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相关问题研究

2022-06-09项建德

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军民文明融合

目前,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军民融合已经发展为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军民融合均是我国新时代急速发展下的热点问题,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行政、立法、司法、经济、科研、国防等诸多领域均有交叉,分别从事两个领域相关研究的学者与成果众多,相关从业者更是人才济济。但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军民融合两个概念进行有机关联的学术思考并不多见,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军民融合二者概念在哲学中的共性与差异,广泛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结合,在数据中寻找规律和趋势,力图抛砖引玉,既为领域内学术研究迈出跬步,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论支撑做微薄的贡献。本文将简析发展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个人建议。

一、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基本国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强化和凸显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这既有利于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同心同德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更表明党和国家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要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仅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也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地方时期的有关论述中,而且体系非常完善,主线非常明确,相关文献很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些表述,在理论界并及其他不同场合、社会各界,概括形成涵盖“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基本范畴的“两山论”、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条件论”“实现论”的著名科学论断。系统完整地阐释这一科学论断,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貌,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有时代性、有历史性,更有哲学性;任何一项特性,又无不充满着“发展与保护”观、“生态与文明”观、“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观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应然性、历史必然性加以哲学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赋予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为从根本上科学认知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范式[2]。

早在2011年3月18日,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以环发〔2011〕30号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目标要求、深化环境保护军民融合机制、推动环境保护设施统筹利用、突出环境监测与应急能力建设、促进环保信息人才技术资源共享、加强环境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领导6部分。推进环境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胡主席关于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军事区域和驻地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部队战斗力持续提高的必由之路[3]。近年来,国家、军队有關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驻重点流域区域军队单位水污染治理、重大行动任务环境综合整治、军事区域生态保护等方面,实施统一规划、专项投资、同步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环境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军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军民携手,下大力改善军事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军地环境保护整体水平全面提升[4]。

二、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体系之中,从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军民融合在中国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从整体上分析,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有两大特征,简称为“二重性”和“二元性”,其中,“二重性”主要是指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条件具有“二重性”,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来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家的指导,接受国防部门的约束,重视满足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二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的计划为主导机制,国防部门应该坚持军事战略方针的引导,按要求完成战备任务,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发挥调控职能,促进国防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平台,发挥生态文明资源的基础作用,做好调研工作,结合生态文明影响因素做好国防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工作[5]。

从广义上来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泛指任何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建设,当然也包括国防建设中与建设生态文明相关的部分,例如军事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国防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有军队参与的植树造林与污染防治活动等。

三、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创新发展观念

全面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大力创新发展观念,运用开放的思想意识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政策,地方政府应该将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模式视作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工作[6]。国防部门不能只重视军事力量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应坚持统筹兼顾思想,树立全局意识,促进国防建设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努力实现双赢、互利目标。

(二)完善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机制

完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机制是促进国防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双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综合国力不能只简单地依靠地方政府,而需要国务院的支持。国家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机制,适当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成立军民融合机构,及时审批地方政府所提交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案。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应该完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机制,这样方能确保国防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避免比例失调[7]。而且,国务院应统筹发挥国防部门、省军区系统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建立协调机构,赋予该机构必要的监督权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法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保障,当然这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也不例外,对此必须建立完整的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8]。地方政府应该围绕发展方案完善政策体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加强管理力度,协助国防部门制定正确的军民融合生态建设方案,开发有意义的项目,适当扩展建设范围,通过宏观调控来准确把握。此外,国家政府应不断完善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法,明确地方政府和国防部门的责任,全面优化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杜绝破坏行为,确保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投入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应该和国防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量化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修改不合理的“旧制度”,提升监督力度,逐步实施信息化管理,不断加强资金信息动态管理,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权责,确保资金管理控制工作有据可依[9]。而且,地方政府会协助国防部门监督资金支出是否科学以及是否切实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四、目前在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在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军民融合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在军民融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阻碍进一步深度融合的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和人才等问题。

