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活动 拓展音乐学习之乐
2022-06-09高婧霏
高婧霏
摘 要:音乐是感情的艺术,同时也是表演的艺术。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的魅力,使音乐教学更“接地气”,将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音乐;教学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作为中华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国人忽视了他们应有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因此如何让孩子们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正确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国家价值、情感价值,从而培养他们认识美、感知美、塑造美的能力,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豪感,让他们自觉拥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已经成为了每个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文化视野
音乐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学会“听”。“学会倾听声音”是小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考验。无论是曲目还是其他任何一种乐器,弹奏的目的就是发出声音,因此要想弹奏出优美的曲目曲就必须在声音上下狠功夫,简言之就是练习声音。尤其是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曲目创作的文化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听”出故事,“听”出情感,从而了解传统音乐背后的文化,拓宽了文化视野。
二、注重实践教学,回归实际生活
音乐课程的学习需要付诸实践,才会让初中生更好把握其中的精髓,并进行良好运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容,会进一步引起初中生对傳统文化的注意,并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其融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不断探索,而且要把握情感的“度”,也就是说要让情感共鸣符合小学学生的认知,也要符合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去探索,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进传统音乐背后的世界,在实践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温度的音乐课堂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的合理融入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意境的构建,增进感染力
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音乐内容相结合,并选取作为课堂上的教材,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素材的选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选取:其一,诗词的选取。传统文化的诗词和音乐中的词所表达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理解其中的感情。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宝藏,教师可以将古诗词进行编曲,让学生能够对诗词有更深的印象。
例如近几年的流行歌曲《琵琶行》,就是以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乐府诗的诗词进行改编的。这种改编形式不仅使学生对于《琵琶行》这首乐府诗理解更加深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再次学习诗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境界,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这就是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意义。其二,音乐的骨骼是曲。教师可以将优质的词注入优美的旋律中,这样就为音乐赋予了灵魂。每一首乐曲都是有灵魂的,作曲家在作曲时所传达的思想和意义皆是不同的,有其本身独特的故事。将传统文化与乐曲相结合,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有传达思乡之情,有传达对爱情的向往或忠诚之情,有对前人的缅怀,等等。人们总能从不同的乐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或通过乐曲来慰藉自身的情绪,或通过乐曲使自身获得愉悦感,或通过乐曲进行情绪的宣泄……
此外,进行音乐审美体验也能够提升课堂温度。“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是小学生学习音乐时面临的最难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什么是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呢?简言之就是学生对曲目音乐所蕴含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能力。在掌握了练习曲目的方法技巧并且熟练弹奏之后,审美感知能力就是使音乐增添美感和感情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教师应该在教材有局限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光彩。但是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首先使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知,其次再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从被动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到主动地、积极地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传递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深深扎根,助力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携手共进,落实学生校各项教育规划,为学生们的音乐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效果,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5):117-118.
[2]郭丽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07):38-40.
[3]王莉.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0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