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对于河西走廊水利的开发
2022-06-09汪璐璐于浩
汪璐璐 于浩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对河西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地域来讲更加重要。随着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政府在河西大规模屯田,西汉政府对河西的水资源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黑河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大体看到西汉河西水利发展的全貌,并且研究西汉水利的发展对于当今保护祁连山和绿色发展农业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西位于甘肃省的中西部,因其处在黄河以西而得名。河西走廊南与青藏高原毗连,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邻境,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河西走廊形成了独特的气候资源。河西走廊气候干燥,温差大,气候冷热交替明显,河西走廊降水量稀少,所有土地都依赖祁连山雪水,河西走廊风沙活动更趋剧烈,各地天然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往往是降水量的数十倍,且风大沙大,农业发展的环境阻力大,非水利灌溉则不能开展。水资源是绿洲农业发展的命脉,河西走廊的河流主要发源于祁连山脉。祁连山流入区境内共57条大小河流,都是内陆河,它们自东向西分别属于石羊河流域水系、黑河流域水系和疏勒河流域水系。其中黑河,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冯绳武先生考证河西黑河即为古时所称的弱水,黑河中、上游、名甘州河或张掖河。黑河流域气候包括三个亚区:上游属青藏高原气候区的祁连山一青海湖气候亚区;中下游属温带蒙、甘气候区,分为温带河西走廊干旱亚区和额济纳温带极端干旱亚区。行政上包括青海的祁连县,甘肃的张掖市、临泽、高台、民乐、山丹、肃南、金塔六县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该地区自西汉在这里设郡开始,就在这里屯田开渠,引水灌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黑河流域水利事业和灌溉农业不断发展。对于黑河流域这样的干旱区来说,水资源永远是关乎发展的首要因素。
一、移民提供开渠劳动力
要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人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汉书》中有“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河流决堤需要数万人修筑。可以看到修建水利工程人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西汉政府要对河西水利开发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的问题。西汉政府对此解决的措施就是在河西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和派遣军队。对黑河水系的水利开发也是如此,居延是西汉政府在黑河流域屯田的重要地点之一。据《汉书》记载:张掖即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史料中也有居延屯田移民的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派遣戍田卒十八万,且耕且戍于居延、休屠。汉简中有“谨案属丞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驿马田官写泾渠乃正月已酉淮阳郡区”的记载。说明在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一次修治灌溉水渠中,就有一千多名戍田卒参与,可以看到这些屯田卒为水利建设提供了众多劳动力。据统计,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总计郡户有六万一千二百七十户,二十八万二十一口,其中作为黑河流域最主要的张掖郡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户八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口。这些户口中很多都可能是移民驻军人口,从中可以看出西汉政府的移民和派遣军队等措施为黑河流域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黑河流域水利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这为河西走廊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表现在屯田和开发水利方面。
二、修建水利工程
随着河西屯田和移民的增长,西汉政府在河西主持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对河西对水利的开发也逐渐重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水利工程的建设。西汉政府对河西黑河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吸收了中原水利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依据河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且西汉政府对于河西水利尤其是张掖的黑河水系众流域水利的兴修主要从防洪节水和灌溉兴农出发。
(一)修建明渠
