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铁路工作没有舒适区
2022-06-09王海珍
王海珍
朱振参加工作到今年7月,就满九年。工作这些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全国铁路技术能手”“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员”“全国铁路刻苦学习岗位成才优秀青年职工”等荣誉称号。2018年4月,他被授予“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随后又获得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星耀家园年度榜样”“中原铁道十大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
九年间,他的工作岗位不断变换,从最初入职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焦作车辆段检修车间车辆钳工,到任职检修车间电缓班组工长,至检修车间安全员,再到新乡南运用车间党总支挂职副书记,焦作车辆段5T检测车间党总支挂职副书记。目前,由于工作需要,他被借调至信息技术科。
朱振历数“入路”以来的职位变化——入路,是铁路人的业内说法,是铁路人更为亲切的表述方式——忍不住笑了:“回头想想,这么多年,我好像从来没有一天轻松过,没有一天觉得自己可以松懈一点。到一个新岗位,就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每一个新岗位,和之前的岗位,操作方式、运作系统都不一样,都需要重新适应。往往是,刚刚开始上手,做熟悉,有了游刃有余的感觉后,很快,新的职位、新的挑战就来了。”
高要求、严标准的铁路人工作准则,再加上时时需要解锁新技能的紧迫感,让朱振始终紧绷一根弦——一根持续不断努力的弦,让他始终保持警觉,保持热情,保持敬畏。
朱振1988年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一个普通乡村,和大多数出身农家的孩子一样,很早就知道生活的不易。家里和村里的街坊邻居一样,祖祖辈辈务农为生,农忙时顾不上吃一口热饭,农闲时靠打零工贴补家用。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作为家中次子,在朱振记忆里,他是跟着父母在庄稼地里长大,从小就熟知时令气节,地里的农活儿没少干。
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初中毕业后就像蒲公英一樣赶往各地工厂打工,年纪小小的朱振也开始畅想,如果靠自己外出打工能给家里带来点经济收入,改善家里的环境,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就好了。上到初二,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挣钱的心,他辍学了。
“辍学的那两年,真是吃尽了苦头。”朱振清晰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辍学后到张家港打工。他跟着同乡当过饭店服务员,到工地扛过水泥,直到有一次收了工,他走过一所学校,看见灯火通明的教室。
“里面坐的都是同龄人,再上下打量自己,想到自己吃过的苦头,就觉得不甘心。”朱振决定继续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生活这堂大课,让他意识到,没有知识,想在社会上立足,步履维艰,靠体力打工,永远也过不上自己想要的体面生活。
他要回家乡上课,争取考上大学,可是身上没钱,生性要强的他不愿意开口向家人要路费,决定徒步回家。从张家港出发,揣着一张破旧地图,他一路步行到周口市西华县东王营乡朱营村家中,渴了喝河水,饿了就捡些吃的。历时两个多月步行,身体的苦没少受,心性却开始清亮、坚韧、持久,一旦确定目标,就一路进发,绝不后退。那两个月徒步,是他人生的重要修炼。重新回到课堂的朱振,仿佛脱胎换骨,沉下心,把背影牢牢定在教室。
2010年,朱振参加完高考,估摸成绩应该可以上线,可是学费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懂事的朱振考完后,没有休息一天,随即卷着行李,跟着老家一个施工队,来到杭州一处工地,干施工防水的活。“那时候,杭州白天正午差不多得有四十度,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会,又怕被人赶回来,只能出体力。”在工程楼顶上,他每天扛着130多斤的防水卷材,奔走在几个工位间,“一天差不多要扛80多捆,收工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朱振回忆着那段打工经历,不胜唏嘘。就这样,朱振一连坚持40多天。开学日,他带着自己扛水泥袋挣的5000元钱,来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到。孝顺懂事的朱振,进入大学后,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发过传单、做过服务员、卖过水果,甚至还当过建筑工人和搓澡工。他用寒暑假和周末挣来的钱,供自己读完大学,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2013年7月9日,朱振毕业分配到焦作车辆段工作。“那一天,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奔走。”有对比才有差别,朱振深有体会。在刚被安排进焦作检修车间熟悉现场工作后,车间主任问朱振分配意向。“啥岗位我都可以干”,他说。