(一)军民融合思想意识薄弱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和军队对军民融合发展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还未达成共识。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关政府部门仅将发展目光局限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对国防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合认识模糊。在发展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然采用旧的发展模式,战略大局意识较为薄弱,不利于军民融合思想的形成。从军队领域分析,地方政府与军队各自为政,协同意识存在偏差,严重制约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10]。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工作面临诸多的创新机制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创新能力总体较低,形式少、规模较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军民融合基础较弱;第二,军民转型动力不足。偏远地区受观念落后、信息沟通不通畅、奖励机制欠缺等各种因素所限,尚未创立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的创新机制,积极性不高;同时,资源共享的运作机制也仍在探索当中。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许多省份通过设立产业资金、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等方式,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但是,无论是在政策颁布时间还是扶持力度上,都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11]。

(四)军民融合人才匮乏

受人才待遇、为人才提供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所限,普遍缺乏这方面高层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等军民融合人才。不仅如此,近年来高级技术人才、军民融合管理人才的外流情况日益严重,这使得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难以跟上信息化军队建设对人才的热切需求,因此,走军民融合的人才发展道路刻不容缓。

五、推动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意识薄弱、体制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军民融合人才匮乏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发展举措。

(一)强化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思想认识

军民融合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复杂的重要任务,强调从思想上入手,强化军民融合思想认识。为强化军民融合思想认识,首先,相关部门可针对当地发展状况,适当学习发达国家、我国发达地区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先进理念及做法。其次,相关部门可加大宣传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力度,积极开展有关讲座,要求廣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突破固有思维,为群众树立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思想做好榜样[12]。

(二)完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

对于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中创新体系与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重点要抓好漏洞梳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推进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机制试点任务,确保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的有效性;创建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模范基地,增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联盟,改善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打造一批高技术性、高创新性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其次,推动军民转型开放创新,以缓和军民深度融合动力不足难题。鼓励各地区军工企业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军地信息相互连通,让军工企业、军队深入了解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概况。

(三)加大对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扶持

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和财政扶持。首先,政府支持是关键。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的扶持,同时,设立投资资金或生态文明建设运营基金,来支持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的建设。其次,财政支持起到进一步的完善作用。一方面,加大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发挥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将政府视为主导,完善军工企业的多元化资金体系,拓宽融资途径。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摸索实施相关的广告补贴政策。

(四)加强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认识到人才对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构建人才培育合作共享机制,实行人才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将有限的人才资源最大化地转变为军队的统一协同能力与地方的创造能力,开创军地人才培育新格局。军民融合培育将实现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形成人才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其次,推进奖励政策,激励军民融合人才在创新工作中申请获得技术成果,并对其所获成果施行一定的嘉奖。最后,快速引入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支支持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专家队伍,打造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优势专业团队,同时,组建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委员会,促进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与学术沟通。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方能有效创建美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特色生态区域,为军事发展、军队训练提高美好环境的保障,缓解军工建设对整体环境的压力,提升国计民生水平。地方政府应该与国防部门加强合作,创新发展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运用开放的思想来贯彻落实新时代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不断完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机制,并建立完整的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使军民融合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张洁,蔡虹,赵皎卉.日美军民两用技术政策的演化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20-123.

[2]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26-130.

[3]彭中文,韩茹.军民融合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镜鉴与政策选择[J].改革,2017(9):27-37.

[4]吴旺延,王新苗.国外经验对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3(1):180-181.

[5]胡海鹏,袁永,邱丹逸,等.以色列主要科技创新政策及对广东的启示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9):32-37.

[6]田晓静,王伟华,毋庆刚.河北省军民融合产业加速发展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8(2):14-16.

[7]刘静,李珊珊,刘雅婷.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河北省军民融合状况调研[J].前线,2018(10):80-82.

[8]杜卓群,周霞.河北省軍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军转民,2018(8):72-73.

[9]简晓彬,周敏,朱颂东.军民融合型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117-123.

[10]王炳林.基于市场导向的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云南北方驰宏光电公司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11]张兆垠.基于SWOT分析的军民融合型国防战略设计[J].管理评论,2011,23(3):112-122.

[12]侯远潮.军民融合式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24-25.

作者简介:项建德(1976-),男,汉族,西北政法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法与军民融合。

猜你喜欢

军民文明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请文明演绎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漫说文明
《融合》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