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评融合”的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探索

2022-06-09金鑫盛恬恬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金鑫 盛恬恬

摘要:在“学评融合”理念指引下,基于数字技术支持,从学生需求与学科特征出发,以等级制代替赋分制,推进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探索。通过真问题引领的评价任务设计、强身心卷入的评价手段运用、全要素覆蓋的评价工具研发、大数据驱动的评价精准反馈等策略,努力促成学生身心与评价过程的正向交互,全面收集与分析学习信息,凝聚家校与社会的共育力量,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分项等级评价;学评融合;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B-0054-04

学习评价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效能发挥的重要增长点。当前,教育评价改革正层层推进,学习评价观念逐渐趋于从甄别到激励、从知识到能力、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1]。“学评融合”理念下小学科学的分项等级评价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智能技术的支撑,从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出发,对学习内容与环节进行合理分项,以等级制取代赋分制,多维度、多方式、多主体识别与描述学生科学学习发展状况及其进步程度,进而有效反哺教与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小学科学学习评价的现状审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思维固化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诊断知识习得而忽视素养培养,注重评价结果而忽视过程价值,相信主观判断而忽视综合考量,致使评价实效欠佳。

一是知识取向下评价内容的片面化。教师过多关注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评价内容的选择。在分数本位的思想下,教师往往会聚焦于科学知识难点或误区,设计一系列机械式、巩固性的习题,师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识记、回忆与再认的重复训练中。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极大限制了学习评价的覆盖面。

二是结果取向下评价方式的固定化。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应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生动场域,学习评价也更应聚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多元表现。但当前学习评价方式较固定,缺失应有的生机,一味地以纸笔测验的方式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真实体验与个性需求。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多样化评价方式的灵活运用,在表现与发展、质与量的评价中充分体现增量。

三是教师取向下评价量规的模糊化。教师取向下的科学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主导学习活动的展开。由此在评价上也会带来评价量规模糊化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量规的开发与实际应用中,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主观印象而进行评估,或者由于学生对评价意图的理解不充分,出现不依量规随意自评与互评的情况,导致自我与外部评价缺乏效度,评价流于形式。

二、“学评融合”理念内涵及特征

在智能化教育技术支撑下,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坚持以“学评融合”理念为遵循,将学习评价贯穿于学生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突显评价的育人功能。

(一)“学评融合”理念基本内涵

“学评融合”即“学即评,评即学”,是基于现代技术手段与智能设备,将学习评价渗透在学习的各个活动要素中,进而精确掌握学情,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评价新理念。从理念的指向上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评价引导性与甄别性的融合,评价任务体现在科学学习进程中,引导每位学生经历活动探究与体悟,充分暴露学情,选择合适支架不断反思改进;二是评价个体性与综合性的融合,评价既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也聚焦学生科学知识、能力与情意的综合发展;三是评价技术性与精确性的融合,运用智能技术广泛收集与分析学习数据,绘制学生群体与个性的科学素养发展图谱,并给予学生精确辅导。

(二)“学评融合”理念主要特征

“学评融合”理念强调评价视角生本化、评价过程立体化、评价功能高阶化、评价工具数字化的深刻转型。

1.注重学生身心的参与体验

科学是面向真实世界的学科,其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问题探究与具身实践的过程。“学评融合”理念强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每位学生都卷入评价中,在身体、心智与环境的多元交互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优点,形成互学共长的融洽氛围,实现学习内驱力的不断激发。

2.注重学生表现的立体监测

立体化是“学评融合”理念下分项等级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面向的是完整的每一个学生个体[2]。在纵向上,评价贯穿于科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全程收集、分析与反馈学生在知识积累、思维发展、探究实践、观念养成、应用创造等方面的学习表现。在横向上,评价涵盖小学科学学习的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也关注对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表现的评价。

3.注重学生能力的进阶发展

“学评融合”理念下的科学评价本质上是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生长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亲历和完善自我,鼓励学生广泛审思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内省自身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势,并付诸实践、迭代改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以拓深,创新、协作、沟通等能力得以进阶发展。

4.注重学习干预的智能生成

“学评融合”理念关注依托高新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干预的智能生成。利用智能终端,从学业水平、学习品质、能力表现、兴趣特长等多个维度收集评价中产生的大量学习信息,并进行数字化分析建模,汇聚成一张个性化的多维评价图,为学习干预奠定基础。

三、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的策略

在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为构建面向全体学生、重在过程表现的小学科学评价机制,以“学评融合”理念为指引,从评价任务多维设计、评价手段多元实施、评价工具多样研制、评价反馈多层引导等方面推进分项等级评价的策略优化。