“比起在工地上早六点晚八点,澡堂里的早十点晚凌晨两点,我们的工作环境、还有八小时工作制,实在是太幸福”,这是朱振常常提及的话。朱振说,“如果没有吃过那么多苦,根本体会不到对这份工作的珍惜”。
“当拥有铁路这份工作时,就像徒步两个月终于走回到村口时的感觉,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我的人生终于看见了曙光。”朱振说。后来,村里修订村谱,作为唯一一个参加铁路工作的人,朱振在铁路工作这件事情,被记了下来。
辍学两年吃的苦和大学时勤工俭学的经历是朱振人生中那碗打底酒——《红灯记》中李玉和即将赴宴斗鸠山,临行前,李奶奶递给他一碗酒,李玉和一饮而尽,铿锵有力地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饮过人生这碗烈酒的朱振,此后遇到再多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工作伊始,朱振被分配至检修车间,从事车钩缓冲装置的拆装检修工作,这是最基础工作。基础工作要做到最扎实,“铁路发展日新月异,从校园学来的知识已经不够用,学习很紧迫”,朱振暗自给自己鼓劲儿。
从上班那天起,朱振就把车间当作练功房,把宿舍当作教室,铆足了劲学习和钻研业务。当同事下班回家后,他拆装车钩,测量零件,不停地演练每一步工序。当别人躺到床上早早休息时,他手捧专业书籍,研究车钩钩缓故障的检查技巧,一丝不苟地记录思考。
车钩缓冲装置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振深知,一旦车钩检修质量不过关,有可能导致高速运行中的列车由于车钩断裂而发生分离、脱轨等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他常常告诉自己:干车钩检修工作,就要视质量为生命,认真检查每一套车钩,把好每一道质量关,保证列车安全运行。
“车辆段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一个发现故障、处理故障,发现隐患、消除隐患的过程。”朱振说,“我们在岗位上检查1000个配件,其中也许只有1件故障,从物理学上来说,99.9%是无用功,但对于铁路这个行业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发现这其中0.1%的故障。一旦我们把这一件故障漏掉了,那就意味着一失万无。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项工作,用认真去守住安全底线”。
在当学员期间,朱振经常带着学习资料和小笔记本,闲暇之余,就拿出来翻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向师傅们请教,然后记下来,进行整理。遇到师傅们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他先记下来,下班后去段图书室查找答案。勤学好问,是同事们对他的最初印象。扎扎实实学习几个月,朱振以理论实作近乎满分的成绩,成为他们那批学员首批独立作业的员工。
2014年4月,焦作车辆段举办“技能大练兵”活动,这是朱振第一次参加技能比武。面对从业数十年的老师傅们,朱振感到压力重重。“我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都记在这里了,争取考出好成绩。”工班长似乎看出朱振的心思,他把自己工作多年整理的学习笔记借给朱振学习。
工班长的鼓励与信任,使朱振憋足了劲,要在这次比赛中证明自己。赛前几天,下班后,朱振每天在宿舍里复习业务知识,即便是睡前,也要在床上一遍遍地用手比划着实作内容。最终,他取得该段“技能大练兵”综合第一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
2014年9月,朱振参加铁路总公司举办的2014年度铁路货车检修系统技能竞赛,一举取得个人综合成绩一等奖,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全路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这是他经常学习到凌晨2点,常常睡眠不足4小时,硬是将5000多道题背下来的结果。