首先西汉政府在黑河流域曾建设了大量用于引水灌溉的明渠,如在张掖郡所建造的千金渠“县十:觻得,千金渠西至东涫入泽中。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千金渠的渠道非常长,修建规模也大。而且《民乐县志》中引史料记载:“虎喇东渠、虎喇西渠开创于汉代”。同时,考古发现也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在居延西部汉代甲渠塞T105遗址一带,考古人员发现有两条干涸的排灌水道的遗迹,渠道的宽度大致有2米。”且据《额济纳河流域障燧述要》的記载:“居延南部F177障,在A35(即大湾城)西:西北200米,二者为古代渠道所分离。F179在大湾城西南方向3.5公里处,在其附近发现了西汉时期灌溉的遗迹。”这些考古资料和相关学者的研究都证明西汉政府在黑河流域为了灌溉农田的确修建了许多明渠。
(二)修建井渠
在河西走廊除了修建明渠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井渠灌溉的方法。有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灌溉方式即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后,传播至西域成为后来的“坎儿井”。河西走廊自然条件特殊。在这里,一般的渠道不容易把山上的雪水引到下游来灌溉农田。坎儿井却能适应此灌溉方式。与其他的灌溉方式相比,坎儿井的结构简单,不需要动力,常年都有水,水质良好,水在地下流动,可以减少蒸发,降低消耗,维持稳定的水量。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09年,这种水渠便在陕西大荔出现,当时称为“龙首渠”。《史记》载“於是为发卒万馀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可以看到龙首渠是引洛水灌溉,利用井渠相连的方式运输水,与“坎儿井”十分相似。
据相关学者对敦煌出土的《敦煌汉简》,以及在黑河流域的居延出土的《居延汉简》等简牍和相关考古的研究,认为在西汉时期河西地区就已经传入了井渠的灌溉方法。据学者陈直研究认为居延所凿井,与敦煌地区所凿的卑鞮候井类似,是一种大井,就是古代的渠道。如《居延汉简》中有“寘井用百廿廿七人凡”的记载。其中“寘”是“置”的意思,廿指二十。即这句简文的意思凿井动用了147人。显然动用这么多人凿井,说明这不是普通的水井,这应该为灌溉田地的井渠。还有出土的汉简大量包含“井”的地名和官名,如“卅井隊四石”,“卅井官以亭行”,其中“卅井”指三十个井,虽然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地名和官名所包含的“井”就是用于灌溉的井渠。但是可以证明当时居延地区确实数量庞大的井。而考古学家在居延卅井塞辖区的T126烽燧遗址发现有水井,这些水井的规模很大,四角还残留有作为井架的木柱。把这些汉简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印证,可以证明当时居延地区出现了井渠的灌溉方法。居延处于黑河流域所以我们推测在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也普遍用开井渠灌溉农田。
(三)修建水门
西汉政府在河西修建的水利工程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水门”的修建。水门应为水渠的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汉书》有载:“召信臣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其中提到的“水门”应为一种水利工程。水门并不是汉代所创造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建设“水门”的记载。魏国邺令西门豹主持修建漳水十二渠时,各渠设有调节水量的水门,郦道元说“一源分为十二流各悬水门”,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修建水利工程时也在各水渠修建了水门。汉简中有“作门·七十付成贤右水门凡十四”的简文。
三、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和官职
西汉政府在河西兴建许多的水利工程,而这些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建设,是兴建水利工程有序进行的必要保障。因而西汉政府在河西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和官职。
首先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管理水利的官职设置有都水官。都水官是汉代设置的,主要的职能为管理水事。《后汉书》中记载“其郡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凡郡县有水池及渔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都水官主要是负责水利工程计划、施工管理。西汉时河西各郡县也都建立相应的都水官。据敦煌悬泉简的整理报告介绍,汉代“敦煌郡设有主水史,下辖东都水官、西都水官,置都水长、丞,率都水卒、徒、官奴,整治水利。”由此可以看出,敦煌郡存在包括都水官在内的管理水利的许多官职。由于西汉政府对河西四郡的管理模式相同,所以推测当时在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都设有相应的都水官来管理水利。如有学者考证“都水今可考者蓝田胡南……张掖水长(西安汉城出土,[张掖水长章印])张掖蜀国昨卢水长(见金石索,金索七十七页),从这枚印章中可以看出张掖在当时存在着水长这一官职,并且水长有可能就是都水官的一种。
