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生成路径研究
2022-06-09高敏
摘 要:公民法治知识是衡量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我国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提高公众法治意识的过程中,还存在受众群体不健全、耕作做法不完整、法律知识了解不深等问题。由于当前中国公民法治意识薄弱,本文探讨了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了相关问题的成因,明确了目标。和我国发展公民法治知识的需要,提出发展公民法治知识,应立足于塑造法律人格和法治,着眼于振奋公民。中国式是一种“法治信念”,它带动了整改、思想修正、培训教育和思想转变的全过程。
关键词: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一、前言
虽然,我国的法治格局正在慢慢演变,法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社会法治观大为改观,但是,我们需要看到,我国的法律体制与组织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期望、现行制度的完善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和差距。国家体制和行政权力:其他法律规则没有充分体现任性、民主的法律,前后矛盾、不可控。受传统观念影响,无法无天、自满;对无法无天的无知是非常糟糕的。有很多执法。执法和司法是严格的、不寻常的、违宪的。人们对执法和腐败问题有强烈的意见。
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抓紧问题的根源,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者的法治观念。依法治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坚持、遵纪守法、依法依规,为推进普遍依法治国、实施严格、科学的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执法、公平正义、守法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二、相关理论概述
1.平等、公正和正义观
平等强调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平等,即权利义务的肯定、平等的保护和权利的对立。是的,平等是一个有很多含义的概念。从此,没有正式的社会学平等,就很难理解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和发展,法治将是一句空话。
正义强调利用法律在不同学科之间分配资源的概念。法律正义受到许多问题的阻碍。然而,无论历史背景如何,走正义和正义的道路始终是法治的坚定目标。
2.权利意识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公民理解人的尊严的心理诉求,是在合作层面上理解的,以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 当然,权利意识的发展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必须建立在对社会有充分、知情的认识的基础上。 为此,一方面,公民个体应充分理解其作为“人”的独立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将个人价值的认同转化为主体间的尊重价值。
3.民主参与意识
法治的有效实施需要公众在法治知识和法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验证和评价,因为“法治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因此,对民主参与的理解必须是公民在理解个人权利和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有效表达理念。
充分纳入民主原则,不仅是在适当的法治条件下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一般的民主主要是指政府的层级、民主的权利和参与的行为。本文对民主参与的实现体现在提高公众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民主参与的良心、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公民合法性行为的外部环境,并可能影响人权行使的方向和结果。
4.法律素养与法律权威意识
理解法治的关键在于执法,而执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 公民的法律知识是公民法律观念、法律心理、法律伦理和法律专业知识的广泛反映。官方公民知识的增长需要一定的法律文化积累; 更广泛地关注法律问题和相关价值观; 头脑下的正式信念; 寻求个体人口的转变,即“人”; 此外,还需要将正义、正义、自由、民主等法治价值观纳入社会正义知识渊博的个人。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当西方的挑战来临时,我们的民族必须同时消除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化惯性和精神状态。这是将古老民族紧紧束缚的两种精神纽带。在这一刻,”呆滞的心理这已经根深蒂固了数千年。他们不仅有一堆人为的历史,他们还生活着简单而强大的鬼怪,民族的生存意志将被这些鬼怪与死神决一死战。这决定了现代中国人的道路。这个体系,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古老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充满了内心苦涩矛盾的精神体系,很痛苦,也很艰难。法律与整合涵盖了中国法律制度和中国法律文化的精髓。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足
从实际情况看,从更新开放以来,我国道德精神价值生产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越来越不同。虽然部分社区成员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但不完美、不道德等影响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的事情,个人而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在社会行为的基础上整合人类行为的多维取向的方法,使其能够适当地对齐,形成一系列积极的行为,最终可能会偏离正轨。总而言之,从文明法制和法治完善的角度,提高中国民众的法治意识,路径一直是研究中需要直接解决的问题。
3.我国社会法律生活的失调
尽管中国制定了很多法律,但人类的真实价值观与现有法律之间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制度是现代的或近乎现代的,意识是传统的或接近传统的。根据哈特对法治内外涵义的理论分析,人们对法律的感知有两种类型:所谓的内在心智或感知,是一种以良心和勤奋接受和应用的理解状态。信息或意见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但我们希望它会发生变化,经过慎重考虑得出的法律可以预测偏离法治的后果,并将受到惩罚。以北京的灭火、爆炸等形式,从明确执法到公德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曲折。法律的完整性始终建立在民主理解和内部理解的基础上。
