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历史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研究
——以汉润里为例
2022-06-09遆升陈熙
遆升,陈熙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1 设计背景
在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当今城市已经进入高存量和高库存的时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渐渐褪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把“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作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针。“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1]。上海新增建设用地只有约60km²,成都2018年只有 202km²,杭州 2020年则只有3.2km²。而对比武汉市发布的城市建设用地来看,未来武汉市住宅建设用地仅有12km²,可见武汉住宅用地已到“天花板”,未来会大量地偏向对于老建筑的改造。
当前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覆盖面比较窄,且内容单一。针对社会救助老人的服务较多,针对普通的老人较少。社区资源利用不够充足,社区养老设施大多由财政支出,而社区服务主体没有形成多样化互补机制,未能充分地利用社区内部资源,缺少适老化资源的互补[2]。
目前国内对于历史性住宅的更新实践多是由政府主导的“旧区改造”,以粗犷的手法大拆大建,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导致城市肌理和文化的快速消亡。如宁波的北外滩、月湖,和上海的新天地等。国内对于历史住宅社区文化的保护方面也有尝试,如同济大学的王丽丽[3]在2015年对徐汇区X弄的更新探索中,以协商渐进式的居住改善方式来解决社区问题;万勇[4]对于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围绕房地产开发、原住民自发、地区政府组织等三个角度,提出种种更新保护方式。
本研究选取武汉代表性历史街区住宅且地处核心地带的汉润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调式、柔性介入的更新策略希望寻找到城市历史性社区的适老化、社区现代生活的兼容性和历史文化延续的解决方法。
2 汉润里概况
汉润里作为武汉的城市历史性社区,极其具有代表性意义,居住区整个为单元联排式住宅,建筑为四合院和西方住宅的结合体,整体是双层砖木结构,进深大内空高中间围合出天井为其采光。外墙仿麻石粉刷,门窗上有精雕细琢的纹饰,内部用木板分割空间入户为堂屋。
目前社区建筑的自身老化严重,且现代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居民产生自发改建的行为,并且社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较少,社区适老化设施和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导致社区失去活力。
3 汉润里现状评估
3.1 人口及功能现状
社区内居住20-40年的和1-10年的占绝大部分比例,但是居住40年以上的居民则占五分之一之多,可见社区老年人之多和邻里关系的密切。职业和收入也不同,大多为低收入人群和职业,学生也占绝大部分比例。
汉润里内部功能较为单一,功能缺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且社区内部无任何无障碍设施,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体验较差,容易发生意外。
3.2 建筑现状
80%的居民居住面积在4~15㎡之间,且80%的居民都进行了建筑增改建,加建和改建的部分大多简陋不堪,且严重损害建筑肌理。水平方向上是在天井处加建卧室、卫生间,在楼梯间加建储藏间,在过道处加建厨房和储藏室等[6];垂直方向主要是在室内加建隔层,用于休息和睡眠,屋顶则使用塑料顶棚。空间格局上,二开间的二层楼梯间大多增改建为储藏室,三开间的楼梯间则当作入户玄关来使用,在一层则多改建和增建储藏室、卫生间和厨房等功能[7]。
社区缺乏适老化需求,楼梯设置适老化扶手,方便老年人通行,楼梯宽度需1200mm,足够老年人通行,需设无障碍过道,轮椅转弯半径750mm。洗手台需设置垂直把手方便老年人洗手,厕所位内设坐便器,两侧距离地面700mm处设置长度不小于700mm的水平安全抓杆,另侧设高1.40m的垂直安全抓手入口处设置辅助把手供老年人使用[8]。
3.3 公共空间现状
保洁系统较为完善,但是没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系统及垃圾车通道。停车系统,社区现有的停车空间为主干道,但严重阻碍了消防通道[9]。社区整体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居民的室外活动一般都在巷道中进行,所以针对社区的设计改造是非常需要一处合适的公共活动空间来作为居民的活动地。
4 存量时代下城市历史性社区适老化改造策略
