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实施65431德育一体化
2022-06-09薛立军张俊
薛立军 张俊
党的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上升至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成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
一、构建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良好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施“65431德育一体化”建设[1]。
二、构建德育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总体框架
构建65431德育一体化模式,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一条主线,通过六大模块的德育内容、五项德育途径、四项具体措施,三个有机结合,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形成最大教育合力,提高德育成效。
六大模块: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日常安全与珍爱生命教育、善念善行与诚信教育、体育、美育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明责与心理健康教育6大板块为我校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做实做细,取得良好成效。
五条途径:拓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家校育人的德育途径。全员育人:即本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学校领导班子、党政工团、各科室、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相应的育人功能,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一切皆德育”“学习生活皆德育”的理念,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科育人: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文化育人:切实发挥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与学校办学理念系统有机融合,通过具体特色的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实践育人:通过科技节、“新芽”科普种植园、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由书本知识向活动实践延伸;家校育人:发挥我校“全国示范家长学校”的作用,重视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带动作用,做到家校协作,与社会联动办学。
四项措施:保障德育工作序列化、细微化、全程化、网络化。序列化即制定学段、学期德育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生认知规律,有次序、成系统;细微化即渗透德育目标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和契机,从小事抓,从细节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全程化指从部门到教师要有完整的系统的德育计划,在学生管理上,从一进校门开始,学生至始至终都应该在教师的监管当中,德育管理体现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网络化即完善以书记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分管,学生处、团委主抓,各科室配合,各功能中心、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家长委员会全面落实的德育网络[2]。
三项机制:构建德育与智育、阳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与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协作配合的机制;与心理健康、科技创新、科普实践活动相渗透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作用,使德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科普实践教育有机融合。
一个目标和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煜.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和意义探析[J].大学:思政教研,2021(1):2.
[2]詹萬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创新人才教育,2020(1):17-23,30.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立德树人”实践策略研究——初中阶段构建德育一体化探索与实践》的课题论文(编号:GS[2020]GHB1823)。
作者简介:薛立军(1969-),男,汉族,甘肃省嘉峪关市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