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2-06-09彭正斌
彭正斌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6414)
0 前言
建筑是一种文化活动,古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明,蕴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引发学生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思考,激发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传播中华优秀文明。课程在融入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引发学生对自身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积极形成正面价值观。
1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开展基础
1.1 确定“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目标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重点从制度自信、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进行整体把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真心感受到、切身体会到“思政”。
图1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目标
1.2 培育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课程团队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将会深刻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团队从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入手,根植大国工匠精神和优秀建筑文化基因,挖掘思政文化、探索思政意义,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该课程团队教师结合党支部组织生活活动多次开展课程思政研讨,赴王渔洋纪念馆等进行中国古建筑优秀传统文化校外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2 根植文化基因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2.1 课程思政挖掘主线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总书记谈建筑为主线,根植优秀建筑文化,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传授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
图2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挖掘主线——根植文化基因(来源:学习强国)
2.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课程团队从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入手,根植优秀建筑文化基因,挖掘思政文化、探索思政意义,探索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找到思政融合点,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充分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图3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内容思政重构
2.3 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建设
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要不断地整理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清华在线等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来自社会、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网络课程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例如通过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等短视频,让学生整体、直观、全面地了解建筑,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图4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平台建设
3 根植文化基因推进课程思政的应用框架构建
3.1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
见表1。
课程团队梳理后整理出部分“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入点 表1
3.2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创新
“课程思政”春雨润物,育人于心,是学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明确专业思政目标、熟悉学生认知特点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针对“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规划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线图,提出根植文化基因,以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国建筑为思政挖掘主线,设计了专题引入式、课外融入式等多种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图5 团队教师教学改革
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贯穿课程讲授体系中,充分结合校情融合“钢铁火”冶金企业文化,着力弘扬“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热情”的钢铁人的大国工匠精神,除了有效将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德育元素融入文化育人氛围。同时结合淄博地情,融合地域文化(齐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加入“淄博建筑”教学内容,让课程更接地气、更具地方特色。
4 基于文化基因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保障
4.1 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中国建筑文化与历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政治能力和水平。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投身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二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人文素质修养,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入耳、入脑、入心。
4.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辩证统一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虽然存在差异,但是要正确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关系,立德树人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使命,课程教学是教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共同领导机制的引领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