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

2022-06-09李昀姿

幸福家庭 2022年4期
关键词:节奏感表达能力节奏

李昀姿

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给听者带来感官上的享受,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节奏感知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

幼儿的年龄小,他们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为薄弱。在音乐训练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成长特点,考虑到幼儿之间的差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忽略了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儿无法建立清晰的音乐认知。本文分析了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的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充实幼儿的学习感受

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变化与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增加音乐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线,教师进行节奏感知教学,能够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节奏类型,带领幼儿体验节奏的变化,理解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充实幼儿的学习感受,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

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游戏,有助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旋律,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以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

教师利用节奏感知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丰富幼儿的知识阅历,增强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节奏是体现音乐艺术价值和情感特性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以特殊的音乐节奏为教学主线,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音乐学习的参与度。

(五)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以推动幼儿的德育发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节奏感知教学有助于深化幼儿的情感认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山羊踩痛小公鸡》的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感的音乐节奏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理解友好相处、团结友爱的精神。

(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有一些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比如,当前一些传唱度较高的流行音乐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选择这类音乐作品。教师还要选择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边唱边跳,以释放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提升幼儿的节奏感与协调能力。例如,《你笑起来真好看》这一歌曲深受幼儿的喜爱,传唱度较高,很多幼儿都可以轻松地哼唱两句。教师带领幼儿学习这类歌曲,可以帮助幼儿放松身心,让幼儿的心情更加愉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利用自然声音

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作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寻找这些独特的声音,比如汽车的喇叭声“滴滴”、小鸟的叫声“喳喳”、溪流的水声“哗哗”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模仿这些声音,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此外,教师可定期组织幼儿开展“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知自然界中的多种声音,寻找不同声音的变化规律。

(二)利用肢体动作

幼儿的精力较为旺盛,教师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知能力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动作进行辅助教学,如快走、慢跑、跳跃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模仿动作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不同,增强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开展“小动物快快走”的游戏,先让幼儿自主选择喜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子、小猴子、小猫等,再引导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姿势走路,跟随音乐节奏比一比哪个“小动物”最先到达终点。

(三)利用朗读活动

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音乐教育与语言训练相融合,通过诗歌朗诵、语言练习等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配合音乐节奏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并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教师可为其颁发“进步奖”,以增强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声韵启蒙”的歌曲,让幼儿了解自然万物,更好地认识节奏。

(四)利用日常器具

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小道具为幼儿展现不同的节拍,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幼儿仔细聆听筷子敲击空碗时发出的声音,再向碗中注水并敲击边缘,引导幼儿感受声音的变化。教师还可组织“小小演奏家”的活动,带领幼儿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进行演奏,如书桌、水杯、筷子等,并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物品所发出的声音的特点,让幼儿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

(五)充实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一些较为著名的童话歌曲开展教学活动,长此以往会降低幼儿的兴趣,不利于提升幼儿的音乐水平。基于此,教师应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以提升幼儿的音乐水平,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把音乐与诗歌朗诵相结合,充实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音乐技巧。

(六)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拥有不同的接受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音乐素材,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比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简单、内容重复性较强的音乐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较为复杂且时长较长的音乐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较

为复杂的音乐曲目,并引导幼儿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重新演绎歌曲内容,以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认识到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比如,有的幼儿天生乐感较强,有的幼儿乐感相对较弱,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节奏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七)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首先,为了激发幼儿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教师应尝试利用游戏或者小组互动的方式,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避免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其次,不同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情况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比如,对于一些年龄小、乐感差的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帮助幼儿提升节奏感。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音乐比赛,让幼儿展现自己的音乐水平,以调动幼儿的表现欲。当幼儿表演完之后,

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不断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并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教师后期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节奏感知教学与表达引导,能够提升幼儿的音乐水平。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利用自然声音、肢体动作、朗读活动、日常器具、音乐鉴赏等手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學习音乐的兴趣和表达想法的欲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北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节奏感表达能力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节奏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