“朱振业务能力强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重要的是,他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谈起朱振,工班长郝德金竖起大拇指。针对车钩裂纹易漏检情况,朱振利用业余时间绘制出车辆在运行中的车钩受力原理图,标注出主要受力部位,并在车钩检查过程中着重查看,大大提高检修质量。
朱振所在的电缓工班每天要拆装检修80余套车钩。为了保证检修质量,朱振每天不仅要精确测量近200个配件,还要用检点锤敲击车钩,通过眼看耳听,迅速判断并排查故障。一天下来,他要敲击车钩700余次,上下弯腰近千次。由于对待车钩检修工作精益求精,朱振先后发现车钩牵引台根部横裂纹35mm、17型车钩钩尾销孔纵裂纹90mm、缓冲器口部箱体裂纹 170mm等各类车钩故障300余件,多次受到段、路局表彰奖励。
在工作中,朱振刻苦钻研,兢兢业业。铁路货车检修工作的特点就是精益求精,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认真、主动、负责的工作态度。有一次,HMIS(铁路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段修车辆无法按时出车,当晚铁路总公司要求,必须按计划出车。当时已是深夜,工班HMIS岗位工作人员住所与单位有很长一段距离,于是,工班长给住在单位公寓的朱振打电话。朱振一直忙到凌晨三点,保证段修车辆按计划无误出车。
一方面,朱振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吸取他们的工作经验,工作积极主动,不怕脏、不怕累,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另一方面,他注重加强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方法融入工作。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底的人不多。”网络热语在朱振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每一天每一刻的努力,都是无形的能量波,蕴含巨大力量。成功由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融汇,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假以时日,就会呈现N次方几何倍增的力量。
2015年4月,郑州铁路局举办“明日之星”评选活动。由于业务突出、工作扎实、敢于创新,朱振被焦作车辆段推荐为“明日之星”候选人。经过选拔,朱振被路局纳入“明日之星”英才库。这次“明日之星”活动,让朱振感觸颇多:铁路局有一大批优秀青工值得学习,他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更多要努力的地方。朱振提醒自己,要用更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新技能、新知识,要用更强的责任心去面对工作。
也是在这一年,朱振被全国铁道团委、郑州铁路局团委评为“全路优秀共青团员”“全局优秀共青团员”。
2015年5月,郑州铁路局团委举办“郑州铁路局新入路青工检修系统技能竞赛”,朱振作为一名刚入路不到两年的青工参加了这次比赛。赛前,朱振利用下班时间积极备战,做到理论和实作胸有成竹。赛场上,他展现娴熟的实作技能,实作过程被拍摄下来作为现场作业视频教材。最后,朱振以实作和理论近乎双满分的成绩取得第一名。
朱振时刻记得当初他入路时工班长对他的鼓励和帮助:“作为一名年轻人,就要勇于尝试,不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一忙起来,赶任务,忙进度,精细工作,落实工艺,每个人得像个自我充电的陀螺,高效运转起来,才能使自己发挥出应有作用。”
渐渐地,朱振从一名稚嫩学徒变成一位师傅,班组这几年新来的青工都会安排在朱振所在的岗位学习。在工作中,对待徒弟,他是一名严师,每天给徒弟布置学习内容,第二天上班前进行检查。在生活中,对待徒弟,他更像是一个哥哥,与徒弟在一起吃饭、看电视、打双升,充分了解徒弟的思想动态。
李星是朱振的徒弟之一,在朱振带动和影响下,勤学业务,苦练技能。2016年10月,铁路总公司货车检修技能竞赛,李星夺得全路第二名,被铁路总公司授予“全路技术能手”和“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作为一位师傅,朱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工作三年多来,先后在车间、段、路局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6个第一。
2016年下半年,为了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焦作车辆段教育科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研发手机微信网络答题APP,同时要求各个班组根据现场最新版的作业指导书编辑题库,对过时知识点进行整理删减。
