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地区形势2021—2022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2022-06-09本刊编辑部

东南亚纵横 2022年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疫情经济

摘要:本刊编辑部邀请东南亚研究专家、学者对东南亚国家2021—2022年的政治、经济、外交及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关系做简要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东南亚;2021—2022年;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 D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2)01-028-17

Regional Situation of Southeast Asia: Review of 2021 and Prospect of 2022: An Expert Interview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Abstract: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invited several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to give a brief review of the politics, economy, foreign affairs of Southeast Asia as well as China-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2021, and to look into their development in 2022.

Key Words: Southeast Asia; 2021-2022; Review; Prospect

2021年东南亚政治回顾

张锡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一、缅甸和马来西亚政治动荡

2020年,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在大选中取得的压倒性胜利引发2021年2月的政治动荡。缅甸军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逮捕和扣押了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总统温敏,以及中央政府内阁成员和14个省邦领导人,并起诉昂山素季和温敏。之后,军方宣布成立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承担政府职能,由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大将任主席,副司令梭温副大将任副主席。军政府宣布2020年选举结果不合法、不公正而予以作废,并组建了新的联邦选举委员会。国家管理委员会于8月1日宣布将其改组成看守政府,敏昂莱成为国家总理,紧急状态延长至2023年8月,同时宣布将于2023年年底举行大选。军队夺权很快激起了数万人要求释放民盟领导人的抗议示威活动。2月17日,仰光爆发了军方夺权以来最大规模的街头抗议运动,之后示威运动席卷全国,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缅甸军方则对示威者直接开枪镇压。截至2022年1月3日,共有1398人遭杀害。尽管民盟主要领导人被关押,民盟其他成员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于4月16日宣布成立缅甸联邦议会代表委员会和民族团结政府,内阁成员为2020年缅甸议会选举中当选的议员、少数族裔成员和反对军方的关键人物,温敏和昂山素季仍为总统和国务资政,来自克钦族的政治家杜瓦拉希拉任副总统、代理总统。因为军政府宣布民族团结政府为非法机构,所以其仍处于“地下”状态,但其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人民防卫军,向军政府发动防御战。目前该政府已获得欧盟的正式承认。

与上年一样,2021年仍是马来西亚政治动荡的一年,联盟破裂,政党内讧,政治阵营重组,政府再次更替。自2020年2月起,慕希丁被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委任为总理后政局一直不稳。他的执政基础国民联盟内部内讧频仍,国民联盟主要成员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又称“巫统”)与另一个成员土著团结党龃龉不断,部分巫统议员还宣布撤回对国民联盟政府的支持。为了遏制COVID-19疫情蔓延,应慕希丁的请求,最高元首于1月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将持续到8月1日,这期间禁止一切政治活动,包括大选和召开国会。但这一举动立即遭到批评,认为带有政治目的;希望联盟领导人安瓦尔也呼吁最高元首取消紧急状态,召开国会。不久,巫统主席阿末扎希威胁说,不会在下届国会与土著团结党合作。在征求各政党领袖意见后,最高元首要求总理慕希丁尽快召开国会。与此同时,反对派阵营的各位政治领袖和国会议员徒步至国会,要求慕希丁辞职。后来巫统也发生分裂,共有14名巫统议员正式撤销对国民联盟的支持。慕希丁试图以提出7项跨党派合作和修改宪法的建议来拉拢更多议员的支持以维持在国会中的多数席位,却遭到反对党的拒绝,从而使国民联盟在国会失去了多数席位,他不得不辞去总理一职。慕希丁的辞职导致2020年由最高元首根据支持率来委任总理一幕的重演。2021年8月21日,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委任只有微弱多数国会议员支持的伊斯梅尔·萨布里为新总理。伊斯梅尔·萨布里是巫统副主席,曾被前总理慕希丁从国防部部长提拔为副总理,他所代表的国民阵线在2018年第一次丧失执政权后再次夺回了执政权。2021年9月13日,国民阵线执政联盟与希望联盟在野党首次搁置政治歧见,开创马来西亚政治历史新的里程碑。朝野主要政党签署首份历史性跨党派合作文件——《政治转型与稳定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以此作为恢复国家政治稳定、专注全力防疫、恢复国家经济的努力方向。这次政府更迭是未经大选而由最高元首根据国会议员的支持率委任政府首脑的第二次成功尝试。在马来西亚政治阵营如此动荡多变、朝野双方如此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这有可能成为今后马来西亚政党政治中的一个惯例。

