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2022-06-09赵秀彦

理论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

赵秀彦

关键词: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本质联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47 — 03

18世纪中叶,达斡尔族遵从清朝旨意从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嫩江两岸,沿江形成较规整的聚居格局。随着清廷边防的需要,骁勇善战的达斡尔军民先后被调往海拉尔、新疆伊犁、呼兰、瑷珲等地驻守、参战,使达斡尔族人口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在不同地域300多年的发展中,各地达斡尔人生产生活、语言、习俗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本分化为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海拉尔、新疆等方言区。尤其是传统歌舞,虽保持着大致的相同,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按照各自方言区,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舞种、称谓和形式。“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仪式,歌舞贯穿整个仪式过程。祭祀时雅德根(萨满)边唱边模仿神灵的姿态和舞步,以求神灵降临。唱诵祷词达斡尔语称作“雅德根依若”,是“跳神”的核心内容。雅德根在仪式中演唱的依若,不仅是萨满教的一部分,也是原始艺术的一部分。“哈库麦勒”是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人对传统歌舞的称谓,是传统祭日、现代重要节日上表演的歌舞。

(一)古老的萨满仪式活动是肃穆、神圣、神秘的,萨满仪式堪称民间盛会。仪式上组织者精心准备食品、“雅德根”身着五彩神服、手持神鼓敲着震撼的鼓点、唱诵着优美祷词、展示神秘的舞姿、神奇特异的绝技等。“雅德根依若”是达斡尔民族最古老的歌,无论是用鼓语呼唤神灵降临,还是神灵附体后代神立言,乃至雅德根的舞蹈,始终以雅德根的独唱及伴唱的呼应完成祭祀内容。祷词大多以神话为主,有创世神话、天体神等,这些神话是萨满文化的思想核心,由雅德根讲唱传播,将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延续,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形式传承发展,这些神话承载着萨满教信仰,并渗透到英雄史诗、说唱、民歌中,成为萨满信仰传承通道、创作主题和源泉。达斡尔族的雅德根歌舞是集诗、乐、舞的综合体。根据所请神灵的属性,表演不受场地、时间限制,舞蹈动作沉稳、有力、粗犷、奔放,带有神秘色彩,雅德根表演时的模仿动作,具有原始性的表现特点。“雅德根舞”具有明显的程序性、综合性、互动性、师承性的艺术特征。“雅德根舞”的表演,严格遵守固定程序,即便是即兴的才华展示,也是在不影响仪式内容和进程的前提下进行的。在“雅德根”唱神歌时,通常有助手和信众帮腔和唱,舞蹈人手不够时,助手和观众可助兴,随节拍晃动、拍手顿足。在重大仪式结束后,人们情不自禁继续欢歌载舞,体现了仪式的互动性特征。达斡尔族雅德根歌舞具有师传性,由于各门第萨满风格不同,各团队的歌舞各具特色,门徒成员也会努力维护、弘扬门派风格。

(二)关于“哈库麦勒”的语义,至今还有争议,通常解释为:“哈库麦”为动词,意为跳舞,后缀“勒”构成名词,成为舞蹈的称谓。其中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海拉尔方言区都只保有一种歌舞,分别称为“哈库麦勒”、“鲁日格勒”和“阿很贝”。新疆方言区的达斡尔人则传承了以“达布”舞为主要舞种的多种歌舞。建国后,随着传统歌舞不断在舞台上展示,歌舞的题材越来越丰富,逐渐发展成情节连贯、结构紧密的形式,根据歌舞内容创作了专用歌舞音乐,使传统歌舞得传承与发展。“哈库麦勒”的歌与舞是紧密相连的,舞蹈时所唱的歌称作“哈库麦呼苏姑”。关于歌舞名称来源,有多种观点,有说歌舞名称来自于呼号“罕贝”;有说是呼号“哈莫”的音转;还有说“阿很贝”是“阿卡哈呢呗”;也有人提出此舞起源于“萨满舞”,“哈库麦勒”即“神舞”(“跳神”)之意。

(一)“雅德根舞”程序为:以歌为主-以舞为主-粗犷舞。第一段是请神临坛,这段以唱为主,以舞为辅。大神和二神击鼓唱《请神曲》,跳着“起式”和“碎鼓”等动作,祈请四方神灵,萨满舞出蹬上天梯的姿态,预示天神即将降临祭坛。第二段以舞为主,跳“四位鼓”、“天地鼓”等动作,唱《治病曲》。第三段两位雅德根反复地跳着“跳地鼓”、“迎神鼓”等动作,表现驱魔治病的兴奋和激动。舞姿幅度大,力度强,显示了宗教舞蹈粗犷有力、质朴粗野风格。结束阶段,萨满在舞动的同时,用神鼓将盘在木梯绳子上的铁环抛向立柱,恭送神灵,仪式结束。

