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发展党员教育与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6-09石坤唐军
石坤 唐军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高校党员队伍在校园乃至社会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整个高校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同时对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也有直接影响。本文针对大学生发展党员教育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并提出对策。
近些年,高校越來越关注学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学生党员的素质、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这对高校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部分高校的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过于注重入党前的培养,忽略入党后的教育,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仅对大学生党员团队建设有较大影响,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整体面貌也有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创新改革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教育管理刻不容缓。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发展党员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入党前的培养,忽略入党后的教育
大学生在正式入党之前,需要通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很多大学生在该过程会积极表现自己。但是在成为党员之后,不仅工作热情骤然降低,责任感逐渐薄弱,而且不再用党员的标准规范约束自己。个别大学生党员甚至拒绝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无法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这为青年学生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1]。
(二)学生入党过于盲目
现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积极的,乐观的,充满正能量的。大多数学生提交入党申请是因为对党有较高的崇敬与向往,希望可以加入党组织,一起为崇高的事业努力奋斗。但是部分大学生却因为受到实用主义与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增加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优势而入党,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盲目跟随他人入党。
二、高校大学生发展党员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加强党员教育,做到入党前教育与入党后教育无缝对接
高校应当注重学生入党前后教育管理的衔接与平衡工作,避免重前轻后的问题发生。对于新入党的大学生,应当对其开展党史、党的基本知识方面的教育,从而加强其对国家、对党组织、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进而使其充分融入党组织。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可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及方针政策对其进行详细解说,帮助其端正自身入党动机,加强入党信念;待其成功入党之后,应当对其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提升其政治与业务素养[2]。
(二)健全党员管理制度
要按照党章要求,针对大学生特点,完善党员教育制度体系。要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并提前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通过谈心谈话、观看教育类影片、开设党课等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高校还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建设信息化教育平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大学生党员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党员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员素质。
(三)加强对党员的考核
高校在发展党员、选拔党员时,应当全面落实“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机制,提高入党门槛,明确大学生入党的动机,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在大学生成为党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使大学生意识到入党是责任和奉献,使其清楚入党后的责任,应当秉持宁缺毋滥的态度,严格考察每一个学生,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总结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青年学生党建工作有着直接影响,只有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如革新教育管理方法,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等,方可真正教育出政治素养高、责任感强的合格党员。
参考文献:
[1]樊英鸽.高职院校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0):28-30.
[2]胡开菊.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析[J].大学,2021(36):88-90.
课题项目:唐山学院党建研究课题“针对大学生发展党员教育与管理问题级对策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编号:TSXYDJ20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