二、越南和老挝成功举行大选

2021年是越南党政中央领导换届年。1月底召开了越南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越共十三大”),选出由180名中央委员和2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其中60%为再次当选,阮富仲以最高票数连任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同时选出了由18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和11人组成的中央书记处。约半年后,越南举行第15届国会选举,这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选举,投票率为99.6%。本届国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阮春福为越南国家主席,选举产生了27名政府成员,选举范明政为越南政府总理。同时选举王庭惠为越南国会主席,以及选出4名副主席和13名常务委员。此外,越南政治的另一亮点是在反腐方面的进展。越共十三大表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打击腐败和浪费,打击党内的“自我演变、自我转化”现象。在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下,越南反腐斗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年,越南呈现了“塌方式腐败”和“窝案频发”的特点。海岸警卫部队、工商部、卫生部,以及广宁省、平阳省、广南省的领导班子几乎被“一锅端”,一批省部级官员纷纷落马。例如,越南共产党平阳省委员会书记陈文南和原常務副书记范文影,平阳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陈清廉、副主席阮清竹及其他一些官员被起诉。又如,越南海岸警卫部队领导集体腐败,党委副书记、司令阮文山中将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前海警部队司令阮光淡中将被中央给予警告和谴责处分;海警副司令阮文兴大校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第一、第三、第四海警区司令、海警部队后勤部部长,第二侦察团团长被开除党籍;海警部队原党委书记、原政委黄文同等7名将领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越南共产党中央对政治腐败的重拳出击对腐败分子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2021年也是老挝的选举年。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了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包括71名委员和10名候补委员。本届中央委员会又选出了由13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和9人组成的秘书处,通伦当选为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坎潘当选为中央纪委书记。2月,老挝又召开了第9届国会,并选举出由164人组成的新一届国会。3月,本届国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通伦为国家主席,政治局委员潘坎为政府总理,会议还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赛宋蓬·丰威汉为老挝第9届国会主席,并选举产生2名国家副主席、5名国会副主席和3名政府副总理,以及政府内阁成员。

三、泰国面临三重压力

2021年,泰国政府经历三重压力。一是COVID-19疫情压力。本来年初几个月,泰国几乎已走出疫情的阴霾,不料4月,由于对外来劳工入境管理松懈和社会麻痹,引发了新一波来势汹汹的疫情,后来又有毒株新变种的输入,致使新一波疫情大规模蔓延。8月13日,日新增病例达23418例,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也成为民众抗议政府疫情防控不力的重要依据。这波疫情直到年末才开始缓解。二是反政府的街头抗议示威活动。2月,当疫情基本好转之后,因2020年疫情而中断的反政府抗议运动又重新活跃起来。2月13日,反政府青年学生又在曼谷民主纪念碑前集会,继续高呼三大诉求:总理巴育辞职、修改宪法和改革皇室。4月,疫情再度恶化后,抗议运动稍有平息。但到了7、8月,疫情急剧恶化又激起青年学生再次走上街头,抗议巴育政府在购买疫苗和控制疫情等方面表现不佳。抗议活动一直断断续续持续到9月。三是政府在国会遭遇了两次弹劾动议。总理巴育和若干部长于2月和9月遭到弹劾,但分別以272对206票、264对208票成功阻止了反对党的不信任案。为了应对未来大选,朝野两大势力已于2021年年末开始运作。最大的反对党——为泰党于11月任命前总理他信35岁的女儿佩通坦为该党顾问团主席,据传,佩通坦有可能成为该党下届总理的候选人。据报道,执政的公民力量党内部也出现异动,该党的南方派系将另组新党。这是否意味着该党的分裂,还是据传所谓的成为公民力量党的“备胎党”,尚有待观察。