(一)真问题引领的评价任务设计

儿童的科学学习是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探索过程。因此在“学评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分项等级评价任务渗透在科学探索的主要环节中,基于真实情境,由科学问题驱动,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表达明了。这些评价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体验、领悟与运用,激发自我潜能,不断向学习目标进发。

根据学习内容与场域的不同,构建适切儿童认知水平的“家-校-社”协同评价任务群,设计基于课堂、家庭与社会实践的多维评价活动,由任务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性、實践性学习,激活学习兴趣,培养关键能力。例如,一年级围绕“植物”单元学习内容,以同伴互助或亲子合作的方式先后设计了“校园植物我探秘”“创意叶画我来绘”“秋天公园我观察”等一系列评价任务(见表1)。

(二)强身心卷入的评价手段运用

分项等级评价方式与学生科学学习规律是相互适应的,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身体、心智和评价活动的一体化交互,以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实施驱动学生在具身实践和问题探究中达成真实性学习的目标。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手段除了传统纸笔测验,更多是学生感兴趣且能发展学生潜能的以项目为载体的非纸笔测评,比如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观察、拼搭、画图、设计、制作、调查、探究等各有侧重的科学任务[3],进而分项描述学生在科学素养诸方面的发展状况。

另外,“学评融合”理念下的评价手段本质上是开放的,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自评与他评的活动中,开始从多角度与多视角审视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与创造。但为了避免评价走向烦琐、低效的境地,应结合学生喜好和应达到的思维层级,选择适当的图像、文本、语音、视频、仿真模型等评价媒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打星、点赞、划级、写评语等实时评估,从自我表现、合作学习与作品成果三方面监测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路径,逐步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向高阶。

(三)全要素覆盖的评价表格研制

分项等级评价表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反馈表是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中的两个重要工具,对学生校内外学习具有有效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其中,分项等级反馈表基于课程标准,从科学学科特点与学习要求出发,设置“知识积累”“思维发展”“探究实践”“观念养成”“应用创造”五个分项指标,各指标按年级与所学内容设置描述性与等级制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在实施中,教师可依托学习数据的智能分析,利用该表对学生课前预学、课堂学情、学习态度、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全要素覆盖的学习评价,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的增长点。

在研制分项等级评价表对学习过程长期评价的基础上,研制面向家校共育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反馈表。针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在大数据分析的支持下,反馈表以认知成果、能力发展、态度习惯等评价指标分析学生综合表现,并提出个性化建议。在“双减”背景下,为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在反馈表上设有“家庭科学学习建议”一栏,在教师的专业指引下,从学习重点、问题分析、指导策略等方面帮助家长明确课后科学教育的路径及方法。

(四)大数据驱动的评价精准反馈

在智能交互学习环境下,常态化收集学生评价过程中生成的大量科学学习数据,包括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过程表现、分数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基础信息。借助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技术,“学评融合”理念下的结果反馈呈现分层特征,既关注学生个体的具体表现,也促进基于学生精准发展与教学管理效能提升的分析建模。

例如,对学习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处理,从科学学业水平、关键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养成三方面构建个体评价图表,帮助学生和家长直观地认识到学习优势和不足。搭建智能化的学习资源库,根据个体差异及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设计“私人定制”的学习锦囊,家校联动开展辅导,促进学生精准成长。从学校与教师层面而言,借助智能终端,采集、处理与保存评价数据,可以追踪学生进入小学以来的整体科学学习情况,帮助教师清晰地看到学生每一项科学素养的发展轨迹,提前预判和及时调整教学与管理的策略,由学生个体到班级整体,由教师引导到学校决策,逐步提升育人的精度。

总之,“学评融合”理念下的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融汇在学习过程中,活化了学习评价的形式与内涵,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评价的综合育人功能,是解决当前评价片面、低效等问题的积极行动。但在实际的推进中,存在着教师评价观念与实施能力落后,评价系统中的信息技术支撑薄弱等问题,需要今后在大规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师成长与技术配套着手完善兼具效率与个性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生,王雪,齐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学评融合”新理念及核心要素[J].中国远程教育,2021(2):1.

[2]刘云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立体评价的时代意蕴与探索思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4.

[3]王东.小学科学体验式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江苏教育研究,2014(2B):39.

本文系杭州市基教教研规划课题“三轴驱动:‘学评融合’理念下的立体化等级评价校本研究”(L2021068)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07

作者简介:金鑫,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盛恬恬,杭州市嘉绿苑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课前三分钟 成长大舞台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探讨
德育渗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生活化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研究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