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分析
2022-06-09陈结预
陈结预
(茂名市空间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广东茂名 525000)
0.前言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具有了一定难度,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对于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应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落实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进而在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中保证其可以发挥有效作用,保证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1.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的概述以及新要求
1.1 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的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的国土空间进行开发,保证该区域国土资源应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通过对整个区域内国土资源的应用形式进行优化,保证开发以及建设活动高效化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家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当今时代对乡村科学规划以及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效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可实现乡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化。
1.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提出的全新要求
1.2.1 由以往无序蔓延的村庄建设用地逐渐向集约紧缩方向转变
近年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扩张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乡村土地被大部分中型城市所占据,不仅导致了村庄建设发展落后,还造成村庄土地资源严重流失,村庄规划布局过于混乱。建设用地的分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会愈加合理化与集约化。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在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土地集中连片发展期间更加的精准且具有针对性,对于建设用地散乱式发展与平铺式分布的难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1.2.2 村庄规划对于生态的维护更为重视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期间,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主要以恢复自然、保护先行、重视节约为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建立新发展阶段生态安全格局,这也是针对于各个城市新一轮空间方面,我国提出的新要求。故而,在未来发展中,各个城市应基于生态修复方面的相关研究前提下,将村庄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落到实际,制定更加符合各个村庄环境的详细方案,以点带面,实现对村庄环境的“针灸”,构建更符合人与自然共生的良好环境,使村庄生态得以全面改善。
1.2.3 村庄产业特别重视特色旅游与粮食生产
在经济日新月异下,村庄土地流失现象愈加严峻,不少村庄土地被城市所占据,耕地逐渐城镇化,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近年来,粮食安全在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难题,故而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中,粮食产出安全也是最为关键的课题。为了保护好我国的耕地红线,就必须在全面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前提下,针对乡村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推动村庄产业发展方向逐渐从以往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复合型结构,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将村庄特色文化与村庄规划相结合,打造环境适宜、特色突出、文化兴盛的现代化乡村。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要点
2.1 明确规划目标
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以及生态空间等多种要素进行考虑,从而保证布局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工作。通过对乡村的地域特色、战略规划以及发展需要进行了解,从而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过程中明确城镇开发的边界,建设农田保护红线以及生态保护红线,防止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被占用的情况出现。在完成该项规划工作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按照该标准开展建设工作,防止跨越相应红线,在规定区域内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开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内容可以得到有效落实,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相应开发建设工作完成之后,将乡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安全和谐可持续的乡村生活格局。
2.2 制定严格的乡村振兴要求
在进行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制定出合理的乡村建设要求,保障建设内容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为了体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应当按照国家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对乡村各地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乡村的地域特色、发展方向以及乡村生产工作的内容,从而保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所制定要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可以保证乡村的城镇化格局、生态保护格局以及生产格局得到充分优化。其次为了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应当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有效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而保证乡村地区生产、经济、生态以及城镇化等相关工作可以协调开展,充分促进区域协调,保证城乡融合的任务可以有效完成。最后在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性的过程中,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明确乡村建设的重点,以及发展方向,进而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方案内容可以得到有效落实,以及规划格局可以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
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3.1 城郊融合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
3.1.1 城郊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
基于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环境蕴含的多功能性,打造具有多功能特点的城郊农业发展,将农业多功能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通过农业采摘、观光以及休闲等方式,创新城市居民生活体验感,为其带来不一样的高品质生活。现阶段城市郊区经济条件处于良好状态,周边交通十分发达,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已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故而有着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菜篮子”基地,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经济层面以及生产层面等多个领域彰显出了农业的价值,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城郊多功能农业发展详图
