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劝学》中的“君子”之道

2022-06-09杨罗刚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9期
关键词:荀子儒学君子

杨罗刚

摘要:《劝学》是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阐述学习的相关知识。从文章深层次来看,文章想表达的不止是文字表象展现出来的,还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教育人做事做人,最终让学生成长为“君子”。

关键词:《劝学》;荀子;儒学;君子

《劝学》是高中必背的篇目之一。那静下心来,我们想想: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呢?荀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荀子为什么要劝人去学习呢?荀子到底要劝什么人去学习呢?荀子劝他们学习目的又想让学习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笔者浅谈从《劝学》中来窥探儒家的“君子”之道。

荀子,作为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但是,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在《荀子·性恶》中,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他还说:“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可以由圣人的教育以及法则、规范、习俗等来约束的。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大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法家思想就中从荀子这个思想发展而来的。

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说,《劝学》文化内涵是:成人,即让人通过学习成为“君子”。正是源于“性恶论”,荀子在《劝学》中也体现了对人性的不信任。那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荀子在《劝学》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强行改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冻水为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即輮木为轮,就形成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目的;二是借助外力。“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着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等,借“登高”“顺风”“舆马”“舟楫”等外力作用而达到目的;三是坚持不懈。“积跬步”“积小流”,注重日积月累。这样,人通过学习就可以成为“君子”,即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其实,儒家思想一直强调“君子之道”。“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早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刻画中脱颖而出并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論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就是为人的生存寻求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了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轨迹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就是认为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上世纪初,北京大学教授的辜鸿铭还断言,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笔者也认为,善与恶本就为人性的两面。善恶都是人后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结果。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婴儿呱呱坠地起就会“贪婪地”吸吮母亲的乳汁,不用传授,不用教育,一切都那么原始、自然。从个体看,人的善与恶是随教育、管束、环境而变化的。所谓仁、义、礼、智、信等等善意善行,都是后天外部的传授教育和内在的吸收和感悟而逐步积累养成的。

《劝学》中“君子”内涵,也落实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立德”讲建树德业,“树人”指培养人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撷取汉语中这两个惯用语之深意,以“立德树人”标识教育及其发展之根本,十分清楚地表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办学治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事业归根到底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教版《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P82。

[2]北师大过常宝教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关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3]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猜你喜欢

荀子儒学君子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