4.1 设计原则
存量时代下城市历史性社区的改造应围绕适老性、兼容性和文化延续性的三个关键性原则展开。适老性是考虑到社区居民普遍老龄化,是社区安全性的保证,适老化新功能的引入,有利于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生活形态的延续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兼容性是让历史性社区可以兼容现代人的生活;文化延续则是运用微调式、柔性介入的更新策略,尽量减少历史性建筑的原貌破坏,修复建筑老化肌理,加强建筑结构,有利于汉润里的有机更新,使历史社区保持文化的延续。
4.2 设计策略
4.2.1 完善社区功能业态
本研究将社区引入老人之家、社区活动中心、社区花园、艺术家工作室、快递店、社区停车场、社区花园、商业空间、垃圾回收站等功能激发商业活力,引入新鲜血液,激发汉润里内部活力,引入老年人之家增加对集体高龄老人的照顾和减少他们的空虚寂寞感,引入广场空间大大提高汉润里居民的积极性和热闹感,引入商业区增加对外来游客的吸引,激发社区活力和经济增长。
4.2.2 改善社区交通流线
本研究引入18个普通车位和2个无障碍停车位,在各入口设立门禁,保护居民财产安全。改造后的人车动线更加明确,并且新增加了一条消防通道,以更好地保障路居民的生命安全。各入口分工清楚且考虑到社区老年人数量较多,各入口皆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人的通行。且在部分入口附近设有公共卫生间。
4.2.3 弥补社区公共空间功能
社区中心广场是居民室外游玩、活动、会议的主要部分,该区域包含了棋牌、聊天、健身及种植等功能。该区域需包含景观座椅、景观廊架、树池、文化墙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功能都与其他部分相接应[10]。
为补充社区老人的活动空间,建造具有下棋、聊天、种植、宣扬社区文化等多功能的一个无障碍长廊。该场地有着可拆卸椅凳,丰富了长廊的故事性。还设有自助花架,由居民自愿领种,在丰富了老年人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长廊的可观赏性与趣味性,长廊的来回入口皆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人的进出。
社区的绿化较低,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对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对种植花草有着较高的需求,同时为了提升社区整体活力,可增加社区花园板块,并在花园的设计时,增加了蚯蚓塔、堆肥器以及植物的越冬系统的等功能。
社区主要人群为老年人,所以在对停车场的设计过程中,考察了老年人对停车场地的需求,在保证停车最大化的同时,保证无障碍停车位的最低需求数量。无障碍停车位比普通停车位所占空间更大,无障碍停车位的间距需要达到1.2m的距离,数量上需要占到总比例的0.5%。
4.2.4 完善社区建筑内部功能
建筑外立面所需要保留的区域是那些历史的、结构完好的以及具有保留价值的区域,对其加以保留和修复。对于建筑结构损毁严重,由于空间潮湿所腐蚀的建筑结构,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段将结构加固,将裂缝和掉墙砖的建筑表皮加以修复填充裂缝修复损坏的建筑立面,在保留历史建筑风格的同时做到建筑的有机可持续修复。优化内部空间体系,完善功能业态。在居住区采用优化平面空间,引入适老化新功能的设计原则。其他部分区域采用功能的置换,通过增加商业空间、广场、活动中心、老人之家、快递店等空间功能改变里分的原有居住空间,增加社区活力。
住宅用完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需要根据每一栋的居住者具体的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下面以汉润里11号住宅改建为例:加固建筑结构,拆除违章加建,以达到完善成套率的设计为目的(如图1)。原住房由于位置偏小,且前天井和后天井周围的居住空间面积不同,所以导致后天井处的居民生活更加的拥挤,所以在尽量不改变建筑外观和肌理的前提下,增加层数,增加居住面积,使居民的居住面积更加的宽敞,成套率更加的齐全;社区活动中心引入主题讲座、交流会、特展、表演、琴艺、花展、茶道、书画等。将年轻人的活动等引入空间,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而且提高了社区活力,减少了老年人的孤独空虚感。
图1 汉润里11号住宅改造图
5 结语
本次研究针对城市历史性住宅适老化改造,以汉润里社区为例,探索改造与保护策略。设计运用微调式、柔性介入的更新策略,采取渐进式更新模式,通过对既有建筑的分析评估循序渐进,健康可持续地更新改造,再现历史风貌的原生态保护方式,对社区有利资源加以利用,突出问题分类解决,尽可能地恢复汉润里本来的面貌,在保留城市肌理与场所记忆的同时修复老化的神经系统,使居民得以在传统街区的邻里环境中延续现代生活,同时通过带动一定的旅游发展提升该片区的城市活力。将社区适老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在保证邻里生活和历史文脉的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将趋于衰败的里分住宅重新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