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2022-06-09吴一
吴一
本文分析了图书资料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共享与程度偏低、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偏低、管理方法陈旧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并尝试围绕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探索信息化管理发展路径等方面,就相应优化措施展开探讨。
图书资料管理历来都是促进人员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也是为整体化、综合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的基础。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图书资料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需要积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优化。只有对图书资料管理加以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着重针对现有的各种问题进行适当处理、改善和解决,才能持续提高管理水平,进而保障图书资料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资料信息共享与利用程度偏度
目前图书资料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封闭性,资料信息的共享程度较低,同时利用也不到位,导致图书资料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凸显。图书资料管理中的服务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管理实践中重资料保存而轻资料分享与利用,导致大量资料信息的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和利用,使得较为管理活动较为局限,职能作用明显受限。尤其是不少资料信息反映了单位的历史发展情况,不但可以从中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还能为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在管理实践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与利用的情况下,其自然很难为单位的运行优化、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偏低
实际上不少企业、机构、单位对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只是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部分,自然不重视相应的管理队伍建设。这直接导致在岗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偏低,不少在岗人员都没有经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精神,同时信息技术素养、创新意识等也较差,并不能完全胜任实际工作,严重影响管理实效。
(三)管理方法陈旧滞后
图书资料管理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理念和方法,缺乏有效创新。而随着时代、社会、市场、行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对图书资料管理的要求必然会有所变化。不及时创新、调整和改善管理方法,必然会导致实际管理效果和预期存在明显偏差,难以有效发挥管理作用。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以制度作为基础支持和保障。不过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和问题,导致基于其的管理工作难以有序、高效开展[1]。一方面,管理制度本就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在实践中却缺乏相应的优化改善机制,导致制度缺陷难以忽视;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缺乏有效创新,没有随着管理工作的变化而即使实施调整,无法适应新的管理需要。制度的不健全,直接使得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缺乏足够科学、有效的管理依据和凭证,不但难以保障管理效果,还容易出现管理混乱、责任缺失等较为严重的问题。
(五)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质的飞跃。尤其是在涉及大量资料信息的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明显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并减少人为失误,同时实现对大量资料信息价值的充分、深度挖掘,让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但是部分单位受限于资金、意识、技术、人才,信息化水平较低且发展进程缓慢,相应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明显提升,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本身的优势与价值,严重影响管理实效。
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图书资料信息服务理念
在新时期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一定要强化相应的信息服务理念。一方面,强化共享服务理念,推动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进一步开放图书资料,让所有人员都能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强化信息价值服务理念,在保存图书资料的同时对其蕴藏的信息价值進行挖掘和利用,让图书资料管理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图书资料管理队伍,是新时期背景下推动管理水平切实提升的关键。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范管理人员的素质新要求,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落实相应的培训、考核工作,全方位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加强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管理,明确其管理责任,完善追责机制,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按照规范做好本职工作以保障管理实效。
(三)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对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合理创新,尤其要针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是确保图书资料管理适应新时代的关键[2]。完善图书管理体制,丰富相应的服务内容,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资料研究活动等,构建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吸引更多人员参与其中并实现共管共治,形成更加契合现代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
(四)完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对管理制度加以完善,是保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开展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应当明确管理总则,准确把握图书资料管理在提升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促进人员间的读书交流机会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同时明确相应的管理权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乃至人头,确保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真正有人负责;其次,对图书购置制度加以规范。以广泛征求各部门、各人员意见为前提,对相关意见进行整合与分析,并基于此明确需购置图书资料的品种及数量,制定相应的图书购置方案,待上报审批通过后方可付诸实践[3]。允许个人提出图书资料的购买意见,并完善相应的意见反馈机制与相应的审批程序,按照规范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员的阅读需求;再然后需要规范图书资料借阅制度。图书资料的借阅通常可划分为个人借阅和部门借阅两种,后者通常会一次性借阅大量图书资料,需要完备的手续和审批文件做基础支撑。并非所有图书资料都可借阅,通常辞典、地图、珍贵图书以及被指定为公共参考图书的图书资料在原则上不得外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方可外借。规定好图书资料的借阅时间,一般专业性较强的工具书经研究后可适当延长借用时间。借书后需要在规定时限内归还,如果有特殊事宜需要延迟归还,需要办理相应的续借手续。不管是借书还是还书,都要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并做好记录,不得随意进行借阅和归还;最后需要完善惩处制度。加强对图书资料的保护,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影碟文件,都要以保护其完好性为重点,相关人员在借阅后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如果存在图书损毁、影碟破坏、资料丢失、逾期不还等情况,需要落实相应的惩处工作。
(五)探索信息化管理发展路径
1.建立数据库
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而数据库则是信息化的基础。积极推动现有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发展,通过数字扫描等技术将纸质图书资料转变为数字资源,形成相应的电子档案,建设相应的数据库。除此之外,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在保障版权合法的前提下搜集、整合优质网络资源,进一步扩充数据库,进而为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实现网络平台共享化
信息化管理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全方位共享。在图书资料管理进一步强调服务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对大量有价值的图书资料进行共享,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无疑是有效发挥图书资料价值的体现。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建设相应的网络平台,并通过账号密码方式进行验证,给予不同人员不同的图书资料查阅和使用权限,在保护部分图书资料本身机密性的同时强化网络平台的共享属性。
3.完善信息化管理功能
网络平台不仅要为图书资料的存储、共享提供基础的平台,更要完善相应的支持功能,保障数字化图书资料的有效利用[4]。主要管理功能包含检索查询、数字资源获取、图书資料借阅、图书资料归还、专业服务等,需要对具体功能的实现加以优化,保障图书资料能够在得到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
4.健全信息化管理新制度
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图书资料的承载媒介发生了变化,也意味着管理制度发生一定变化。根据信息化平台的功能以及信息化管理本身的特性,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适当创新、调整和优化,尤其要完善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管理等相关制度,更好地支持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开展。
5.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图书资料信息利用水平
信息技术不仅仅为图书资料提供了数字化媒介和共享平台,更为其信息价值的利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对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先进技术进行合理利用,能够深度挖掘图书资料信息中所蕴含的丰富价值,进而为单位的运行发展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总结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重点针对现有管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目前管理的缺陷和不足,并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推动管理质量及效率同步提升,进而保障管理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梁伟伟.试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路径优化[J].科技与创新,2016(7):61.
[2]郁丽玲.分析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路径优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0):274-275.
[3]彭舒婷.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20(5):165,171.
[4]魏平.试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路径优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8):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