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积极备选

2021年,菲律宾政治的最大看点是各派势力紧锣密鼓地备选,参选人和各政党密集磋商组合,推出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大选定于2022年5月9日举行,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报名期限为11月15日。到截止日,共产生9名总统候选人,但也可能有人中途退选。目前呼声最高的是前总统马科斯之子小马科斯。他曾任北伊罗戈省省长,并于2010年成功当选参议员,该家族在菲律宾北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最新民调,小马科斯支持率远远领先于其他候选人。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家族关系亲近,杜特尔特女儿莎拉·杜特尔特·卡皮奥与马科斯的长女艾美·马科斯是政治盟友。2016年,在父亲当选菲律宾总统后,莎拉就接替父亲,当选达沃市市长,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表现不俗,深受民众拥护。本来,杜特尔特希望她竞选下届总统,可一向特立独行的她却决意与小马科斯搭档竞选副总统。尽管来自不同的政党,但这一组合目前呼声最高,而能否走到最后仍难预测,因为,小马科斯还面临税务欺诈的指控。另一位总统热门人选是前拳王曼尼·帕奎奥,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拳击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曾获得8个不同级别“金腰带”的拳击运动员。帕奎奥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努力于2010年当选众议员,2013年获连任,后于2016年当选参议员。他的知名度为他加分不少。还有一位同样出身贫寒的总统候选人是前电影明星伊斯科·莫雷诺,他于1998年进入政界,2017年当选马尼拉市副市长,两年后当选市长。还有一位总统候选人是现任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她虽然是杜特尔特的副总统,却也是杜特尔特的坚定反对者。此外,报名参选总统的还有现任参议员、警察局前局长拉克松,劳工权利活动家古兹曼,前总统发言人阿贝拉,前国防部部长冈萨雷斯等,不过他们的胜算不大。据12月12日的民调,小马科斯支持率达51%;第2名的罗布雷多比他落后14%。总的来说,如果不出意外,代表不同政党的小马科斯和莎拉组合可能有较大胜算。

2021年,印度尼西亚尽管COVID-19疫情形势恶化,经济增长受到拖累,但政治形势总体稳定。6月初,政府与国会一致决定于2024年2月28日进行总统大选,2022年3月各政党开始竞选。连选连任两届的总统佐科表现不俗,人气颇高。据5月23日的民意调查结果,共有71.4%的受访者对佐科及副总统马鲁夫的工作效率感到满意。于是出现了一种呼声,主张修改宪法,将总统的两届任期改为三届。然而根据民意调查,有69.5%的人反对修改总统任期,而且佐科总统本人也再三表示无意参选下届总统。自6月起,各政党开始酝酿下届大选事宜。民族复兴党(PKB)决定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与民主斗争党(PDIP)组成联盟,并提议民族觉醒党主席穆海敏·伊斯甘达尔(Muhaimin Iskandar)和前总统梅加瓦蒂的女儿、现任国会议长布安·马哈拉尼(Puan Maharani)分别为正、副总统候选人。不过,现任国会第一大党民主斗争党总主席的梅加瓦蒂握有该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最后提名权。国会第二大党专业集团党主席兼现任经济统筹部部长艾尔朗加将成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据悉,民族民主党(Nasdem)正在与专业集团党密切沟通,准备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结成联盟。国会中的第三大党大印尼运动党秘书长阿赫马德·穆扎尼(Ahmad Muzani)也踌躇满志地认为将能在下次大选中崭露头角。根据5月23日的在线调查,胜算率最高的政党是民主斗争党,获得22.3%的支持率;其次是大印尼行动党,为13.4%;排名第3位的是民族觉醒党,为9.2%;排名第4的是专业集团党,为8.4%;接下来的是公正福利党,为7.4%;民主党,为5.3%;民族民主党,为4.3%;团结建设党,为2.8%;国民使命党,为1.8%。这个调查还产生了关于最廉洁和致力于根除腐败的政党排名,民主斗争党以15.7%的支持率排名最高,接下来是大印尼行动党(10%)和公正福利党(7.8%)。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全球疫情下东盟经济呈现复苏迹象

