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学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2-06-09高清璇王佳乐
高清璇 王佳乐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本文从教师的职业倦怠视角开展分析,在概括总结教师职业倦怠内容的基础上,客观且系统地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职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效率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深入探讨了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对职业的正确认识,构建积极友好的课堂,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对工作提不起任何动力而出现职业倦怠,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职业人员心理疾病。严重的会对本职工作感受麻木、力不从心,出现一种情绪性消耗殆尽的症状,而教师作为人与人之间文化的传播主体,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教师面临着学生升学、家长与学校多方位压力,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容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在对教学工作提不起兴致,面对教学工作不能得心应手而产生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教学工作绩效变差,将教学工作视为一种沉重包袱,长此以往教师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都会受到一种消极的影响,总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情绪内耗
情绪内耗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疲劳状态,是一种压力下的心理表现,工作热情逐渐丧失。部分个体面对社交场合时内心会出现退缩的冲动,个体情绪的不断内耗让他们无力面对广大的社交环境。此阶段的教师畏惧上班,在工作中表现为疲惫、暴躁、易怒,教师又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和教育本身的困难性,对教师的情绪产生一个负强化[1]。
(二)低成就感
把较低的成就感作为判断职业倦怠的一个维度,指教师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与认可度低,缺少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和探索求证的能力,对所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对学生冷漠,缺乏工作的自主性,消极的评价自己的职业,不能对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难以从工作中收获快乐。
(三)非人性化
个体以消极、麻木不仁、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对学生毫无学业要求,同时课下态度也很冷漠。对待同事也时刻保持距离,没有交流合作的欲望,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如教师较少地与自己学生接触、除上课授课之外的事情几乎不参与、不理解或拒绝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过程缺乏监督与认同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起到了消极的影响[2-3]。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面对学校或者家长时工作压力的一种应激状态下的病理反应。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种:人为因素、职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4]。
(一)人为因素
首先,从教师工作的培育对象来看,学生是具有较高思维感情和每个个体都相对独立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教师就很难影响与控制学生的思想,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加之現在有独生子女这个广大的受教育群体,过去的管理方式对这一群体的影响效果不大,教师管理工作的难度加重。其次,学校本应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一座象牙塔,但部分学校的教师存在给领导“送礼”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真正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被排挤,在学校里被边缘化,时间一长,教师心理会出现巨大的压力与惶恐,进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疲惫感,从而引发职业倦怠[5]。
(二)职业因素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者,学生成长的鼓励者,部分农村教师还成为“留守学生”父母的代理人。由于教师个体的知识、经验、阅历存在着差异性,要扮演如此多的角色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其次,“教师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等,从古至今,只有教师这个职业被冠以如此多的美誉。然而正是这些美誉,无形的给教师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向世人宣告教师职业光荣、教师职业的伟大,这本没有错,但是相对给予老师如此厚望的同时,又过度神化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较高,真实的关心不足,总想从老师这里无私地得到,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过度夸大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将老师架上了神圣的宝座,所以他们处处显得小心翼翼,也让真正热爱教学事业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三)社会环境
首先,相对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教师的薪酬并不能与其成正比,激励不足,社会给予的支持不够会使教师处于安全感较低的环境中;其次,家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希望孩子能顺利升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早已深入家长的内心,家长将这份期望托付给教师。学校作为学生的基本培育基地,也是希望学生升学,无奈的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教师长时间背负着精神压力以及高强度的工作,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最后,教师的考核泛滥,学校本意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形成一定的良性竞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和一定培训和考核,这本可以理解,但培训和考核的太频繁,形式主义严重,进一步加速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进程[6-7]。
三、多方位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学效率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打造内心防线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成千上万的甘于奉献的教师不图名利,只为真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极高的人生价值或者满足感,因此教师们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的同时也不忘积极调解一下心理健康,在内心树立一个积极的职业观,防止职业倦怠,投身教育改革,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做一些正强化的行为树立心理防线[8]。尊重家长及学校的期望的同时,可以适当对其目标及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要明白教育的大多是感性的,是对学生灵魂的教育,并非只是知识储备量多少,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力与资源,必要时可以求助学校给予助力。
(二)教师加强内我修炼,增强认同感
完善教师职业的期望值和目标感,可以多和同事沟通交流,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职业压力,相互切磋经验,不让外界环境过多的影响自己的想法,好与不好,不由他人来定义。自我认同是个体一生在追寻的关键的心理社会成长,是主体对自我综合表现的评价,并成为个体成长的表现和欲望。自我认同是对外在事物进行评价时的底线标准,丈量周围的一切。遇到新鲜事物的时候不是对内我产生了怀疑,而是使内我在新的且复杂的环境里实现自我的认同,体现着自我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在教师职业认同中应重点提升自我认同,确保教师的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的协调统一[9]。
(三)增加对教师的社会支持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到对学校的满意度,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出现不认可的心理,直接表现在课堂教学效能变低,学生的成绩下降,教师考核受到消极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隔阂,直接体现在学生逃课次数变多以及课堂消极怠工。家长对于较低的成绩也会对教师的期望变低,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逃课多了,教师没有教学的激情,因此外界大环境要为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与老师站在同一战线,学校、家长甚至是政府都应该提供一切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为上课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当教师、学校、家长三者拥有共同的目标时,才能抑制职业倦怠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学校更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唤醒教师教学积极性,当教师的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效率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齐亚静.职业心理健康视角下教师工作资源的分类及其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8-55.
[2]吕莉,朱哲,魏柳青,等.职业倦怠教师对职业相关词汇的注意偏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0):849-855.
[3]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15):3-4.
[5]胡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与对策[J].外语界,2021(4):88-96.
[6]周琴.从教师角色冲突来看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3):45-46.
[7]田宝,李灵.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1):5.
[8]吕晓慧.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测试,2021(4):1.
[9]黄先政,张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