朱振所在班组精于业务的技师师傅对电脑应用不熟悉,熟悉电脑应用的青工又对业务不够精通。在这种情况下,朱振靠自身过硬的业务功底和对电脑办公软件的熟悉应用,在每天完成生产任务同时,配合班组长加班加点进行作业指导书题库编辑。电缓班组作业指导书有209份,需要逐本去看,查找其中的知识点。经过半个多月努力,电缓班组作业指导书题库编辑完成。通过这份题库,班组职工业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工匠精神不仅代表技能技艺的高超,更代表着传承”。这是朱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2016年8月,朱振被推荐参加郑州铁路局举办的第八届 “中原铁道十大青年标兵”评选活动。
经过广泛发动、层层推荐、微信投票、集中宣传、志愿服务、网络答题、活动开展、典型培训、现场展示、专家评定等多个环节,2016年12月1日,评选决赛现场,朱振带着刚刚荣获“全路技术能手”的徒弟李星走上舞台,为全局青年展示车钩配件检查的标准化作业演练。连贯准确的作业口令、整齐划一的作业动作,一对师徒以高度默契和出彩的表现,展示出新一代郑铁青年的责任与追求,朱振被授予局“中原铁道十大青年标兵——工匠之星”称号。
2018年度,郑州局集团公司星耀家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7月开始启动,干部职工踊跃参加。经过层层选拔、多场角逐,评选委员会和职工代表投票,朱振从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局集团公司星耀家园年度榜样之技术工匠。
2019年,郑州局集团公司召开“改革促发展、先行展作为”巡回宣讲报告会,朱振作为“2018年度星耀家园年度榜样”代表人物,成为宣讲团一员,先后到南阳、商丘、洛阳、郑州、新乡、焦作、长治北等管内太焦线、宁西线的30多个站段、车间、班组巡回宣讲。他的事迹在全局10万名干部职工中传播,引起一线干部职工共鸣。2019年4月,朱振被郑州局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一路走来,焦作车辆段见证朱振的成长,朱振也见证焦作车辆段日新月异的变化。2013年,朱振初来报到时,刚刚组建的新车辆段正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很荒凉”。“我一个人来到这里,谁也不认识,孤独感当然有。但是心里更多的是感恩,感恩终于有了安稳的工作,有了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朱振在成长,焦作车辆段在发展。如今,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设施完善,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成效显著。“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和我们刚来那时相比,简直强太多。”朱振说。
提及焦作车辆段,朱振总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浓浓的归属感。他记得,曾经所在的电缓班组有一个车钩组装岗位,每天组装车钩80多套,由于组装钩舌配备的平衡吊效率低,影响流水线下一道工序,职工在作业时,选择用手直接抱着钩舌组装车钩。每个钩舌重达83斤,加上返工需要处理的钩舌,这个岗位每天要用双手抱钩舌8吨左右,“多少电缓人因为这个岗位累坏了腰”。
该段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组织人员调研,展开技术攻关,引进工装设备,为这一岗位配备智能化机械手,同时解决承载鞍装卸、心盘装卸、轴承装卸等岗位的重体力劳动问题。
如今,车钩组装岗位再也不是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岗位,由于设备更新后,操作方便,再也不需要人工搬运钩舌,反而成为一个大家都抢着干的岗位。
“再看我们段,流水线、机器人、机械手、AGV(无人搬运车)等设备早已投入使用,以机代人,大幅降低劳动强度。”该段实施短平快项目,引进动态落车定位仪,安装调车红外语音报警系统等先进工装设备,提高货车检修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正是有了這些年的发展,有了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革新,才使我们有底气在2020年疫情和修程修制改革双重影响下,顺利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实现安全目标,并创下单月最高完成段修任务880辆历史新高,为具备年度检修10000辆货车生产能力的目标打下基础……”
朱振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归属。随着与焦作车辆段一起成长,朱振将事业心牢牢地归属于焦作车辆段,归属于铁路。
