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数学更轻松

2022-06-09魏宇

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内容

魏宇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晦涩难懂的,教师只有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生活化,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进步。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学生没有更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对数学也不太了解,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较难的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放弃,这对于学生长久的学习而言是不利的。数学教学本就是很抽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都是抽象化的教学,而学生这个年龄段认知能力有限,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学习效率也不高。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直观教学

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仅仅用语言来告诉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还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数学中的难题。教师在进行《位置》的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位置关系,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播放拥有位置关系这些内容的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前对学生布置观看过程中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明确某两个之间的位置。在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进行提问,看看学生在没有这节课内容的支撑下,会怎样认识问题关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实现在视频中截取出来有关两个或多个目标的位置关系的图进行展示,验证学生对于位置关系的回答,这时候就可以开始真正的教学过程了[1]。

二、问题生活化,引起学生兴趣

数学的学习本就是为了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保障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所以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可以将数学课堂中的问题生活化。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知道你多高吗?”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学生会以厘米作为单位,有些则是米,所以答案就会变成122厘米或者1.22米,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对于122和1.22的概念,就会觉得这两个差别很大,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完厘米和米之间的区别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以继续进行提问:“桌子有多高?笔有多长?”这些问题在学生的世界观里,都是很常见的内容,这种提问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加深对于单位长度的理解。在课后对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回去之后问问爸爸(妈妈)的身高是多少,看看他们说的是厘米还是米。”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还能增加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将数学内容结合日常生活

数学的学习本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结合生活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利用起来,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在学习《认识时间》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时间的认知,可以联系生活内容,如我们上课的时间是9时;放学的时间是下午5时等,这些时间的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和“下午”等观念。由于时间不只是在钟表中,在其他的地方如手机上,也有其他的显示方式如12:30,这种方式也是对于时间的表达。将生活中的内容和数学的学习结合起来,更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一天的主要活动或者活动计划都记录下来,在学生记录的时候,可以用各种方式,如画表盘、写几时几分,或者用类似12:30的方式进行记录,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还是有很大用处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数学[2]。

四、总结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理解所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教学策略,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生活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秀杰.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9):251.

[2]李素芬.在生活中尋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索[J].神州,2019(16):149.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内容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