王 勤,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

在全球疫情下,2021年,东盟国家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轨迹。为了应对疫情变化和促进经济复苏,东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继续出台经济援助配套计划,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落地实施。展望2022年,东盟国家经济增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前景尚未明朗。

一、2021年东盟经济恢复性增长

跨入21世纪第3个十年之后,COVID-19疫情的全球扩散导致世界经济陷入全面衰退,东盟国家经济增速也急转直下,出现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20年,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率为-3.3%, 其中, 印度尼西亚为-2.1%,马来西亚为-5.6%,菲律宾为-9.3%,新加坡为-5.4%,泰国为-6.1%,越南为2.9%。2021年第一季度,各国经济衰退仍未止步,直到第二季度开始显露出复苏的迹象,而第三季度一些国家又出现负增长,但第四季度均出现反弹,全年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均由负转正。

据东盟主要国家的官方统计,2021年第一至四季度,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74%、7.07%、3.51%和5.02%,全年为3.69%;马来西亚分别为-0.5%、16.1%、-4.5%和3.6%,全年为3.1%;菲律宾分别为-3.9%、12%、6.9%和7.7%,全年为5.6%;新加坡分别为1.5%、14.7%、6.5%和5.9%, 全年为7.2%; 泰国分别为-2.6%、 7.5%、-0.3%和1.8%,全年為1.6%;越南分别为4.65%、6.61%、-6.17%和5.22%,全年为2.58%。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约占东盟的1/3。2020年3月2日,印度尼西亚首次发现COVID-19确诊病例后,疫情始终未曾得以缓解,2021年1月26日,确诊病例达到100万例。5月后,印度尼西亚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重,6月、7月和8月确诊病例分别突破200万例、300万例和400万例,2022年2月超过500万例。2021年,印度尼西亚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人均国民收入萎缩,世界银行宣布将印度尼西亚从上年刚确认的上中等收入国家重新降级为下中低收入国家。尽管2021年第一季度印度尼西亚经济仍为负增长,但第二、三、四季度经济增速均实现正增长。

菲律宾和泰国经济是遭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两个东盟国家,确诊病例分别超过310万例和230万例。从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菲律宾和泰国连续5个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为负数。菲律宾自2020年7月以来确诊病例数一直处于高位增长,国内经济从快速增长陷入严重衰退,经济增长的动因减弱,基础设施建设受阻,业务流程外包(BPO)减少,作为第二大外汇来源的海外劳务人员侨汇收入骤降;泰国疫情的蔓延使得原本低迷的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疫情下的结构性问题日显突出,过度依赖旅游业使得经济复苏举步维艰。2021年第二季度,菲律宾和泰国经济均结束长达5个季度的负增长,菲律宾还创下33年来最大幅度的季度增长,但第三季度泰国经济再次出现负增长,第四季度则又转为正增长。

马来西亚在2020年2月3日发现首例本国确诊病例后,国内疫情经历了多次反复,确诊病例超过280万例,政府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也先后多次延期全国行动管制令,由此国内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从2020年第二季度起,马来西亚已连续4个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为负增长,国内消费与投资下降,生产与出口受挫,失业人数增加,民生问题凸显。2021年第二季度,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出现转机,季度经济增速扭转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但第三季度又重回负增长。同时,马来西亚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呈现出技术性衰退现象,第四季度经济增速的反弹则使其全年经济为正增长。

2021年第一、二季度,新加坡和越南经济均实现了正增长。在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后,新加坡的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和建筑业率先复苏,出口贸易出现明显回升,服务业部门也逐步恢复增长,其中制造业持续扩张,但因防疫措施的限制和国境仍未全面开放,建筑、海事和岸外工程领域均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问题。越南在上年经济取得正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前两季度经济保持了增长态势,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5.64%。不过,自2021年5月起,受第4波疫情的冲击,越南确诊病例超过200万例,第三季度出现自2000年公布季度经济增速以来首次负增长,第四季度和全年则保持了正增长。