四、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途径
(一)公民法治意識培育中的教育机制
充分发挥教育体系在提高公民法治知识方面的有效作用的基础是确定什么是最好的法治公共教育教育。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讨论角度和分析视野。事实上,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主要人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今公民。 .为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真正做到成长和成熟,就需要深入分析对公众进行法治教育的途径。
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种形式。所谓“公民教育”,就是要遵守长期的教育或营养模式。在法治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设定耕耘的限度,如果有差错,就不能保证连续性,也就谈不上对法治的认识;国家法律和社会正义的目标,如无水之水,无根之树,空谈无意义。
二是建立公民法治教育机制,需要“公民教育(法律生活)”。公民必须能够去实践其法治理念,而不是仅仅能够具备法治意识,公民的法律生活是一个处在由权利和義务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当中。通过这种交流网络,执法问题可以预见特定的社会法律秩序并创造其自身的法律地位。 由此,正式的社会行为塑造和塑造了人民法治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发展和交流中,法治研究被巧妙地引入,自己行动的可能性部分是以他人帮助形成网络为基础,同时,他人也依赖于这种网络。
(二)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中的宣传机制
公民法治意识就其木质的形态而言是通过意识层面的作用,达到观念整合的结果,法治意识的观念整合作用围绕“法治主体”和“法治对象”双向展开,而在此处所指的“主体”非个体意义上的观念活动者,相反,它指的是群体意义上的特定类别或群体。 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出现,所谓的“新媒体”(“fourth media”)——数字传播技术的出现,为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综合平台,在此背景下,公民的交流宣传工作变得开放而简单.,但同时也对宣传主体(具有导向型功能的主体)对驾驭信息的手段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中的调控机制
法治意识薄弱是影响公民法治知识发展的因素之一,并引导着智力自然秩序的建立,赋予建立法治以持久的动力。土地,弘扬法治精神。 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因此,在公民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中,理顺和强化“三个支点”和“四个意识”十分重要。
价值追求是公民法治意识的灵魂,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追求为导向。公民法治意识培养和重塑只有抓住这个灵魂才会有的放矢。从现代法治精神所遵循的价值观来看,“法治精神”是集善政、民主、人权、正义、法治精神为一体的科学主张。法律的。 . 因此,公民的法治意识必须在信任、平等、民主、合作、公正、正义的基础上,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中紧密地进行。 提高和完善公民法治知识。
公民对法治的理解不仅在理解层面,关键在于公民能否将其所掌握的社会行为知识付诸实施。 在某种程度上,衡量社会法治意识的高低,归根结底要看公民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是否反映了公民对政策认识的价值要求、法律的。因此,培养和重塑公民法治意识,必须坚持以实践为指向,营造有利于践行公民法治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让公民自觉形成护法意识、权利主张意识和自觉守法意识。
结语
康德认为,法治的目的是在自由和人类发展之间建立更好的平衡,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仅用来实现目的的工具。所以人才是法治的最终目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制)建设是最近30年的事,在此期间的法学理论发展超越之前任何时刻,职业法学家阶层的不断出现、法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加、西方先进理论制度的不断引入,都为中国法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酵母和启迪模式。中国法学及法治建设的发展是围绕一个重要主题展开的:中国法治现代化。法治理论的实践取得的成果无需展开赘述,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有效整合“人”时代的转型,一个重大的法律框架,一个完善国家法制的过程。 公民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宣玲. 刍议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公民意识培养[J]. 新西部(理论版),2016,10:80+75.
[2]李龙,任颖. “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04:5-27.
[3]焦艳芳. 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J]. 人民论坛,2014,14:98-100.
[4]薛光华. 论法治社会构建中公民意识的培育[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4-18+24.
[5]陶林.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概念、现状与推进路径[J]. 理论月刊,2012,12:98-102.
[6]罗大蒙,刘春辉. 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当代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 青少年学刊,2016,01:11-16+23.
[7]刘勇. 法治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刍议[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5.
作者简介:高敏(1999.10-),女,江苏扬州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阿拉伯语专业2018级 本科生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依法治国”背景下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生成路径研究—以黑龙江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