(二)“哈库麦勒”程序为:赛歌-赛舞-拳斗。第一段以歌为主舞为辅,以优美抒情歌曲为主,动作多模仿鹰飞、鹰展、単盖翅、扎腰带、照镜子、提水、撒荞麦等,优美舒展,根据内容需要可反复连接。第二段以舞为主歌为辅,演唱短小精悍的歌曲,做撣灰、对击、斗鹰等动作,运行方向同第一段。第三段只舞不歌,以呼号统一节奏,开始一人呼众人合,由慢渐快,变为混声呼号,随着节奏加快,呼号短促激昂,情绪热烈紧张,同时做有竞争性的斗鹰、拳斗”等动作,二人面相对,举拳挥臂,场面激烈。高潮时,正反两方如有动作和呼号不符合要求,即为失败方,此刻,第三方高举双拳将双方分开,同时高呼“鹫”、“鹫”…族人高举双臂,歌舞结束。总之“雅德根舞”、“哈库麦勒”的跳法各段基本一样:第一段以唱为主,优美抒情风格;第二段则以舞为主,热烈欢快风格;第三段以歌伴舞为主,均表现得激昂和粗犷,表演者情绪表现是平静开始,逐渐激昂到高潮,再慢慢平息下来,很相似。

“哈库麦勒呼苏姑”,又叫“舞词”,是歌舞时唱的歌曲。“呼苏姑”是达语“话”的意思,用在歌里即为歌词。与“哈库麦”构成词组,形成了“哈库麦呼苏姑”的称谓,意为跳舞时唱的歌。舞词内容包括:生活、生产、伦理、婚姻等。“哈库麦勒呼苏姑”也具有知识性特点,在“赛歌”段中,竞技竞智的问答歌占有很大的比例。问答歌形式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哈库麦勒呼苏姑”的结构以方整型居多,旋律明快,节奏对称。舞词遵循“扎恩达勒”的元音和谐律,为歌舞进行中的即兴创作增加了难度,歌者既要考虑歌词如何难倒(对答上)对方,还要照顾到押头韵或腰韵的格式。哈库麦呼苏姑的衬词非常丰富,常用的有“捷本交”、“美露咧”、“梅里矛”、“珠那嘿”等。如《五样热情的歌》中的“珠格日吾桂”就是“非常好”的意思;“咯咕、达齐”、“哈姆、哈姆”分别是模仿布谷鸟和熊吼的声音;如《猴子嬉戏》中的“昌卡日米哟吵嚓咧娄色日米哟格伊例”,“吵嚓咧”似是汉语的“吵吵咧”,“娄色日”象是汉语的“楼房”等。有些衬词还使用类似口语“诶幺日提莫日”(即这样、那样)的词汇,为舞词增色不少。

“哈库麦勒”歌舞除了娱乐功能外,还从两方面体现了竞技性。一是“斗拳”,是体力、意志的较量;二是赛歌,比谁的舞词多、新、难等,还可根据环境或情绪变化即兴演唱舞词。在韵律、节奏、美感等约束下,舞者多以易上口、好听、节奏规整的曲调为主,即兴填词而歌,形成了多首同曲异词的歌曲。呼号是“哈库麦勒”歌舞的主要特色。在歌与舞之间穿插使用,并使歌舞达到高潮。据统计仅“呼号”词就达五十多种,如:信梅,西古喽,西古者,扎嘿扎,达罕,达罕达,德嘿,德嘿德,德呼日,扎和莫,,哲呼,哲嘿,哲合,哲会,哲嘿哲,,该苏,咯咕,咯苏,咯水,德吉,达齐,包库乐同课,唉奥唉,哈姆,噢!吼!等。

(一)“雅德根舞”主要是雅德根在萨满仪式中进行的,因此“雅德根舞”的动作常与仪式内容相关。雅德根为了让神灵在有限时间内附体成功,在神具的配合下,模仿各神灵(各种鸟类)姿态、声音。鹰视为鸟的头领,是各种鸟类的向导,是陪伴萨满前往上界的萨满灵魂的保护者,因此,雅德根模仿舞动鹰飞、鹰展。原始的舞更多是象征性的动作,还谈不上艺术美,这种象征性动作,在萨满教保守性和封闭性的意识形态下,一直持续到现代仍能见到。请神灵附体的过程是耗神、耗力之事,雅德根唱过《请神歌》后结束第一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二阶段,雅德根手持神鼓,用力而舞,随着神鼓不断变换的鼓点,萨满的舞步更加丰富有力,身上的神镜反折光、铜铃发出清脆的声音。此时,鼓声、铃声、人声交响在旷野、大地、山林间,此阶段也是“雅德根舞”最为精彩的部分。期间,雅德根按照祭祀主题和进程,相继恭请各路天神,舞姿按天神姿态编排,依若随舞姿变化。进入第三段,雅德根随着鼓点节奏的不断密集、鼓声逐渐加强,雅德根们发出吼声,模仿各动物吼叫声,重复多次,萨满进入癫狂状态,表达驱魔的兴奋与艰辛。诸神驱走敌对神后会小憩几次,吃点食物,继续飞翔,到达目的地后,萨满会提出类似“给猎人一些野兽”之类的请求。请求被满足后,萨满收起各种野兽的灵魂,继续吟唱萨满调:萨满变得激动起来,舞蹈以踏步为主,节奏加快,疯狂舞之。一位助手用喊声使主萨满停顿一会,让他不要着急,安静地返回,渐渐主萨满趋于安静,开始对自己的神衣、神帽、神鼓和鼓槌叙述,让它们彼此之间不要敌视,使他能够返回地球。可见,“雅德根舞”的动作,是祭神仪式中人与神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各萨满展示跳神本领,提高威望的最佳时刻。

