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在奋进中书写青春担当
2022-06-09陈晰
陈晰
刘雪松现任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治北车站运转车间主任。运转车间负责长治北车站客货列车的接发、调动,是长治北车站的运输指挥枢纽。
1990年出生的刘雪松,参加工作近10年。他从制动员干起,先后从事调车区长、信号员、安全员、运输组织员、小宋站站长等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如今,他带领270余人团队冲锋在运转一线,面对24小时昼夜不停的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以充沛干劲和创新精神书写优异成绩,展现青春担当。
长治北车站距离长治市中心10公里,位于晋煤外运南通道太焦线的黄金地带,承担太焦线南部晋煤外运重要任务。“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把各个矿专线的煤炭列车集结编组,将空车输送到各个矿点。铁路24小时行车不断,我们的工作节奏也要24小时保持在线。”刘雪松说。
每当值班日,刘雪松早晨七点半就来到工作岗位,先了解班组上一个班次运输组织生产情况,把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工作、风险点跟大家强调,之后开始一天的工作。盯控施工天窗,跟进作业进度,处理日常文件,去铁路现场巡视岗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半,两个班组交班,一天工作告一段落,但是作为车间主任,刘雪松神经仍不能松懈下来。“夜班开始了,车间还在保持生产,如果发生故障,需要应急处理,原则上,五分钟之内必须到达岗位。这就是我们铁路工作的特点。”
2019年,不满三十岁的刘雪松成为长治北车站运转车间主任。面对270多人的团队,刘雪松提出要做“安全生产的排头兵、职工培训的摇篮、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整个车站将近2000名职工,我们部门人数占1/8多。作为车站最大的单一生产单元,自己要提高站位,服务车站工作大局,同时也要立足大局思考定位,把各方面工作不断往前推进。”刘雪松说。
一直以来,运转车间在业务技能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刘雪松上任后,努力延续这一优良传统。他介绍,车间内部对于职工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下了很大功夫。运转车间工作主要分四个部分:调车、行车、列尾、减速顶。根据这四大块工种,从一个年轻职工入路开始,就考虑行车序列如何发展,调车序列如何发展,如何交叉培养人才,使他们在各个岗位接受历练。
“给职工塑造一个可预期、可实践的职业导航,这是我们一直践行和努力的方向。”刘雪松说,通过打破原有一些固化用人思路,让职工素质得到全面培养,青年人也有更多学习业务技能的机会。同时,打破一些岗位天花板,让年轻职工看到更多上升可能性。
對于部门之前存在的一些岗位人员臃肿情况,大量进行兼职并岗,推行“一专多能,一岗多替”模式。“我们车间有将近20个工种,原来的模式是,每个岗位都配备专门替补人员。现在经过改革,把一些比较重要岗位的备班队伍做大做强,这个团队的成员可以在多个岗位上调动、替补,减少清闲工种的备班人员,理顺了现场职工之间作业上的关系,也改变了以前‘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情况。”
除了人才培养和兼职并岗,刘雪松还在生产任务考核激励上下功夫,把生产任务和职工日常作业有针对性结合起来,把重点岗位关键作业激励点和企业发展痛点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针对性体现在KPI设置中。
刘雪松举例,比如运转中的取送作业环节,把货物从企业取送到站内集结编组。这项工作原来以总量考核,是一种相对粗放的奖励模式,现在更加细化,明确了不同班次、不同场景下,完成不同级别工作量的奖励,对增量部分的奖励进行数倍放大,超额完成部分的奖励再细分。通过细化考核指标,向增量部分要效率,从而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车间还着重加强职工素质能力提升和培训。长治北车站运转车间是在全路范围内较早开展实景演练的部门。刘雪松担任车间主任后,结合现场作业变化,打造多个调车实景演练实训基地。
“业务技能培训不能等到现场操作的时候再进行。等碰到钉子、干错了再去弥补,往往就会出事故、造成损失。提高职工操作技能需要功夫花在平时,所以我们在职工技能日常锤炼上下了非常多功夫。”
刘雪松带领大家把一些典型事故案例模拟出来,把一些特殊作业场景体现出来,在忙碌工作之余,抽时间进行日常演练,打磨操作技能。这些年来,车间职工参加集团公司、车站各类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全路先进个人、铁路局比武一等奖……车站获得的各种荣誉更是数不胜数。“通过技能竞赛锻炼队伍,让职工们在更高舞台上展示自我风采,同时也是塑造团队凝聚力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这位年轻车间主任带领团队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如运输组织上突破既有传统模式,推行分段发车方式,实行灵活交班和站换制度,实行白班、夜班弹性机车出库和运营制度……很多改革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些年,集团公司从上到下一直推动内部改革,我们只是在集团公司支持引领下,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和细致。”刘雪松说。
