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对话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2-06-09姚丹
姚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组合作是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指导来推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小组与小组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它的优点是可以提升学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充分体现出小组在学习目标达成中的作用。小组合作不仅可以用于学生探究学习,在促进课堂多重对话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下面,笔者谈谈小组合作在落实对话教学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借助小组合作,落实师生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阅读特点出发,认真确定阅读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出适合进行小组合作的阅读情境,通过恰当问题的提出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以教材为媒介,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与对话。
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课始,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解释课题。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设计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二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三读。带着问题“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经过几个环节的读之后,教师再结合课文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知音的认识。有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作为基础,学生与教师就很容易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有助于师生对话在课堂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幫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平等对话的基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发言时就会胸有成竹。
二、借助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推动课堂对话,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发言,并对同伴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者补充等。另外,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或者争持不下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与小组之间共同解决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与小组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共享学习成果。同时,教师也把生生对话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如,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是一篇略读课文,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运用在前面几篇课文中学到的提出问题的方法,默读课文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试着给问题进行分类,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问题提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蝴蝶的担心?”等。有的是针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的,如“作者是以什么来贯串全文的?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汇报、交流,倾听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与评价,同时也能发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中有欠缺的地方。最后教师让学生对问题清单进行整理,全班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把生生对话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类型特点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展开了真正的对话。在或肯定、或否定积极参与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落实了课堂教学目标,提升了生生对话的实效。
三、借助小组合作,落实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是阅读对话的核心。在生本对话中,教师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理解融于文本中,走进文本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内容进行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在生本对话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阅读也走向了深度。
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然后依据本课教学重点提出问题:(1)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进一步感受桑娜与渔夫人物形象的特点。(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先自读自悟,圈画批注,然后进行小组内学习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抓住关键句段与文本深入对话,发表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就自己对桑娜和渔夫的认识发表了看法,生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越来越深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给学生留足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在生本对话以后,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踊跃。教师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次对话,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丰满。
四、借助小组合作,实现学生与编者对话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只有与编者进行认真对话,才能明白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或者这道练习的意图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与编者对话。另外,与编者对话还可以让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敢于跳出教材等。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编者进行对话,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如,六年级上册《桥》一文课后练习中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并提出问题:“读好短句子与读好长句子哪个更容易些?”“为什么编者把读好长句子的教学目标放在一年级,而把读好短句的要求放在高年级?”“想想编者把‘注意读好短句’编排在高年级的意图何在?想好以后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以及课后练习中的朗读要求与编者进行对话,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各自的看法,取长补短,达成学习的共识。经过合作学习,学生一致认为:读好长句子编排在一年级上学期是基于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设定的,长句子中关键词语多,这些词语对学生读出感情具有重要作用。而短句子具有字句简短,情感信息具有内隐性,相对来说更不容易读出句子的感情来,因而编排在具有一定朗读经验的高年级比较合适。而读好长句子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领读和学生的跟读来实现,编排在低年级比较合适。
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认真研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与编者展开积极对话,在对话中学生之间互通有无,一边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一边聆听着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教材的解读层层深入,使学生对不同训练要素在教材的编排意图感知更加深刻,帮助学生主动发现教材编排规律,使学生的学习有质的飞跃与提升。
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以及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在课堂多重对话中的教学价值,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县涂茨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