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2022-06-09贺栋杨磊赵文欣
贺栋 杨磊 赵文欣
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是推进高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改进的前提。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由于时代不同,方法也应有所创新,从而不断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突破工作方法上的困境,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改进高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之一,由其学生群体组成来源的特殊性,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受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各种失范现象影响,加上互联网“双刃剑”的作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西化、分化和侵蚀,以及当代高职院校本身阵地意识不强等因素,致使高职大学生传统的认知标准和行为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也使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如何去创新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政治信仰错位
部分师生认为信仰可有可无,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太大影响。也有部分师生对当今社会主流信仰持怀疑态度,对一些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认识比较模糊,比较信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缺乏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还有部分师生对政治学习不重视,理解肤浅,积极性不高。认为意识形态是些“高大上”,即使学了在工作中也用不着[1]。
(二)斗争精神缺乏
部分师生自律不严。既不自律,也不敢与错误倾向作斗争。或者对党组织布置的重大思想舆论斗争开展不力;或者对妄议党和国家的言论不敢批评指正;或者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隐瞒不报;或者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处置走走过场等。
(三)工作实效鲜见
首先,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双轨现象”,即思政课老师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而专业课老师往往比较忽略,年轻辅导员工作乏力,效果不佳。部分思政课老师上课空对空讲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其次,是部分师生应对新媒体的方法和能力明显不足;第三,是部分院系及职能部门存在不少僵尸网站,对新闻网站、自媒体上的不良舆情也管理不善、监督不力。
二、当前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宣傳“仪式化”
高职院校以学生专业技能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政治意识容易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想宣传工作中存在“打折扣”“仪式化”现象,部分重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共同参与宣传工作的协同性、整体性还存在不足。
(二)思政课程“边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网络信息平台两大阵地相对弱化,上课时大多为合班课,加上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识不到位,课堂知识转化比较慢,旷课率高、入脑率低、师生双向互动效果差。长期以来,有些课程并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在有些学校甚至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空泛化、标签化、边缘化的现象。
(三)教学形式“娱乐化”
有些教师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既有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科学的解读和阐释,热衷于奇谈怪论、信口开河,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甚至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教师对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探讨不彻底,对案例选取缺乏甄别与把握,教学设计上问题“抛出去”,但“收不回”,只图一时新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削弱了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四)交互信息“碎片化”
随着就业压力增大,高职学生为谋得一份好工作,倾力于专业技能锻炼,忽视自身更为持久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碎片化信息如过眼云烟,有时学生们往往不加甄别、梳理和沉淀,得到的知识都是不完整,不深刻,从而导致互联网良莠互现、积弊已久,尽管目前治理“雾霾渐散,晴空初见”,但若要让网络文化空间真正“清朗起来”依旧任重而道远[2]。
三、当前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和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各种错误思潮侵袭,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复杂
各种错误思潮的涌现和侵袭非常直观地表明了西方敌对势力试图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摧毁我们意志的政治图谋和险恶用心。这些错误思潮在高职院校“抢滩登陆”,与高职院校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极大地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我国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00后”个性特点鲜明,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特殊
“0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鲜明,且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在日益复杂变化的环境中面临的诸多诱惑和挑战,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转换难度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虽然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高效、快捷、多样的积极影响,为掌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动权提供了新机遇,但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新媒体使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成为虚假谣言、错误思潮、反对言论的集散地,使大学生在庞大而复杂的信息洪流中逐渐迷失自我,进而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产生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观念淡化等问题。
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武装与正面引导工作,唱响主旋律
针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难、学习难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持续研究、学习党的新政策、新思想,从内心坚定自身的立场,通过正确的思维、价值观来实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体需要做到两点创新:①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例如演讲、唱红歌、听党史故事、话剧表演等;②构建“网络信息城墙”,加强校园网的完善工作,做到剔除不良信息、传播积极信息。与此同时,要对极端言论、敏感词汇进行反馈,进一步优化校园“内网”,保障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充斥整个校园。
(二)针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专业人才队伍
针对有些师生思想意识淡薄,意识形态的观念不足以及思政课程的“仪式化”等问题,需要做到三方面创新:①组建一支优秀的意识形态队伍,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同时,面对网络新闻、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影响力,必须要树立正面“意见领袖”,保障“意见领袖”能够第一时间发表对校园热点的态度、评价,通过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来矫正学生的“三观”;②要善于发现品质优良的“模范学生”,将其归纳到“意见领袖”队伍中,进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结构,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实现“意见领袖”能够一呼百应,避免消极意识形态的传播;③将日常管理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充分融合。通过培训提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能力,强化思政工作人员的学习意识和网络工作思维,形成“三全育人”的传播体系,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职学生线上线下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3]。
(三)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搭建话语平台
針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为“00后”这个特殊性群体以及交互信息的“碎片化”和教学形式的“娱乐化”等问题,需要做到三方面:①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作用,开展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学生为对象,将社会主义信念融入社团活动,让优秀的团学干部和其他积极分子成为影响源,“生命影响生命”的效果远远超过枯燥的说教。也可以采用名人效应、榜样激励、朋辈效应等方式来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②优化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官方微信、微博、贴吧、抖音平台等开展主流意识教育工作,用新媒体拍摄短视频、纪录短片或动画视频来讲述校园故事、党史故事、好人故事和英雄先进事迹,寓教于乐,使得意识形态教育“接地气”,不再虚无缥缈和触不可及。最终,在网络平台上构建一片前途光明的“党建教育基地”;③思政工作者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主动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养成“互联网+、人工智能+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强化学校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引领力,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主动与高职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互动,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把握。
参考文献:
[1]杨超.新时代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理路与化解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18-122.
[2]王达品.关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人民论坛,2020(1):110-111.
[3]赵爱琴.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探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8(1):62-65.
作者简介:贺栋(1978-),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研究生,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