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状态焦虑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2-06-09杨兰

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偏向中性范式

杨兰

目的:采用经典点探测范式分析状态焦虑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某所大学大学生42名,采用斯皮尔伯格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状态焦虑分量表,对42名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进行测量。实验刺激是威胁性词汇和中性词汇,考察状态焦虑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①状态焦虑个体对威胁词汇的反应时低于对中性词汇的反应时,被试对出现在威胁词汇位置的探测点反应快于中性词位置出现的探测点。②状态焦虑与注意卷入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状态焦虑与注意脱离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均不显著。结论:状态焦虑个体对威胁词汇反应时快于中性词汇,表现出对威胁词汇产生注意偏向。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它是由认知的忧虑和自主情感成分共同组成,而且状态焦虑的水平取决于个人和一种紧张的环境。在1971年Watson等人就以恐惧病人的焦虑为被试研究个体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生理反馈,结果发现个体对不同的刺激信息存在偏差[1]。之后在1986年Macleod等人又以广泛性焦虑为样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类个体也会出现一些注意偏向的特点。而且MacLeod等人还采用点探测范式研究发现,当探测点出现在威胁刺激刚出现的位置,焦虑患者可以更快的对探测点做出反应[2-3]。从Stroop范式和点探测任务的研究结果发现,有关焦虑注意力偏向的转向是由威胁材料的初始定向。

一、方法

(一)被试

从某大学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2名学生为抽样样本,采用斯皮尔伯格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中的状态焦虑问卷部分进行测评。其中男生16名,平均年龄21±1.095岁;女生26名,女生平均年龄20.73±0.962岁。加本实验被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没有色盲或者色弱。实验前告知被试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工具

1.调查问卷

采用Spielberger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状态焦虑问卷部分来测量被试的焦虑水平。状态焦虑量表主要是用来测量被试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时刻或环境的恐惧、紧张等情感的体验与感受。作为一种评价受测者应激状况下的焦虑状态。状态焦虑问卷共20个项目,四点计分制,其中一半为负性情绪项目,另一半为正性情绪项目。以焦虑量表做校标,校标关联效度为0.29(P<0.01),重测信度为0.89(P<0.01)。

2.实验材料

词语材料选前人评定的实验词汇库,分别为15个中性词汇(如房间)和15个考试威胁性词汇(如考试)。把这两类词汇通过制图软件统一制作成图片,词汇为宋体2号加粗、黑色,背景为白色,词汇间距3厘米。

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分别是状态焦虑和词汇类型(中性刺激、威胁刺激)。因变量为威胁刺激反应时间。

(三)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点探测范式(Dot probe),共包含2个部分,其中一个为练习阶段(包括12个trial),另一个为正式实验阶段(包括60个trial)。每个trial的词汇是威胁词汇和中性词汇,每种类型的词汇在每个trial中出现一次,出现的顺序随机。每个trial中的实验流程依次包括:首先在电脑屏幕中间出现一个符号“+”总时长为500ms,要求被试将符号“+”维持在两眼间距的中点处;随后在屏幕中间会出现一对词汇,要求被试认真看词汇,词汇呈现的时间为1000毫秒,词对呈现1000ms后消失;最后在出现过词语的两个位置中某一位置出现探测刺激,探测刺激是字符“>”或者“<”。要求被试按相应键反应,被试发现探测刺激既快又准确的反应。让被试坐于距计算机屏幕60厘米处,讲解完流程后先进入实验,实验持续的时间约为12分钟,首先是练习实验,练习实验结束,被试准确理解实验后进入正式实验阶段。

(四)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进行处理。在对被试的反应时数据进行正式的统计分析之前,删除了被试按键反应出错的trials以及反应时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抽样数据,最后得到41名有效的被试数据。被删除的trails小于10%。被试在辨别任务的反应准确率均高达90%,参考以往相关的文献中,不具备比较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反应时是本研究的唯一因变量。

二、结果

(一)反应时分析

表1所示,个体对威胁词汇的反应时低于对中性词汇的反应时,说明被试对出现在威胁词汇位置的探测点反应快于中性词位置出现的探测点。

(二)状态焦虑与注意卷入、注意脱离的相关分析

表2所示,对状态焦虑问卷得分进行统计,男生比女生的得分略要高一点,说明男生比女生焦虑程度高一些,但是总体焦虑程度没有偏高趋向。

表3所示,对状态焦虑与注意卷入及注意脱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状态焦虑与注意卷入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状态焦虑与注意脱离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均不显著。

三、讨论

本实验采用经典点探测范式,探究状态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从注意卷入和注意脱离分别分析状态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

经典的点探测辨别任务,探测点出现在与靶刺激相同的位置条件称为一致条件,出现在与靶刺激位置不同的条件称为不一致。所遵循的原则是:某视觉区域的刺激把被试的大部分注意吸引时,则表现出被试对该区域的探测点的反应时要短于远离该区域的探测点反应时长。本次实验结果发现,状态焦虑个体对威胁词汇位置出现的靶刺激反应时快于中性词位置出现的靶刺激。从认知图示理论得出,认知结构作为认知图示的一种表现形式,认知结构对认知加工具有指导作用,对信息的注意、理解与记忆起着决定作用。而焦虑个体的认知图示更多地倾向于威胁信息,所以状态焦虑个体对威胁词汇的反应时要快于中性词汇的反应时,说明状态焦虑者对威胁性词汇格外敏感,当被试对威胁性词汇所吸引时,就会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Fox等人研究以愤怒或者威胁的面部表情作为刺激材料,发现威胁表情明显快于中性表情,而且威胁表情的反应时间更短[4-5]。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发现,状态焦虑与注意卷入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状态焦虑与注意脱离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均不显著,这一点支持本研究的假设。状态焦虑与注意卷入呈正相关,即状态焦虑程度越高,个体更容易对威胁刺激产生注意卷入。而状态焦虑与注意脱离呈负相关,即状态焦虑程度越高,个体更加困难对威胁刺激的脱离。注意卷入是在最初的定向中,被试对出现威胁词汇的探测点所吸引,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注意脱离是被试受到威胁刺激相关的影响,使得被试注意解除的能力降低,个体停留在非威胁刺激的时间过长,从而也产生了注意偏向。

参考文献:

[1]J.P,Watson,and,etal.Relevant and irrelevant fear in flooding-A crossover study of phobic patients[J].Behavior Therapy,1971(3):275-295.

[2]MacLeod C,Mathews A&Tata P.Attentional Bias in the Emotional Disorder[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86(1):15-20.

[3]陳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46-53.

[4]高鑫,周仁来,李思瑶.高特质焦虑情绪大学生对威胁刺激的选择性注意抑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288~291.

[5]Fox E,Lester V,Russo R,etal.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Are Angry Faces Detected More Efficiently[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0(1):61-92.B9ECAC5A-1889-4DFA-AF0A-BDF4BBE34E43

猜你喜欢

偏向中性范式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偏向”不是好导向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英文的中性TA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