刘雪松的家乡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现为屯留区)。他是一名“理工男”,高考时,填的志愿都为工科类:自动化、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当时想的是,学工科更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最终,他被中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录取。
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刘海松来到离家三十多公里的长治北车站工作。参加工作第一个岗位是制动员,这是一项负责来回调动车辆的基层工作,需要扒在货车车厢上,给车辆排风摘管、手闸制动。“苦、脏、累、险”是这个工种的特点。沿着轨道来回奔跑,一班作业相当于完成一次万米长跑。顶着灼人烈日,或是迎着狂风暴雨,他们日复一日,扒在火车上分解、连挂,为火车“穿针引线”。冬天,大雪覆盖铁道,道岔被冻住,大家一起除雪打冰。晚上,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额头仍然沁出汗水。
调车工作不但辛苦,危险性也很高。在刚入职进行安全培训的时候,刘雪松就听到过各种因操作不当,意外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在时速二十公里火车上跳上跳下,磕碰、摔倒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次横越停留车列,就在他准备跳下去的时候,突然整个车动起来。当时刘雪松惊出一身冷汗。“那会儿安全制度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这两年干了管理以后,是越看越害怕,更多的是琢磨哪里不安全,怎么管理好现场职工的作业行为,怎么把安全保障好。”刘雪松说,但是当时二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害怕,只感到浑身使不完的劲儿。
从大学校园到又苦又累的工作岗位,心里有没有落差?刘雪松说,铁路工作性质就是如此,没有看上去“体面”的工作环境。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接受它的性质。
刘雪松还记得,刚入行不久,单位举办过一场辩论赛,辩题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我是属于典型的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干了这个行业,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感兴趣,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深深的铁路情结。”刘雪松说:“我们的工作环境虽然不那么光鲜亮丽,但是很有人情味儿。每天跟师傅们学习,一起干活,累了就围坐在一块儿谈天侃地,心里很畅快。”
难度很大的溜放车辆作业,刘雪松从一开始压根儿就不敢上手,到后来也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提起钩,让火车跑起来,看着它一路溜进预定的股道,内心涌起一种快感。“慢慢地,有些小有成就,觉得在工作中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干得很有意思。”
工作半年,刘雪松就熟练掌握了排风摘管、溜放调速、观速观距等本领,成为班组里的技术尖子。提高技能的同时,他勤于思考,总结出一首打油诗形式的排风作业口诀,向车间青工传播:“先主风,后副风,顺序不可倒;能外拉,不内推,排风要彻底;小木块,巧使用,四两拨千斤;缺风杆,反面排,安全放最先。”
由于业务基础扎实,刘雪松不久后升任调车区长。作为车站运输组织的核心,对熟练掌握站区线路、作业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当时,长治北站运转车间在高峰期,每天要装卸车800多辆,编组25列、解体30列列车,开行小运转列车12列,日均解编量达2500多辆,调车作业量大、作业繁杂。他把师傅教给他的“先编后解再站整,顺便干干编组线,重点指示放中间,活多活少不能贪”的作业经熟记在心,计算每一勾计划的精确和合理,力求达到解编效率最高、机车走行最优、劳动强度最低的目标。通过不懈努力,他和班组的伙计们一起创造了骄人成绩——一年时间里,他所在班组取得车间安全生产评比连续8个月第一名。
