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2022-06-09陈海兰

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文化发展来自内心深处的肯定、认同。四大文明古国如今仅剩中国,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精神命脉,是先辈遗留的丰厚精神遗产,也是区别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文化自信是要有更基础、更深厚自信,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只有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人们要把握中华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展示文化创新,充分结合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其中沉淀的民族生存智慧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活力源泉。

一、传统文化是滋养民族的源泉

文明是人类的生存智慧,区别于动物,是人之所以得以在地球上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与其他民族形成区别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是民族特征的标志。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起点,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都继承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与特征发挥发扬与创新文化。中华传统文明不是某一个阶段创造的文明,而是全民族凝聚一心,共同创造的文明,上至统治者,下到劳动百姓,都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1]。新中国成立之后快速发展的一段时间之内,人们对文化发展的认识逐渐走偏,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束缚、腐朽观念影响,导致文化发展受到阻碍,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5000多年发展起来的优秀历史,是非常优秀的文化成果,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沉淀,形成专属于中国生存哲学、生存智慧,是属于中国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民俗文化,是各种智慧结晶的综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26个文化形态,历史变迁时代更迭,很多文化消亡落寞无人问津,很多文化被征服,现在只有几个文化形态,这其中只有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挫折,但是始终坚强存在,这也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传统优秀文化在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的价值与作用,强调将传统文化基因提升到文化自信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让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在当前我国提倡的很多价值观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小康社會、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中华民族所蕴含的文明精髓,烙印在民族血液里,暗藏在血脉深处,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无法抹去的文化血脉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魂,是滔滔不绝的黄河为祖国儿女提供不竭食粮;是生生不息的长江为炎黄子孙提供的绵延血脉,得以长久传承下去。如果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就等于切割了血脉,丢掉根与魂,因此要培育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文化建设,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优秀文化的作用。

二、扬长避短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点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应秉承辩证的看法,惩恶扬善扬长避短,需要意识到不是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继承过来,而是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产物,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可以摒弃落后封建的传统思想,在文化内容中,“言必信,行必果”“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是优秀的道德思想,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与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能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传统文化提倡中“忠”“孝”有负面观念,部分“愚忠”“愚孝”并不可取,在当前我们要创建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而忠孝文化中不符合内核应避免弘扬,提倡建设公平和谐社会、提倡爱国主义、尊敬和孝敬老人,积极摒弃不合理成分才可以让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2]。

清朝末年西方发展速度加快,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遭到西方不满,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逐渐意识到了本身的技术不如人、制度落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此在混乱的清末年间,文化自卑在国人的心里滋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国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重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与马克思主义理念相结合,在不同时期不同国情形成了中国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这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传统文化创新的一种形式。建党百年后,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人们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反思中国文化创新途径,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文化源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熔铸于党领导人在革命、改革中创建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文化自信中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将文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运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更好的发展路径,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出具备民族特色与革命特征的宝贵文化,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都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的深远追求,培育了群众中国革命与建设政治热情。另外群众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展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只有以正确的态度,扬长避短地发展传统文化,弘扬革命和先进文化,才可以更好抵御外来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三、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立足当前实际发展情况,中国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面对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拿来的态度,更是结合时代精神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创新的转化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将传统文化发展成为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在传统社会发展中汲取活力,为新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当前的传统文化发展,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创造性创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被国人不断创新。一方面在始终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国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转化,取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同,侧面凸显出中国文化的包容特质,兼容并包的特征下,中华文化发展状态得以重塑。马克思主义里面的传入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创造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协调,发挥本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文化自信绝不是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而是不断吸取长处,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创造性的发展就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世界,不断学习先进文明、优秀成果,坚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国情,向世界的发展相结合。

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在历史上它始终以开放的怀抱,迎接四方来客,对世界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是后来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西方资本主义和工业发展,他们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入侵,中国工业发展缓慢[3]。清朝末年后近代的漫长岁月里,国人与列强做斗争,与封建主义做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展现的重要部分。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文化自信还要很长的路要走,在漫长的斗争期间我国的文化蒙尘,要想让先进文化重新散发光芒,只有打扫干净尘埃,只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强调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促进传统文化走出去,积极将中国独有文化价值观推向更广阔的世界。比如在国外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汉语普及率越来越广、佩戴中国饰品,中国的武术、诗歌、诗词、书法等。面对这种局势西方国家打出了“威胁论”,认为中国文化自信是一种威胁,面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与恐吓,我们不仅不能后退,更需要提升文化实力处理文化繁荣发展,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真正得到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五、总结

中华的文明对民族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更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体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前提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内涵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加快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才可以真正培育与提升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夏立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少儿频道的节目制作[J].当代电视,2018(11):27.

[2]赵莹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和”文化的特点出发探寻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J].科教文汇,2020(1):29-32.

[3]王蕊,杨婉卿.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谈天津高考语文试卷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J].语文教学研究,2019(7):80-83.

作者简介:陈海兰,女,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党建。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