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课程思政探讨
2022-06-10郭琳王璇杨涛李亦彪刘长宇李玉瑛郏建波
郭琳 王璇 杨涛 李亦彪 刘长宇 李玉瑛 郏建波
摘要:本文以五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为例,探讨了理工科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何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如何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提出: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独立思考问题,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关键词:环境监测 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设计 价值引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意味着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和推进[ 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五邑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学校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能够适应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环境工程专业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围绕地方高校转型,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核心课,学好这门课将为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优化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网络谣言和国外一些反动势力的恶意抹黑有自己的判断力,针对此类问题,非常有必要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些行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确实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但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调研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环境问题。在水和废水监测以及空气和废气监测章节跟大家分享自己调研的一些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以及这些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引发的原因。例如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等,这些公害事件都引起众多民众非正常死亡、残废、患病。[ 2 ]学生经过自己课下的调研,以及同学之间的充分讨论,会对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更加理性的理解。以后再遇到类似断章取义的言论时,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查和研究,而不是轻信网络传言。
我们国家充分吸取发达国家曾经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蹈发达国家曾经的覆辙。在《环境监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在水质监测这个章节中列举“长江十年禁捕”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出台“禁捕令”,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换意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我们国家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一步一步落到实处,使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调研“禁捕令”实施后长江流域水质、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PPT汇报的形式跟大家分享调研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及管理等工作打好必要基础。通过这样一个思政点的融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均得到提升。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价值引领
當前高校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不够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构建科学、合理、紧贴时政的知识框架体系,突出重点、难点。近几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达到空前阶段,这一阶段所出台的制度是有史以来最多、形式最多元、最具战略地位的。但是我们的教材因为编写时间的限制,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紧贴时代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补充这部分内容,包括一些标志性的会议内容,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一些最新的标准,例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即:“大气十条”,给学生介绍“大气十条”的具体要求,以及“大气十条”中要求的重点整治区域,以“京津冀地区雾霾”为例,介绍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同学们自行分组,利用课余时间,每组调研一个重点整治区域,最终形成小组汇报,介绍重点整治区域的工业发展背景,分析“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各个重点整治区域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情况,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给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现“大气十条”执行短短六年时间,重点整治区域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整治力度和决心。对时事政策的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更加关注热点环保问题,更加熟悉国家政策导向。例如:在介绍“碳中和”“碳达峰”这个概念时,补充一些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3 ]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同时作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主要参与国和积极推动者,一直在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目标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的减排承诺。虽然我们国家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局面,但是仍然积极践行减排承诺,没有以保持经济增速为目的而调低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经过以上思政事例的讲解进一步坚定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环境监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紧扣当前环境监测领域热点的问题,讲述一些环境领域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4]每年针对环境监测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选取环境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2-3篇,作为《环境监测》这门课程前沿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5]目前环境监测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为在线监测技术,在备课过程中,对国内外在线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收集、整理选取一些案例补充到教学大纲。例如,我们曾经选取本学院郏建波教授团队在水质COD在线监测技术的最新成果作为案例介绍电化学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讲解相关领域的国际高水平论文,来补充和完善相关教学内容。热点主题的选取不仅仅是对教材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在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激励那些致力于投身科研工作的学生,使他们坚定信念奋勇拼搏。08196D75-C69E-4D36-8C5B-6D1AC39E8C75
五邑大学作为一所省属理工科大学,生源大部分来源于省内,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立足地方特色,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应该能为地方经济服务。如环境监测这门课程教学中,结合江门本地重点排污企业特点,增设一两个特色专题教学内容,由企业兼职教授介绍本地重点排污企业的类型、污染物的特点,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实习,了解本地企业情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给企业提出一些节能减排或工艺改进建议,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指出哪些知识点可能是环评工程师和环保工程师等资格证书考试中将会涉及的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重点讲解,使同学们了解自己所学课程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和实现自我提升的需求。
三、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未来将肩负生态保护的重担,毕业后将奋斗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第一线。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独立思考问题,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每一堂课程中,注重爱国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又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坚持工作。作为一名未来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者应该从心底热爱生態保护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系五邑大学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SZ2019018,JX2019009,JX2020056;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GDJX201700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6-01.
[2]付玲玲.环境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19(7): 198-199.
[3]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 2015,12,01(002).
[4]周国泉,吕卫君,洪昀,张洪涛,倪涌舟.“课程思政”学院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23): 53-56.
[5]武宇鹏,王五洲,张婵,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 33-34
(责任编辑:姜秀靓)08196D75-C69E-4D36-8C5B-6D1AC39E8C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