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2022-06-09孙海霞
孙海霞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学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从少年转为青少年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他们在身、心方面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就初中生的压力而言,一方面来自家长期许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需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疏导和指引,这便更加凸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探究,并围绕主要問题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和建议,以期能够带来一些参考。
纵观当下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竞争和节奏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干扰。心理健康问题不只体现在成年人身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被人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初中生,正值青春懵懂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在发生转变,如果不予以正向引导,其很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就此,相关学校需要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致力于充分发挥积极教育的效用和价值,能够及时发现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扰,给予他们有效地帮助,继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未予以足够重视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下有很多学校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上,都不同程度显露出了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并未注重其心理健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学校都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为其布置大量的课下任务,甚至在休息日存在补课的状况,正是在此环境中,促使学生长期处于面对大量学业的状态和压力之中,很难得到身心上的放松和娱乐。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会减少其运动和睡眠的时间,造成其运动不足、睡眠不足,身心俱疲的状况,这也不利于其身体方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却并没有将其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室多数处于没人或不同对学生的心理予以有效的解决等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当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安排,处于相对滞后化的发展状态,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精神不佳、体质羸弱等问题[1]。
(二)过于侧重理论讲授
在当下一些初中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的课程,但是因为并非是选修学科,加之没有考核,故而致使教学效果不予理想。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专业度不够,因此采取的授课方式主要依赖于教材大纲,整体教学偏于刻板化、书面化。在此之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倾向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切实体验及感受,使其在听完之后就会抛于脑后,甚至是“听不进去”“听不懂”的状态,而这样是不能获取良好授课效果的,更不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性的引导。
(三)教师专业能力较为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会涉及到很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但是纵观当下的初中教师很少有人具备专业的心理教育能力,大多都是依附于教材展开授课。正因如此,教师自身对于很多专业性的内容都难以理解和解释,更难以将其传授于学生或是为其解决困惑,可以说当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欠缺专业性。此外,初中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主要处于照本宣科的状态,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因为应试教育的干扰。即校方将更多的重心投入在提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方面,并未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所以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培育和引进工作就有所缺乏,导致存在教师队伍师资薄弱、业务不佳的问题。
(四)与家长沟通力度不足
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考重点学校,为此就产生了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局面。加之,校方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够到位,并没有和家长产生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导致家校合作力度不足,很多家长都并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并未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理引导和帮助[2]。
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想要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好教学方面的保障工作,即校方要提高对此教育的重视度,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管理部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以此组织各个年级的心理教育老师构成管理部门的成员,并做好教学工作的分工,加强对相关教学人员的专业培训,致力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学校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即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活动场所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器材,并引入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到校进行培训和讲座,以此进一步促进校方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专业性。
(二)完善教学机制
在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学校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学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即学校要根据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标准和指导,制定自己的教学机制,并要配置专职或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来辅助教师的教育工作。同时,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渗透,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习,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促使初中生能够正面、积极地与老师和家长产生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继而激发他们良好的心理情感,促进其心理素质的优化和提升。
(三)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组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部门,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即教育人员要充分把握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将其注入实际教学活动之中,且将其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致力于丰富该教育工作的授课形式。与此同时,要在课堂上引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沟通和探究,以此既能拓展老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亦能让学生能客观地认知自己、从多层面了解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其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和辅助。在此教学革新之下,教师与学生皆能掌握和认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继而探索出更多强化心理健康的正确方式,继而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此外,仅凭教师自身的心理教育知识和能力,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故而,其要定期参加专家组织的讲座和会议,并与其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将日常中的难题提出由其给予相关的建议,以此来帮助他们做好教学工作[3]。
(四)家校积极配合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和老师一方的事情,家庭教育同样重要,为此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学校要积极联系家长,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配合与协作的关系。即教师要建立家长的信息机制,以便及时沟通,诸如可以通过微信群、定期组织家长会议等形式,来及时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以此促使双方都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全面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引导,化解教育工作中的难题,减少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机会,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想要确保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则需要学校提高重视度,并组织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教学机制。同时要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可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心理教育能力,此外还要积极联系家长,形成全面的教育系统,从而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C]//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2019.
[2]祁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9):252.
[3]魏力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2019(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