除此之外,黑河流域的居延地区还存在着延水丞这一管理水利的官职。据相关学者考证全名可能为居延水丞。延水丞行屯垦戍边。为保障农牧业生产,管理水利事业,居延县以及后来的西海郡还设置延水机构,其长官称延水丞,为居延地区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居延汉简中也多提到此机构“城仓、居延农、延水、卅井、甲渠、殄北塞候,写移书到,遗脱有移名籍,遣吏将属居延,毋有,以书言,会月廿日,如律令。”在水利建设中还有水工这一专门人员,水工是负责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专门人员,如韩国的“水工”郑国主持兴修了秦国有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汉简中有“禄,六月戊戌延水水工白褒取”的记载。根据此枚汉简,可以看出延水所下面有水工负责修筑和管理工程。除了以上的管理人员外还有许多专门从事水利的普通劳动者,即汉简中常出现的河渠卒与治渠卒。据考证在汉简中出现的河渠卒和治渠卒应为同一种人。即在河西屯田地区从事水渠的修筑建设与水利工程维护的劳工。西汉政府对河西的水利开发和建设对河西当时及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西代河西水利开发的影响
(一)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军粮问题
西汉政府对于河西地区水利的开发,对河西自汉以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改变了河西的社会经济结构,河西地区由之前的单一的畜牧业的发展为主的区域,后来演变成为以农牧并存,以农为主的地区。大量的荒地由于水利的开发变成了灌溉的农田,使这些地区变成了富庶的农业地区。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西汉河西地区的粮食产粮可能已经达到了二三亿公斤。这在当时来讲有利于解决当地士兵的军粮供应问题,稳定当时河西及西域的局势。黑河流域更是如此,并且当时居延地区的田亩产量,不仅与中原相差无几而且质量也并不比内地低。大约在始元二年的时候,居延本地生产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并开始建仓储谷。在此时期,据相关文献记载,汉朝出击匈奴、西域史就曾调运张掖、酒泉等地粮食来接济当时的军队。
(二)为后代开发提供经验
河西走廊水利的开发不仅促进了河西当地农业发展和整个西汉王朝经济实力的上升,并且为后来历代的统治者管理河西和修建河西水利提供了相应的经验方法。
东汉历届政府也都注意对于河西地区水利的开发,在东汉时政府兴修水利,大多集中于对西汉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修建。东汉时张掖郡,因于受到西汉政府推行屯田和兴建水利的影响,东汉政府也在黑河流域不断开渠引水。与西汉时期比较,东汉政府在黑河流域引水灌田的水利设施和黑河中下游地区的井渠的修建数目逐渐增多。在窦融经略河西时,发展水利的许多政策方法也与前代有较多一致的地方。如“其在河西屯田的范围大致还是西汉屯田的范围,主要因为修渠引水方便,利于屯田灌溉。且据许多汉简记载,不仅反映出窦融掌管张掖及河西五郡时,居延屯田规模很大,而且也可看出屯田时的方法基本照循西汉时的方法”。
(三)对河西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汉对河西水利开发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大致在两汉之际,河西气候经历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对当时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是当时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因素,但人们的生产生活加剧了这种变化。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建设许多水利工程,屯田的范围又随着灌溉渠道的扩展而延伸,这样许多草原被开垦。并且汉政府在河西的屯田是一种军事活动,当战争结束或者统治者无法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时,许多军队撤走,或移民内迁。这些水利设施无人照管,逐渐荒废且这些垦田区的植被已經被破坏,加之河西的气候干旱这些垦田区可能逐渐沙漠化,或者这些土地再次成为放牧区。后代的历代统治者都基本沿袭此方式。有研究者指出“正是由于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轮流发展,使河西走廊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了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如十六国时期河西先后被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所统治,生产力遭到破坏严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鲜卑、羌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大量进入河西后,主要发展游牧业,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农业衰退,许多绿洲出现沙漠化。
五、总结
西汉政府对于河西水利的开发和管理首先是出于维护边疆安宁的需要,在稳定政治环境的保障下使河西灌溉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并为以后历代统治者统治河西提供了经验。而且对现在我们发展河西农业和开发河西水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要发展河西农业就必须发展水利。水利灌溉是农田水利的方向之一,但我们不能无节制的发展要有规划。从西汉对河西水利的开发开始到现在,河西走廊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带一路”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出的背景下,更要解决好河西地区环境和水利发展的矛盾,保护好祁连山的森林资源,发挥其涵养水分的作用,更好的发展河西水利,更好的开发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