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OIL模式的主题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2022-06-10汪红群罗宏碧尹厚霖汪星明

地理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汪红群 罗宏碧 尹厚霖 汪星明

摘 要: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提升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依托重庆南山片区乡土地理资源,采用SOIL课程设计模式,从学习愿景、整合证据、组织行动与选取策略四方面着手,设计以交通变迁为主题的研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重庆南山地区交通发展演变、问题和交旅融合发展对策,实践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案能较好地达到加深学生对家乡的区域认知,培养乡土意识,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等教学目标。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乡土地理;SOIL课程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6-0069-06

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方式。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起,全国各地掀起研学旅行研究的热潮。地理学科因其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强,具有开展研学旅行的先天优势,而丰富的乡土资源恰好成为沟通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提升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一、基于SOIL的研学课程设计模式

1.SOIL教学设计模式

SOIL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它是以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等理论为基础,以大脑认知历程为框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SOIL课程设计包含两大基础:一是由选择(Selection)、组织(Organization)、整合(Integration)与学习(Learning)四个部分组成,是学习者自下而上的认知历程,是该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二是指导者依据学习者认知历程逆序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流程,是SOIL课程设计模式的实践基础。课程设计流程每一步骤内部的设计也应充分基于大脑认知历程循序渐进地展开。SOIL课程设计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化、步骤化、结构化的课程设计,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无用与干扰信息,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增进知识联结与优化认知结构。该方法可有效纠正研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学习者立场缺位问题[2] 。

2.LIOS研学课程设计模式

本研究以指导者视角,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愿景(Learning),整合学生表现、建立评价体系(Integration),组织研学内容,设计研学活动(Organization),选取研学策略、实施研学方案(Selection)四方面着手,基于SOIL逆序即LIOS过程完成重庆南山片区交通变迁主题研学课程的设计(图1),力图通过“析”“察”“访”“寻”等活动挖掘区域交通的自然与人文基因,带动学生深度思考交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

3.研学区域简况

重庆南山风景区位于重庆长江南岸,北起铜锣峡,南至金竹沟。该区域依托长江,坐拥南山,享有独特的交通区位。很早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山筑城,临水开埠,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水陆交通系统,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立体交通格局(图2)。“重庆外滩”南滨路北临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导致水面抬高,使其亲水功能得以发挥;始建于1986年的“空中走廊”索道依旧发挥着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功能[3];始于唐,成于宋,兴于元,盛于明清的千年黄桷垭经3年多的风貌改造后于2019年10月1日顺利开街,古道换新颜[4]。重庆直辖后,山城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人们遇水架桥,逢山凿隧,使得南山片区交通发展迅速[5]。区域内积淀有丰厚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但目前城市交通与旅游交通相互重叠,严重制约景区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该地区的交通,促进交旅融合成为该风景区的重要议题[6]。

二、LIOS研學课程四环节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愿景(L)

学习愿景(Learning)指课程设计者期望学习者在课程结束后能收获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等目标。本研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在学情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研学资源分析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和思政情感三方面拟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野外观察、地图阅读、文献阅读、参观体验与访谈、问卷调查等活动了解研学区域的交通现状、变迁及存在问题,理解区域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及交通方式变迁的影响因素。②能力目标:通过“析”“察”“访”“寻”等研学活动和对地图、指南针等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观察与综合分析能力,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与组织协作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软件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地理实践能力,借助正确的人地观和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③思政目标:通过研学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整合学生表现,构建评价体系(I)

整合证据(Integration)是区分校内外教育培育的重点,根据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整合历届学生学习表现和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研学旅行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①研判学生表现:该方案适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高中教材有“城市与城市化”“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表形态的塑造”等方面课程内容。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但缺少野外实践活动,缺乏将课堂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的经验。通过该课程,借助乡土地理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在应试教育下野外实践机会少,学生渴望亲近大自然,渴望参与野外实践,但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需要加强。部分学生对情景教学比较期待,对野外实践的兴奋可能降低其自我约束和安全意识,需强化野外的合作、安全和参与意识,强化纪律观念。②确立评价体系:评价(分小组和个人评价)由自评、互评、家长评和指导教师评几个部分进行加权组成最终评分,各部分权重可根据不同群体对该活动目标任务熟悉度、活动参与度、评价可能的客观度灵活确定。小组评价关注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评价内容包括实施前的开题评价、实施中的过程评价和实施后的成果评价三部分(表1)。个人评价关注自我管理、实践能力和合作态度等方面,具体包括文明素养、遵规守序、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态度等内容(表2)。根据上述评价规则,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3. 组织研学内容、设计研学活动 (O)