二、新一轮疫情下东盟国家推动经济复苏的措施

从2021年4月起, 东盟国家疫情相继出现反弹, 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重。为应对新一轮疫情蔓延,各国继续出台经济援助配套计划,调整疫情防控措施, 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的落地实施, 以求尽快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 逐步恢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常态”。

(一)东盟推出全面复苏框架及其实施计划,各国出台新的经济援助配套计划

2020年11月,第37届东盟峰会通过《东盟全面复苏框架》(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及其实施计划,作为东盟应对COVID-19疫情并实现社会经济稳步复苏的指导性文件。该框架计划是区域层面应对疫情的协调一致战略,旨在通过聚焦关键部门和弱势群体,确定符合区域和行业优先方向的行动举措,实现更有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复苏,以适应东盟国家近期和中长期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需求。该框架的指导原则:一是聚焦战略领域和优先方向;二是在防疫与民生之间实现平衡;三是专注对实现经济复苏的影响力; 四是行动举措务实且便于实施; 五是具有包容性,更应关注弱势群体和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六是计划实施进展可衡量监测和定期评估。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2021年4月之后,东盟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加强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印度尼西亚成立国家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委员会,政府加大了疫情防控的投入,为工商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马来西亚于2021年5月底宣布总值400亿林吉特的第7个经济振兴配套计划,于6月底又出台了总值1500亿林吉特的经济复苏配套计划,包括政府直接注入100亿林吉特的拨款,其重点是继续关怀人民、支持企业和提高疫苗接种率。2021年,新加坡财政预算案重点从紧急援助转向经济结构性的调整,即从疫情防控为主过渡到经济转型为主。除了疫情防控预算,政府拨出240亿新加坡元以鼓励企业创新与转型,拨款6000万新加坡元设立农业产品转型基金,拨款3000万新加坡元资助电动车发展计划。2021年6月,泰国政府出台了1400亿泰铢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减轻下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发放现金、电子代金券或以共同支付形式进行。

(二)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恢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常态”

随着疫情形势日趋严重,东盟国家开始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一些国家放弃了原有疫情“清零”的防控政策,采取与疫情共处、加快疫苗接种、逐步重新开放公共场所及灵活实施社交距离等措施,为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便利条件。2021年6月24日,新加坡率先宣布启动与疫情共处、如常生活的全面计划,但该计划因国内突发德尔塔毒株而搁浅。在疫情逐渐受控和近八成民众完成疫苗接种后,8月19日,新加坡重启该计划。2021年10月,越南颁布了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的第128号决议,放弃了原有“社区零确诊”的疫情防控政策,采取了与疫情共处、加快疫苗接种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疫情对经济和社会民生的影响。同时,东盟各国相继启动了疫苗接种计划,力争在2021年年底或2022年年初实现群体免疫。

作为东盟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遭受疫情的冲击最大,各国在疫情相对稳定后均急切要放宽国境管控。2020年9月,新加坡单方面向风险低的国家和地区开放边境。自2021年9月起,新加坡陆续推出“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计划”(VTL),通过该计划入境新加坡的游客不必隔离,而是代以入境检测。目前,新加坡已与21个国家实施了“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印度尼西亚计划对有效防控疫情的国家实施“旅游泡沫”计划,自2021年10月14日起,巴厘岛恢复向境外游客开放,自2022年1月4日起,印度尼西亚开通新加坡到巴淡岛和民丹岛的“安全旅行走廊”;自2021年11月1日起,泰国开启“免隔离入境游”,发布46个被允许“免隔离入境游”的国家和地区名单,自12月16日起,来自63个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入境后改为抗原快速筛查,自2022年2月1日起,全面开放全球已接种疫苗的旅客入境,符合条件者入境后免隔离;菲律宾从2022年2月10日起开放符合条件的外国游客入境,这是自2020年3月菲律宾关闭国门后首次向外国游客开放;越南政府拟定了分3个阶段实施的国际游客接待计划,从2021年11月起,在富国岛、庆和省、广南省、岘港市和广宁省等通过包机航班和国际商业航班,根据各旅游套餐试点项目来接待国际游客,自2022年1月起,扩大国际旅游接待范围,后再确定对国际游客的全面开放。