(二)“哈库麦勒”源于原始的生产生活。全舞可分为三段:赛歌、 赛舞、 拳斗。第一段为歌主舞辅。以唱优美抒情的歌为主,辅以一些舒展的动作,如“鹰飞”、“鹰展”、“単盖翅”、“扎腰带”、“照镜子”、“提水”、“撒荞麦”等动作,可反复多次。第二段以舞为主,伴有呼号声,舞者所做划船、烧火、挑水、投掷、掸灰、对击、斗鹰等动作,被解释为生活情境的模仿和再现。激动热烈,一说为情绪被激发,从而打斗、竞赛起来,另说是由“剑舞”变化而来,即开始是男人之间挥剑格斗时的动作模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拳斗”。舞蹈时,伴随呼号助威声,统一步伐节奏,一人呼,众人合,由慢逐渐加快,变为众生呼号,此起彼伏。随着节奏加快,呼号短促激昂,情绪热烈紧张,做有竞争性的“斗鹰”、“拳斗”等动作,二人面相对,举拳挥臂,形成热烈火爆的竞舞场面。舞到高潮时,互斗的一方如果没有跟上舞步,呼号节奏错误就算失败,此时,第三者从中举拳将二人分开,高呼“鹫”!“鹫”!其他舞者举起双臂,宣告胜利。哈库麦勒参加的人数不限,多成对起舞。两人面相对,保持一定距离,逆时针方向互绕。三人跳时站成三角形,以中心为轴,逆时针绕圈。

纵观“雅德根舞”、“哈库麦勒”两舞,程序设计都是为萨满仪式服务的,“雅德根舞”的程序即是萨满仪式的程序。每个环节与内容都是由主萨满设计,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特点让“雅德根舞”更易理解。“哈库麦勒”则是以民族民间歌舞的形式呈现的,具有自娱性和现场即兴的特点,形式比较单一。而三段式的设计,是因为“哈库麦勒”模仿“雅德根舞”而产生。“哈库麦勒”的第一、第二两段与“雅德根舞”相近,第三段的“斗拳”呼号、上前“劝架”环节,在“雅德根舞”的宗教学说中,是有依据可循的。舞者互相拳斗环节,很像模仿雅德根与魔鬼的互斗,互斗时常用的模仿动物鸣叫的呼号,与雅德根模仿动物的吼叫相似。第三者插入“劝架”与仪式上雅德根亢奋时助手劝其安静下来不谋而合。两舞的最后收式相通,一个象征送走了神灵;另一个表达胜利的喜悦,都有圆满的含义。“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三段跳法的相似、相同,“雅德根舞”的跳法有宗教学的根据,“哈库麦勒”的跳法,至今还未见深入的分析和描述。虽然也可看作是生产生活、劳动的模仿,但从人类学的角度究其深层含义,起初 “哈库麦勒”不是民众即兴的产物,而是模仿“雅德根舞”的动作而来,在传承的进程不断的发展、创新,“哈库麦勒”已从“雅德根舞”完成了由单纯“悦神”再到“悦神娱人”再到“娱人”的流变。

从古至今,萨满教一直是达斡尔族人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无论是重要祭日、还是重大节日,各村屯、家族常常举办各种祭祀活动。雅德根则十分重视仪式中的活动环节和歌舞内容。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萨满仪式都是达斡尔族民众主要的集体活动。由“雅德根舞”贯穿萨满仪式的特点而论,每一次萨满仪式相当于现代的节日歌舞盛会,也是达斡尔族群早期歌舞传播的主要载体。雅德根在仪式歌舞中的神秘性与权威性,对族人的心灵、精神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对各类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无论出于信仰的需要,还是娱乐的目的,族人們都乐于模仿、学习雅德根的歌和舞,“雅德根舞”可能直接影响了“哈库麦勒”的诞生,并在民间得以不断演变、发展。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了两舞源流关系:“雅德根舞”是源,“哈库麦勒”是流。从“哈库麦勒”达语义释为“戴着象征先神面具人的舞蹈”,汉语解为“跳神”,进一步印证了“哈库麦勒”源于“雅德根舞”,“哈库麦勒”是“雅德根舞”的流变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安晓霞,达斡尔族音乐志及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07).

〔2〕杨士清,何文钧,鄂忠群.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鲁日格勒)歌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04).〔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