组织行动是指教师组织研学内容、设计研学活动、制作研学手册等过程。相关研学活动具体包括先导活动、实地调查以及延伸活动。

本部分根据培养方案与大纲目标,确定具体研学内容、设计旅行路线,串点成线,形成研学方案[7]。“行走南山”研学课程包括南山自然、人文、经济和交通研学四个部分。该部分是“行走南山”之“水陆通达、畅通南岸”的交通部分,希望通过山水交错——析交通区位, 巩固区位分析方法,明确南山片区交通区位;通过大江东去——察南滨古今和旧貌新颜——访黄桷古道,挖掘南山片区交通领域的文化基因和彰显区域特色;最后在区位分析和区域特色挖掘基础上,通过曲径通幽——寻交旅融合对策模块,深化问题意识,探寻发挥区域优势的对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创新意识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每一部分通过“背景材料”抛出问题,激发探索兴趣。研学任务是对问题的分解和具体化。教学活动设计是在地学基本理论和原则指导下,根据问题、目标、任务,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具体化的活动安排(图3)。该部分紧扣因地制宜、借古鉴今、因势利导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做到“尽地利”“顺天时”“促人和”的基本道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1)山水交错——析交通区位

研学任务通过线上线下研学,让学生掌握该区域交通区位现状及变迁,了解地形地貌特点与重要景点分布。线上主要完成相关资料采集与背景知识学习,线下主要完成觀察体验,线上线下都包括看图识南山和析图猜原因两部分。看图识南山让学生借助地图、遥感照片及现场体验,观察重庆南山风景区范围,分析南山周边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特点及交通区位;析图猜原因让学生根据山水分布图,分析水流方向、河岸冲刷与码头形成的关系;综合分析地形地貌特点、码头分布等与黄桷古道形成的关系。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包括:①提供部分背景资料,明确该部分研学任务;②划分活动小组,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地图和遥感照片,让学生自绘交通区位图(手绘或相关软件绘制,形式不限制);③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兴趣,如“重庆南山风景区范围” “重庆南山风景区即周边主要交通形式与类型”“交通区位的因素”“周边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特点与交通区位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包括:①基于主题开展线上研学;②按照分组,整理分析资料;③参观结束后,回答教师问题(其他内容模块类似)。

(2)大江东去——察南滨古今

研学任务主要通过对滨江路两江交汇、法国水师兵营旧址、长江索道等景点及沿线桥、隧、路的体验与观察,调查长江交通运输地位的时代变迁和长江索道交通功能变迁,具体包括:①了解长江重庆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交通运输地位的变化; ②重走南滨路,通过对桥、隧、路等的观察,感受现代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便捷性、灵活性,分析水陆运输地位的变化以及桥、隧、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对南岸区经济的积极意义;③探访长江索道修建的历史背景,调查长江索道过去与现在客流量的变化,分析长江索道的功能变化;④分析交通与文化的关系,思考为什么长江索道会勾起重庆人的无尽回忆;⑤在长江索道上合影留念。

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活动包括:①提供背景资料,明确研学任务;②设计相关表格:③提出问题,如“长江黄金水道重庆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 “长江在重庆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长江索道的功能变化”。学生活动包括:①基于主题开展线上研学;②按照分组,整理分析观察区域古今交通资料;③参观结束后,回答关于古今交通变迁的相关问题。

该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感受滨江路两江交汇处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长江黄金水道重庆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表3);了解长江水位的历史变化及原因;采用指南针中的高程测量功能测量长江水位高低,并分析水位季节变化及原因。探访法国水师兵营选址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的原因,了解法国水师来重庆的交通方式,分析长江在重庆城市(含南岸)发展中的作用。

(3)旧貌新颜——访黄桷古道

研学任务包括古镇发展与交通、交通方式的比较和交通与环境三部分。①古镇发展与交通:探究黄桷古镇形成原因。体验古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与古镇形成的原因,探究交通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分析并考证黄桷古道是否是古西南“丝绸之道”的源头。采集相对高度和坡度数据。借助指南针,从长江码头—上新街—前驱路—黄桷古道渝黔高速交叉口—黄桷古镇等不同节点位置沿途采集海拔高程、经纬度数据;利用百度量算工具,采集距离数据;计算从江边到古镇的相对高度和不同路段坡度。制作黄桷古道交通示意图。借助百度地图和相关软件,制作黄桷古道位置示意地图,并分析古道位置与长江码头位置、古道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分析黄桷古道过去与现在的功能变化与原因。②交通方式的比较:调查沿途看到的主要交通方式,比较其特点,分析其交通地位变化原因(表4)。③交通与环境:根据采集数据,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体验等方式分析影响山地城市交通发展主要因素;沿途观察不同交通方式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山地城市交通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可能采取的工程措施。