(三)实施“工业4.0”综合战略,关注疫情后产业转型升级

继第35届东盟峰会发布《东盟关于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宣言》后,2021年10月,第38和39届东盟峰会推出《东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综合战略》,提出“东盟数字共同体”的愿景,旨在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制度与治理、资源配置、合作与协同和有效监管,实现技术治理与网络安全、数字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三大目标。其中,数字经济确定3个战略重点领域,即数字贸易、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数字贸易涉及数字商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数字化配送、数字贸易交易方式和新兴数字化技术等;先进制造业要采用“工业4.0”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提升价值链竞争力;新兴服务业涉及卫生服务、金融、物流、教育、旅游和其他专业服务引入“工业4.0”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和管理方式。

面对“后疫情时期”经济,东盟国家相继出台中期发展计划,聚焦疫情后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2021年9月,马来西亚推出第12个五年发展计划,因疫情马来西亚未能实现“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该计划聚焦重振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提出2021—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目标为4.5%~5.5%,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吸引更多高科技投资,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向自动化、机械化和高附加值转变,到2025年躋身于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泰国提出了“生物—循环—绿色经济”(BCG)的增长模式,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扩大“生物—循环—绿色经济”项目的投资优惠,通过粮食与农业、医疗与健康、能源和材料及生物化学、旅游与创意经济四大战略性领域,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越南推出2021—2025年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提出经济增长模式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生产率、质量和竞争力,调整传统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经济自主性和适应性,促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

(四)加快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内程序,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落地实施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2021年4月,新加坡率先完成国内批准程序。随后,文莱、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等国也完成国内程序。在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当天,东盟秘书处指出将继续致力于支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确保其有效和高效实施。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规则,既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也纳入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形成了区域内更加开放、自由和透明的经贸规则,是一个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东盟国家对该协定的落地实施高度重视,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7月,东盟秘书处与东亚商业理事会联合举办了 “挖掘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货物贸易机会”研讨会,这是东盟2021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系列“线上”研讨会的首场会议,旨在向商界宣传该协定带来的商机。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与各商团商会合作,组织举办拓展活动和网络研讨会。2022年1月,越南政府出台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计划”,旨在对各政府部委和省市机关进行任务分工和政策指导,以便充分高效落实该协定。该计划提出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宣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开展区域市场的贸易促进活动,制定扶持计划和政策指引,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机制,推动越南国内企业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企业的对接,协助越南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等。越南工商会与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联合举行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企业须知”研讨会,发布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企业指南,为企业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提供政策指引和专业服务。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三、2022年东盟经济全面复苏前景难料

尽管世界各国的疫情尚未消退,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开始出现反弹,国际经济组织对东盟国家经济复苏持谨慎乐观的预测。从2021年4月起,东盟国家疫情形势几经波折,多国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各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大增。2021年,东盟国家经济同比增速能由负转正,大多基于上年各国经济急剧衰退使得同期基数较低,2022年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景则将难以预料。

近期,国际和区域经济组织均预测2022年世界经济将出现反弹,也上调了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2年,文莱的经济增长率为2.6%,柬埔寨为5.7%,印度尼西亚为5.9%,老挝为4.2%,马来西亚为6%,缅甸为-0.1%,菲律宾为6.3%,新加坡为3.2%,泰国为4.5%,越南为6.6%;世界银行预计,2022年,柬埔寨的经济增长率为4.5%,印度尼西亚为5.2%,老挝为4.5%,马来西亚为5.8%,菲律宾为5.9%,泰国为3.9%,越南为5.5%;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22年,文莱的经济增长率为3%,柬埔寨为5.5%,印度尼西亚为5%,老挝为4.5%,马来西亚为5.7%,菲律宾为5.5%,新加坡为4.1%,泰国为4.5%,越南为7%。

