效获取信息。广告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广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陌生是因为多数学生对广告的发展历史、种类、商业广告的功能等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尤其对商业广告,课前调查显示学生普遍不喜欢,因为干扰了他们看电视节目。针对广告这么丰富的探究内容,结合学生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探究内容进行科学统整,可以确立几个探究小主题,比如“广告的起源与发展”“现在广告的传播方式”“广告的种类和功能”以及“广告对你的影响”等,不同的小主题承担不同的探究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引领下,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查找相关资料、访谈专业人士等手段,对探究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从而获得新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内容的正确把握、深入分析、合理归类,有利于提高主题探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想法,引领学生精准切入探究内容,展开深入学习,才能更好地达成探究目标。

3.引领评价方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清晰而正确的评价目的,必须着眼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能力等,确立多元评价标准、依靠多元评价主体、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把科学、积极的评价当作促进学生再提高、再发展的手段,绝不是简单的贴标签、划等第或者排名次。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主要通过经验分享、情境体验和探究交流,使学生感受做家务的乐趣,明白自己有承担家务的责任,培养初步的劳动意识,同时学会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和小窍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合适的科学评价,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比如在“家务擂台赛”板块,我们可以设计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的探究方案,在活动过程中,肯定有的学生做得既快又好,也有的学生动作生硬甚至还不会做,这时教师就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不能简单化地以“好”或“不好”来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自评,还可以同伴互评等。对做得好的学生,除了奖励“家务劳动小能手”奖章外,还要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又快又好还安全的家务劳动小窍门;对暂时还做得不够好的学生,教师更要热情鼓勵,可以奖励“家务劳动小帮手”奖章,表扬他们做的时候专注、认真,愿意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是劳动技术要领还没有很好掌握,需要在平时多加锻炼,争取也能得到小能手奖章。这样的科学评价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评价,都能有所发展,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这种主题探究活动中呈现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着眼的是学生认知、实践、学习等能力的差异,旨在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引领探究,都能有一定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成功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为了下一个成功而继续努力,这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学生的生活是多样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来涵养他们的德性。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旨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研究,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探索、寻找和选择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方面探究,并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关键的,教师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准确设定主题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综合所有因素,创设合适的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探究实效。97090EAE-D92D-480B-B195-75AB4BE9D15A

猜你喜欢

法治探究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