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活动包括:①提供部分背景资料,明确该部分研学任务;②设计相关表格;③从城镇发展与交通、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制约交通发展的因素、交通与环境交通等方面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包括:①基于主题开展线上研学;②按照分组整理分析资料;③参观结束后,回答教师问题。

(4)曲径通幽——寻交旅融合对策

该部分的研学任务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交通组织与布局现状,围绕区域旅游发展,探寻交通组织与布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找交旅融合发展对策。①现状分析:设计调查方案,收集与南山相关的交通数据;调查南山周边旅游景点分布及内、外部交通的组织状况。②问题调查:分析南山片区交通拥堵的原因,围绕交旅融合发展甄别交通组织与布局存在的问题。③建言献策:提出解决措施和交通发展建议。

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教师活动包括:①提供部分背景资料,明确该部分的研学任务;②设计相关表格;③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包括:①基于主题开展线上研学;②按照分组,整理分析资料、学习视频材料、收集资料、进行事件体验;③参观结束后,回答教师问题,讨论交流、形成报告、作业展示。

建言献策部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基本理论,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地理学的区域性、时代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提出促进交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真正做到“顺天时”“尽地利”,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4.选取研学策略,实施研学方案(S)

选取策略(Selection)是指依据基于研学内容和阶段性研学活动,选择恰当的课程活动方式和研学过程组织形式。根据研学过程可分为先导活动、实地活动和延伸活动三阶段。先导活动指预先进行的研学预备性活动,包括知识准备与安全教育等。实地活动指在研学目的地开展的观察、访谈、体验等研学活动。延伸活动指离开实地后开展的成果展示、感悟交流等研学活动。

本研究根據不同研学内容,依据SOIL课程设计思路,重点采取从“析”“察”“访”“寻”四种研学方式,以达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情感认同的目的。山水交错——析交通区位部分重在“析”,除采用体验、观察、交流、访谈、绘图、MOOC学习、电影资料、研学等方式外,重在观山察水基础上进行地图信息的综合利用,因此该部分以线上研学为主,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大江东去——察南滨古今部分重在“察”,研学方式以博物馆活动与现场观摩为主,以网络音视频学习为辅。旧貌新颜——访黄桷古道部分重在“访”,研学方式以参观感受和访谈为主,以网络音视频学习为辅。曲径通幽——寻交旅对策部分重在“寻”,研学方式在参观感受基础上,结合交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对策。整个研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和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方式共同进行。

在研学过程的组织形式方面,本研学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个人单独活动为辅,既考虑个体的独立思考,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便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协作学习能力。

三、结语

本文依托乡土地理资源,以指导者视角从学习愿景、整合证据、组织行动与选取策略四方面着手,设计“行走南山”之“水陆通达、畅通南岸” 主题式研学方案,从知识、能力和思政三层次构建学习目标,从个人和团队角度确立评价体系,从山水交错析区位、大江东去察古今、旧貌新颜访古道、曲径通幽寻对策四方面组织研学内容,从“析”“察”“访”“寻”四方面重点选择研学方式。该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化、步骤化、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增进学生知识关联,优化学生认知结构。该课程设计贯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遵循区域性、时代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借古鉴今、因势利导的方法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促进认知的目的。通过实践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案能较好地实现加深学生对家乡的区域认知,培养乡土意识,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等教学目标。该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既体现学生认知规律,也满足实践需求,并可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到方案设计中,螺旋式改进以达到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盼盼.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案例[J].地理教育,2021(2):59-62.

[2] 许锋华,康乐,陈俊源.基于SOIL土壤教学心法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95-127.

[3] 杨景乔.重庆南滨路滨水区域景观空间构成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13-17.

[4] 方骥飞.重庆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7.

[5] 王平妤,黄耘.政民互动导向下旧城风貌区的空间更新策略探索——以重庆黄桷垭正街更新为例[J].美术大观,2019(8):120-123.

[6] 李彪.浅析历史游径及其旅游开发的五要素——以重庆南山黄葛古道旅游开发为例[J].新西部,2013(20):13-14.

[7] 谢欢芳.基于谷歌地球的线上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以“闽江流域河流地貌考察”为例[J].地理教育,2021(5):54-59.

猜你喜欢

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