3.1.2 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振兴模式
自2016年,我国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后,乡村迎来了全面变革。特色化小镇必须具有包容、开放、环保、创新等共同发展理念,并不是理论上的乡镇建设,以开放独立地域空间为前提,将区域内的生态资源、人文底蕴以及产业特色充分挖掘出来,进而推动产业文化、城市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集聚,构建多种区域化、功能化生态融合之路,打造具有信息化、现代化以及特色化模式的美丽乡村。通过特色乡村建设的发展,更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发展步伐,实现城镇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1.3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基于现代农业技术前提下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具有社区化、现代化以及休闲化相结合的特点,这种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可以将乡村振兴一体化格局充分突显出来,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内容,更能满足农村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通过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能为农村经济速度的加快提供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体系,以此实现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另外,农村区域升级改造过程中,要重点进行发展政策的补充、资源的共享、人力的充实以及农业科学的充分结合,打造于旅游、网络、产业以及科技相结合的农村区域发展体系,打造全新的农村生活发展局面。这种新型的农村生活发展模式可以全面优化区域的人流、物流、通讯以及交通等管理信息,更适合农村合作社管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所发挥的投资价值更为突出,能为日后运营、投资、规划、定位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1]。
3.2 集聚提升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对象就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利用对主导产业的强化支持,将村庄优化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乡村向专业产业村方向发展。基于产业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以村庄经济发展为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当地乡村特有优势资源,如独特的民俗技艺、乡土文化以及田园风光等,借住乡村周边、自身区域优势,明确集聚提升类村庄的主导产业,全面打造形成一、二、三产业为一体化的发展集群。
3.2.1 产业+生态+旅游带动模式
在特色产业发展、产业互补引导以及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乡村城镇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区域优势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实现脱贫致富,紧跟时代发展,搭上旅游发展的顺风车。同时,重视对国土的绿色,推动生态型产业的充分融合。为了有效呼应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还应重视对“产业+”模式的打造,进而来实现生态持续性增值式、产业不断增效式以及农民不断增收式的发展。
3.2.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
多种土地整合方法就是所谓的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能够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及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障,以此来支持乡村振兴,全面解决“三农”发展阶段存在的缺陷。利用新兴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培育,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促进特色产口与主导产业的发展。
3.2.3 农村电商助力模式
在农村发展期间,电商属于作坊式、草根式的创业模式,要借助对淘宝村级服务站的打造,利用农业丰富的资源,促进农村电子信息商务集群的发展,这已成为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2]。在农村地区电商模式的推行阶段,通常需要基于电子商务载体的基础上来实现,通过对农村资源的不断优化,最大程度解决农村经济剩余劳动力的难题,这种模式更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3]。在农村地区应用电商模式时,由于配套服务已处于完善状态,所以对于区域特色与产业品牌较为突出的乡村区域极为适用。
3.2.4 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以经济学和生态学为前提的生态农业,主要运用的是现代管理手段与科技方法,运用以往农业丰富的经验,打造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模式。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运用,需要运用生态资源禀赋,基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向生态化、特色化道路迈进,并以特色化养殖、规模化种植为重点,打造具有订单式特点的管理及相关营运方式,目的是为了做到一体化生产,实现基地与农户及公司与农户的双方面结合。
3.2.5 农业产业化驱动模式
在大力推动当前农业产业发展期间,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产业化模式,不断完善乡村产业的多功能性,打造具备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做到对农业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增加农产品生产的附加值,进而使农产品加工方式得以延伸,将农业具有的多重功能性充分激发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业经济的进步,还能实现农村的振兴发展战略目标。
3.3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模式
3.3.1 “易地搬迁+”模式
现阶段,作为农村地域存在的经济发展落后、农村贫困等现状最佳解决的一种手段,异地搬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针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行全面改善,并基于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全面了解的前提下,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从基本上予以解决。通过“异地搬迁+乡村文化旅游”、“异地搬迁+基础设施配套”等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打造整体化模式的农民安居乐业,既可以降低由于地质环境灾害、自然因素等造成的人口流失情况,还能解决居住条件差的难题。
3.3.2 旅游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旅游业不但具备文化上的先导效应,还有强大的关联效应,可见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的关键位置。一般来说,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区能够充分将乡村旅游业发展下的乡村振兴模式彰显出来,更适合人们旅游度假、休闲生活且离市区较近,有着较为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包括餐饮、住宿等,可见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前景不可小趋。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也不断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投入力度,使乡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了营造出美好的小康乡村生活环境,必须重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探索可行路径,从城郊融合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集聚提升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特色保护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易地搬迁+”的乡村振兴模式几方面入手,打造宜人的乡村居住环境,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