“我是把铁路当作一份谋生的工作,还是毕生的事业?”这是朱振的思考:“用力干,只能把工作干完,用心干,才能把工作干好。如果只是把铁路当作一份工作,只需要按部就班,把每天本职工作的活干完就可以了,只要安全和质量没有大问题,基本上能够把工资拿到手,倒是可以解决生活所需,但是总有一天会感到厌倦。如果把铁路当作自己的事业,就会投入满腔激情,从内心真正热爱这个职业,变被动为主动,把工作创新性地干好。”
2017年,朱振任检修车间电缓班组工长。那一年,他29岁,是焦作车辆段最年轻的工班长,需要管理四十多人,很多是铁路系统老员工,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五十多岁了,不好管理。
电缓班组岗位多,工种多,需要协调安排的事情也多,刚上任的几个月,朱振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怕有哪个环节没有衔接好,出现重大事故,“铁路工作无小事,为了不出那0.1%概率的事故,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朱振说。
新工作伴有新挑战。刚上任,朱振就遭遇一次老员工的“下马威”——有几个“老人”联合起来给朱振出难题。班组员工是排班制,一个岗位有三个人循环排班,其中三个人同时向朱振请假,而且理由充分。
“我年轻,不能向这些老人当面锣对锣、鼓对鼓,但是事情也不能不处理。”朱振虚心向他们求教,几番真诚交流,慢慢捋顺。
光有情感还不够,朱振又加强规章制度管理。为了防止同一个工种岗位找不到人的情况,他建立请假预约制度,突发事情有预备方案,对事不对人,柔中有刚,理中有情。管理工作渐入佳境。
2019年7月,朱振由班工长岗位调整到焦作检修车间安全员岗位。新的岗位,许多内容需要学习。又一轮加班加点,应对新岗位。
时值郑州局集团公司上下大力推行“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车间主任指导下,朱振对文件反复研读,理解精髓与内涵。他对各班组存在的安全风险项点进行逐条分析和研判,并经车间召开专题会讨论研究,将62项安全风险项点纳入劳动安全风险进行管控。经过两个月探索,焦作检修车间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查处隐患,受到段多次表扬。
在安全员岗位上,朱振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安全管理工作重于泰山,出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他用大量时间去学习规章,学习安全卡控措施,分析现场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朱振配合段里,将现实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纳入岗位作业指导书,让作业者凭借岗位作业指导书,既保证自身作业安全,又保证车辆检修质量。
2020年,朱振被派往新乡南运用车间党总支挂职副书记,一年后,调任5T检测车间党总支挂职副书记。又是全新领域,又要重新学习。朱振已经习惯这样的节奏,“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以前还喜欢拍拍照、爬爬山,现在有一点时间就学习,新买的书要看”。他说,铁路这个行业,讲究的是系统分工,团结协作。每个岗位或者环节也许要求掌握的技能并不多,如果眼光只是局限于某一个环节,自认自身价值就是在某一个链条上体现,那么就会满足于一隅。要在职业生涯中有所进步,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在逆水中行舟,让自己时常保持一种疲倦感,才能不断进步。
“铁路这份工作,给予我很多,让我有了幸福的家庭、一个成长的平台,我很感谢我们段,很感谢铁路。”因为珍惜与感恩,他总想付出更多。“当我满足当前所取得的成绩,我会想,离开铁路这个平台,以我目前所掌握的技能,到了社会上,还剩下多少价值,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能不能靠所学知识谋生?”朱振说,“我能有今天的生活,能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都是因为有铁路提供的平台。如果将自己比拟为一棵树,那么土壤就是铁路。”
怀着这样质朴的信念,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断调整的岗位,让他看待问题的视野更开阔;一场疫情,让他对铁路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铁路在以秒计算产出、以亿丈量成绩的今天,依然開行81对公益性‘慢火车’, 无论是千方百计带动经济发展,还是不计成本支持抗疫,都始终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朱振说,身在这样的集体,很自豪,惟有感恩、更加努力,才能回报信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