在历经调车、行车岗位历练后,2014年,刘雪松遇到一个在外人看来十分难得的机会——进入车站机关业务科室,那意味着不用再忍受户外工作的日晒雨淋。但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到孔庄车站接受磨练。“刚入职时,师傅们就对我们讲,要从最基层工作做起,只有了解基层工作,才有可能扎扎实实成长。我知道自己的基础还不牢固、业务还不扎实,一线锤炼更适合自己。”
长治北站管内的孔庄站地处太行山南麓深山处,交通闭塞、不通公路,是单位管内最为艰苦的站区。这个地理偏僻,条件艰苦的小站,留下铁路人无私奉献的足迹, 一代代孔庄人缔造的“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孔庄精神,已成为铁路系统一个精神标杆。
改变孔庄站区旧面貌,将其建设成太焦铁路线上一颗明珠,带着这样的重托,刘雪松来到孔庄车站。
记得刚到孔庄车站工作时,宿舍没有空调,夏天晚上,像睡在蒸箱里一样。厕所还是最原始的旱厕。职工们下班以后,也没什么文化娱乐生活。最让刘雪松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寂静。到了晚上,山里静悄悄的,只有火车通过的时候一声鸣笛声,伴随着列车运行的轰隆声,从车站呼啸而过,过后就立刻重归寂静。“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的寂静,寂静到对面山上有一个人在说话,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让他感动的是,同事们的简单质朴。他们中不乏“铁二代”“铁三代”,从父辈开始就在这里坚守。他们没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日复一日坚守在岗位上,把平凡工作做好。
在孔庄站,刘雪松与坚守在孔庄的23名车站职工一道建菜园、搞创新、建精品,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太焦线明珠。
在孔庄车站安全员岗位上,他一方面继续做好安全盯控、技术管理工作,参与车站标准化行车室创建工作,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落实备品定置、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开发孔庄站254油库专用线远程监控系统和信息显示集成系统。专用线远程监控系统被车站职工们称为“天眼工程”,通过这一系统,实现对专用线防溜、调车作业过程全方位、无死角地盯控,消除作业盲区,提升技术保安全、設备保安全能力。后来,通过实践检验成效的“天眼工程”被长治北站进行重点推广,实现对113条专用线调车作业的远程监控和全程监护。同时,他参与发明的孔庄车站信息显示集成系统,不仅实现了通过导航条对行车常用规章文电、应急预案等技术资料的便捷查询,还能通过集成系统直观、动态显示当班安全风险控制重点,进一步提升车站安全卡控能力。
在建设车站优美站区环境,提升技术管理水平之外,刘雪松还主动挑起孔庄站区联合团总支的建设。联合站区各单位青工,组织趣味运动会、篮球赛,促进站区青年交流。他们举办多场活动,邀请老孔庄人座谈,开展特色团课活动。还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宣传画册,向外界宣传“孔庄精神”。
在孔庄一年半,成为刘雪松一段难忘经历。即使离开多年,他常常会想起这里。“在孔庄工作的经历磨炼了我的心性,让我能够耐得住寂寞,为以后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刘雪松说:“干事业好比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离开孔庄后,刘雪松被安排到长治北车站技术统计科运输组织员的岗位,参与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瓦日线的运输试验工作。
刘雪松说,这是一段难得的学习经历。瓦日线是世界上第一条按30吨重载标准建设的铁路,跟原有作业组织模式相比,有很多颠覆性的改变。
刘雪松发扬“钉钉子”精神,向各行业专家、作业人员学习请教组合式万吨列车开行、战略装车点直通运输提效等难题。结合新设备、新作业方式特点,刘雪松总结出自闭区段区间改方、腰叉区段到达确认、单机追踪运行等安全风险点,并逐一制定安全卡控措施。他还与科室同事一起钻研重载运输的作业办法,先后制定《长治北站瓦日线行车组织办法》《长治北站管内路用列车开行办法》《长治北站GSM-R手持终端及SIM卡使用管理办法》《长治北站联控实施细则》《山西能投长子南铁路专用线作业办法》等技术规章,为瓦日线开通运营奠定基础。
瓦日线开通之后,为确保运输畅通,针对瓦日线吾沿河隧道补强维修、长子南至长子引导接车等非正常作业,刘雪松吃住在车站、强化夜间盯控,严把区间封锁、信号进路、行车凭证关,并深入作业地点掌握维修进度。为确保瓦日线运输畅通,他针对控显机显示不清晰、易错办进路的缺陷,与职工们一同开动脑筋,制作战场揭示板、控显机提示卡,保证作业简便、线路清晰,确保瓦日线运输有序、安全可控。
2017年,27岁的刘雪松再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小宋车站站长。小宋车站是太焦线上一个二等站,日均装车500车。“从之前只是负责一两个条线工作,到担任一站之长,负责全面工作,要管行车货运,还要管后勤、对外的交流沟通,突然感觉整个人经验不足,能力不足。那段时间,本领恐慌的感觉特别明显。”刘雪松回忆。
整个车站八十多人,除一个小伙子比他年轻一点,其他职工都比他年长。很多人抱着怀疑态度看着刘雪松,这个年轻人能不能压得住阵?
