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学与底层视角

2022-06-09陈尉然

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底层立场

陈尉然

社会学虽然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向,社会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所以还需对我国的社会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探究,并且还需重在底层视角下对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推动。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且对实践中遇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底层视角下中国社会学的进步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学的进步和开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新时期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学在我国的恢复,在初期的阶段是没有任何理论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也是靠着一些学者积极进行摸索和探究进行重建的。对于理论上的社会学,在开始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对社会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城市化乡镇的建设、乡村工业的发展等,这些方面主要是直接服务于4个现代化建设,给我国的社会发展进行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这也是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根基,同时也是按照对社会学的官方接受前提下发挥出自身作用的,也是社会学合法性来源的重点。在某一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学摆脱了特定的意识形态,突破了对社会学所产生的一些制约和限制,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并且在官方和学界中得到了认可,不但是策略,同时也是权宜,不但是接受,同时也是改造。因此,对于中国社会学,这种过程是可以当做是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标本,在中国社会进行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去积极的发现,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变革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去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学者和国家领导人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地进步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纠正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和失误,从而才能找到符合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正确道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这种方式的开端,它的最终意义就是对社会学合法性空间的权益进行开拓,但是关于社会学本身的学术进行探究和确认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深入的问题。

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需要重视底层视角

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我国社会学的独特立场和特殊意义的所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以下我们将对如何开拓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和价值体系进行相互结合,研究人员所处的文化价值体系,对于学科的立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这种影响和作用,不只是在赋予事物以及价值意义的方面,同时也是对于这种意义的一种限定。在任何立场中,都存在着他自身所受的局限性,如自上而下的国家立场,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构建与整合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也是一种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形成,但是对于国家立场,它自身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社会底层的重视和关注等,对非主流人群的重视和关注等,所以对于人性、共同的人类命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意义等,这些就是国家立场方面的局限性。所以,由于在这个意义中,在目前社会秩序变得激烈和出现变动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学需要重视对非主流人群、弱势群体以及底层小人物进行关注。因此,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底层视角,应该更多的投向于城市贫民、社会残疾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等,这些方面也是国家立场中所关照不够的一些地方,同时也是难以到达和涉及的地方[1]。

对于我国社会学的建立,还需立足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发展和人民。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社会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学科细节,而目前阶段中国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如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只要是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可以融入到中国社会学中。然而在事实上,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就是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获得自己生命的,并且中国社会学已经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也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这也是中国社会学的源头动力。虽然是站在理论的层面上分析和研究,但是也需要根据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需求,特别是中国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还需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需要从底层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以此才能让中国社会学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完善。

二、对于中国社会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分析

在中国社会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会有这样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一个观点:“在目前现代化的学院派社会科学中,存在着一种人为的贫血化倾向。”在这句话中,“贫血症”的意义就是埋没于琐碎的事物和调查实习的过程中,对于宏观问题的矮小化没有进行重视;而其中所谓的“人为的”,就是指一种可称之为社会学者职业病的懦弱,对于和那些全国规模权力结构具有重要关联的问题没有进行重视,而是选择了有意识的回避。对于社会学的研究人员,社会底层具有着一定的“隐蔽性”特点,而社会的上层是难以进行接近的。因此,纵观我们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遇见的问题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在目前很多实证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去对一些弱势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关怀,这种情况下是社会正义的一种主要表现,这也是无可指摘的。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学人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对于农村调查相对较多,对于弱势群体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也相对较多,但是在开展城市调查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的强势群体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对于这种看似表面上的社会正义,归根结底就是关怀弱势群体的时候,我们容易方便着手和介入其中,但是当我们想介入一些强势的时候,就显得更加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姑且不论在实际上的关怀是出于哪种介质的性质,是否能够对真实的社会事实进行揭示,是否能够完成学术的使命等,对于其中的主要问题,是这种处于无奈的状况下,在现实中却经常被炫耀成为学者的价值立场。因此,这种情况可以意味着弱势群体可以被“他者化”,并且存在着这方面的可能。对于怜悯性廉价的关注,多少会产生一些标榜的嫌疑,所以,有些人可以占据在道德的制高点中,可以让他们的同情心得到满足,并且能够抚慰自己的良心。然而,这种真诚的同情和慈善也具有着非常廉价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是压迫性的,可以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把弱势群体从而归置成为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然而在学术的意义上,对于这种倾向,可以代替和忽略真正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对于目前城乡巨大分化的时代大背景没有进行重视,对于促进这一分化的社会结构因素进行了忽视,这种学术具有一定的危险,它的危险在于抹杀了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病理的残酷色彩和社会的责任。然而,要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落实,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目前这样的一个体制中,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是更加困难的[2]。

对于中国社会学研究人员的价值立场,他们的立场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进行关注和透视分析,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社会底层人民在变革中的命运,把自己的命脉和社会的变革进行有效的联系,否则这就是一种逃避的现象。在面对剧烈动荡的中国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孤独将是一种可耻的现象,因为这已经不是现代主义文学意义上的一种孤独,这个词语早已丧失到了它的批判性功能,从而蜕变成为作秀主义,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蔑视,所以是没有任何根基的。在西方的社会学发展过程中,便被赋予了社会学批判性的名称,所以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和建立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批判性这一特点进行强调和重视,因为在我们中国社会中,一直没有重视这个传统,虽然在目前进行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对于重视程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开展学术,是保证我们能够介入现实的主要方式,也是我们想要表达对于现实社会苦难的一些关注和批判,同时也希望这个表达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也是对社会方面的诉求,这便是民主,同时也是政治。在目前阶段,只要是对底层人民进行重点关注,最终都会触碰到政治,所以,目前我们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根基,在这个方面,还需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如果对中国的农村不懂,那就无法懂得中国的社会变革,更加无法懂得中国的农民,对于中国人也无法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需要走出的城市,把自己的思想和触角需要伸进中国的农村中,这些区域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建立,是和底层人民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的。

三、总结

中国社会学不只是一种学科,还应该是中国社會和中国人自己的一种观念,因此,还需对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只有不断的总结和前进,才能让符合我们中国社会的社会学得到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启政.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庞树奇.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与使命:对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再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2):85-92.

猜你喜欢

社会学底层立场
Voci,Paola.China on Video:Small-Screen Realities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扬善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草地
意外遇见社会学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