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
2022-06-09徐秋晨
徐秋晨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一、研究设计
(一)设计依据
研究设计环节采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理论,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作为背景,从三大层面设计调查问卷。一是服从群体。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统一整体,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三个维度设计问卷。二是尊重个性。以不同大学生亚群体为代表,从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干部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三是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程度寻找突破口。在问卷数据中,我们按照调查结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的各个维度进行五级量表统计,最高分值为5分,最低为1分,得分越高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
(二)数据选择
为了更好地掌握样本数据的代表性,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较广泛的情况下,以江西经济干部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网络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88份。我们主要根据不同属性的调查对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整理并汇总,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检验方法进行实证探究。
(三)数据模型
我们通过五级量表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多维理论视角出发,将各层次与层面认同划分为五个等级,完全认同定义为一级,大部分认同定义为二级,中立态度定义为三级,不完全认同定义为四级,完全不认同定义为五级。调查将按照认同、中立、不认同进行量化,得到相关数据。图1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模型建立情况。
图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模型建立情况
二、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的多维认同
从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横向与纵向截面分析,三个维度的认同情况有明显差异,总体得分为:情感认同>认知认同>行为认同。具体细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均显示“友善”得分最高,行为认同则显示“文明”得分最高。
1.认知认同情况描述性分析。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9.7%的大学生能说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涵的大部分内容;25.3%的大学生能说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涵的一半内容,15%的大学生完全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说不出基本内涵。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表现良好。
2.情感认同情况描述性分析。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并很有意愿用这24个字来指导自己行为的占65.3%;倡导并有意愿指导自己一半行为的占26.4%;不倡导并无意愿的占8.3%。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表现优异。
3.行为认同情况描述性分析。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并能用这24个字来践行自己行为的占54.7%;倡导并经常践行的占36.6%;不倡导并不践行的占8.7%。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情况尚佳。
(二)不同亚群体的多维认同
我们以性别、专业、年级、家庭背景、学生干部经历、政治面貌等不同因变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得出,这些因变量对不同亚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认同产生差异性的情况均不同。接着我们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文化为中介变量进一步对不同亚群体在疫情暴发前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认同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疫情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的影响。
首先,男、女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通过T检验后,根据性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维度差异分析得出:男、女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得分分别为4.06、4.21。性别对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性别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三个层面的认同产生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各个层面维度比男生高。我们以专业背景和学生干部经历分别作为自变量,将平均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专业、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家庭背景等对亚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维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文科类学生、党员干部在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三个层面的认同度高于理工类学生和非党员学生。不同政治面貌及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方差分析整体检验F值达到显著,数据呈现非齐性,我们利用SPSS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对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层面的认同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个人价值层面的认同没有显著差异。大一与大二学生在社会价值和国家价值层面的整体认同度高于大三学生。
我们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发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均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上网频繁的大学生中,家庭不和谐的学生、非党员干部学生、大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有所下降,在三个层次上的认同情况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变化显著。从结果可以看出:六个变量维度的配对数据T检验后,呈现差异性(p<0.05)。具体分析可知:所有维度配对前后均值全部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t>1.198,p=0.000),且均值表现为事前高于事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变量产生的各组配对数据全部产生差异性。
三、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以多维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统计方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认同、亚群体认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认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结论
1.群体差异认同维度总结。第一,在认知认同维度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取向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是表现为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模糊、内容不熟、表达不准等。二是表现为大学生群体个人价值层面的认知程度较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两个层面略高。第二,在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维度上,群体整体表现相对较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出现情感错位、知行不一的情况。还有极少数大学生行为上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在国家、社会、个人目标的三个认同方面,群体均表现为情感认同最高,认知认同部分缺少,行为认同相对较弱。大学生群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需做好引导,努力践行知行合一。
2.亚群体差异认同维度总结。不同特征产生认同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第一,从性别角度研究,女同学认同度普遍高于男同学;第二,从专业角度研究,文科类大学生普遍高于理工类大学生;第三,从担任学生干部角度研究,学生干部普遍高于普通学生;第四,从家庭环境角度研究,家庭和谐者普遍高于家庭不和谐者;第五,从政治面貌角度研究,党员同志普遍高于非党员同志;第六,从不同年级角度研究,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普遍高于毕业班的学生。
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认同变化维度总结。分析表明:疫情暴发后上网频繁的大学生亚群体中,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较疫情前有所下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显著影响。
(二)启示
尽管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上还有偏差,仍有提升空间。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既要抓好高校课堂主战场,又要守住网络文化主阵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时代使命,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及引导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尝试了不同形式,但这种传导与灌输都是学生单方面的被动接受,往往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融入与完全渗透的运用。教师要双向传导,在润物细无声中建立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转化为自身的信念。另一方面,这种教育还要走深走实,不应停留在表面,应该结合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环境、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等多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引导教育工作。
2.加强情感教育,有目的地改善教育环境。一方面,负面舆论、不良社会风气都是很大的影响因素。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及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情感认同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实施。另一方面,从情感认同维度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个人价值层面认同最高,而与自己接触面少的国家价值层面认同不够,这就说明情感需求与国家价值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契合,情感教育出现偏差。因此,高校必须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同时将这种情感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导向上达成一致,贯穿情感教育全过程,这是实现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举措。
3.加强主题实践教学,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一方面,行为认同的终极目标就是践行。高校要在日常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增强实践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考评体制不规范、惩罚激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激励机制是提升行为认同的重要抓手。行为认同是制度的灵魂,制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从大局出发,制度的建设要兼顾战略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高校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规范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