当时车站正面临繁重业务压力,刘雪松爱人又怀孕生子。“家里一堆事情,单位也是一堆事情,可以说是手忙脚乱。晚上常常只能睡两三个钟头。这边孩子哭了,忙着喂奶换尿布,那边单位打电话过来,说有问题需要赶到单位处置。那几年是我感觉压力最大,也是受锻炼最多的几年。”刘雪松说:“好在领导们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帮我协调解决很多问题,我自己也抓紧补业务上的短板,积极和职工们打成一片,慢慢得到认可,工作逐渐开始步入正轨。”
谈起自己作为管理者的经验,刘雪松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带领职工干活,自己的业务能力首先要让大家认可。“涉及到生产问题,提出来的解决思路和办法确实管用、可行,职工们才会认可你的能力。”
除提升业务能力,补短板,刘雪松把车站职工的家庭情况都摸了个遍,谁家的孩子什么年纪,谁家老人身体不好,都一一记在心上。“要把职工的后顾之忧解决好。”抱着这个想法,从2018年开始,他在小宋车站开展了车站家属开放日活动。
在开放日,部分职工家属受邀来到车站,感受这里的工作环境,“看看他们每天走的铁路有多难走,扛的铁鞋有多沉重,增进家属对职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对于家庭关系是促进,对于车站工作也是促进”。
在刘雪松主导下,车站还开展“退休职工回站游”活动,邀请退休老职工回到车站,大家一起叙叙旧,重温曾经并肩战斗的地方,拍合影。在这个欢聚日子,刘雪松还下厨为大家做一桌“豪华版”工作餐。这个充满温情的车站开放日活动被评为国铁集团党建活动优秀案例。
“作为一站之长,一定要把真心掏出来。真是为工作、替大家考虑,大家才会围着你干。”刘雪松讲起自己作为站长的感悟:“要是光考虑个人成长,很难赢得职工们的理解和信任。既要从小处着手,把职工的点点滴滴放在心上,又要从大处着眼,把单位的方向和趋势把握住。找准发力点,久久为功,这样就能把工作干好”。
工作十年来,刘雪松的手机常年处于震动加响铃模式,24小时开机。周末和节假日,也经常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常年如此,刘雪松已经习惯,他说,这就是铁路人的工作性質,大家都这样。
刘雪松的妻子跟他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在技术科负责高铁业务。最初,刘雪松选择来到长治北车站工作,是因为这里离家近,方便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但是工作以后,倒是父母给了小家庭很多支持。一对双胞胎儿子五岁了,由于夫妻俩都在车站工作,不能每天回家,多数时间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他们。
或许是受父母影响,三岁的时候,看到铁路,两个小家伙就能用手指指点点,像模像样地说出:“这是复兴号,这是绿巨人,这是受电弓……”
之前的四五个除夕夜,刘雪松都没能在家吃一顿团圆饭。“在单位岗位上,感觉心里安稳点,在家心里老惦记着单位的事,心里不踏实。”
前不久,刘雪松收到铁道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复试的通知。“考研的时候很惶恐,毕竟丢下课本十多年了,但我想还是得学习,不然很容易在工作中慢慢磨平棱角,失去前进动力。”
刘雪松坦言,在工作中,越来越感觉到本领恐慌,特别是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记得两年前,集团公司组织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刘雪松报名参加。在上海复旦大学听专家们授课,讲国际国内形势、国家政策,讲经济学、管理学……“尽管内容偏理论,有时甚至听起来有些枯燥,但是培训班学习结束后,回到工作岗位,经常会想起当时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一段内容,给自己很多启示。学习不在于当时把所有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而是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等有一天用到它的时候,它自然就会萌芽而出。”
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刘雪松获得不少荣誉:2016年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家园之星、明日之星,第十五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火车头奖章……这是默默耕耘的收获,记录着他的成长。刘雪松说,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运输关系国计民生。作为一名铁路青年,要传承铁路人精神,扛起国企人责任。带着这份责任,他将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奉献青春和智慧,为新时代中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