在全球和区域疫情仍持续蔓延的形势下,东盟国家经济可能呈现出“K型复苏”的态势。所谓“K型复苏”,是指经济遭遇整体性下跌后,一部分反弹上升,另一部分仍然处于低位,形成分叉走势。它表现为部分国家经济某个时段出现反弹,而另一些国家经济仍处于负增长;某个国家的一些产业部门行业逐渐复苏,而另一些部门行业尚未走出疫情的阴影。2021年,尽管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均为正增长,但各国经济的季度和年度增速差异甚大,新加坡是东盟主要国家中唯一4个季度经济均为正增长的,多数国家则出现1~2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加坡制造业和建筑业率先复苏,但旅游业仍举步维艰;2021年,越南制造业和建筑业同比增长4.05%,服务业则仅增长1.22%。

岁末年初,据东盟主要国家的官方预计,2022年,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为4.7%~5.5%,马来西亚为5.5%~6.5%,菲律宾为6.5%~7%,新加坡为3%~5%,泰国为3.5%~4.5%,越南为6%~6.5%。在全球疫情下,东盟国家仍面临疫情变化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新变异毒株的频繁出现,各国经济复苏仍存在着诸多变数。同时,东盟国家属于高度外向型经济,各国疫情后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还取决于世界经济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因而东盟国家经济全面复苏还需假以时日。

2021年东盟外交形势评估

张学刚、骆永昆、李建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

2021年,东盟外交压力显著增大。一方面,美国“印太战略”加速推进,对东南亚的拉拢和排挤效应增大,东盟国家面临更大的“选边站”压力;另一方面,缅甸问题对东盟的拉扯效应增强,东盟内部分歧有所增大。对此,東盟力求团结应对,竭力维护“地区中心”地位。

一、美国及其盟友加大对东南亚的战略拉拢和胁迫

与特朗普执政时期不同,美国拜登政府在战略上更加重视东南亚,且更重视与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盟友协调立场,共同拉拢东盟国家,或向其施压。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印太战略”布局,着眼防务合作,力促东盟国家“跟进”。2021年5—8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问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泰国;国防部部长奥斯汀访问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国务卿布林肯奔走东盟系列会议;副总统哈里斯访问新加坡和越南。美国政府高官在各次访问中均大肆宣传“自由开放的印太”,散布“中国威胁论”,声称“不要求地区国家选边站”,却极力拉拢东盟“联手对华”。哈里斯在新加坡宣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威胁他国主权”;奥斯汀访问越南时试探性地提出将越美关系升级到“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布林肯在美国—东盟外交部部长会议上宣称将发布更全面的新版“印太战略”①。同时,美国继续强化与传统盟友的军事关系:与印度尼西亚启动战略对话,举行史上最大规模演习;与菲律宾恢复《访问部队协议》,宣布2022年将美菲联合演习恢复至原有规模;与泰国保持防务战略对话和海上合作,敲打泰国“未发挥盟国配合作用”。年内,日本与印度尼西亚、越南签署《国防设备和技术转让协议》;美国与韩国首次举行东南亚问题对话,承诺扩大在东南亚和“印太”地区的合作;韩国外交部部长连访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英国成为东盟第11个对话伙伴国;澳大利亚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举行首次澳大利亚—东盟峰会。

另一方面,利用湄公河、公民社会和教育等合作,加紧介入中南半岛事务。自2021年起,美国—湄公河合作部长级会议与东盟外交部部长系列会议同期举行;领导人会议则与东盟—美国峰会“背靠背”举行②。湄公河安全保障、水资源数据倡议、1.5轨对话及“探路者健康计划”等“旗舰项目”年内均有进展。2021年7月,美国、韩国与湄公河委员会建立伙伴关系,启动水资源数据利用和能力建设合作;8月,美国搭建的“湄公河之友”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宣称与东盟全面复苏框架“互补”,宣布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成为“湄公河之友”新成员③。美国还大力宣传“东南亚青年领袖倡议”,强化东南亚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美国的认同。哈里斯访问越南期间,大谈“公民社会重要性”,支持越南民间机构“自治”,宣布与越南建立“高等教育改革伙伴关系”;启用“和平队”驻越南办公室,并拟于2022年派遣志愿者④。

二、东盟国家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拉拢和胁迫心态复杂

一方面,为拉动经济复苏,东盟国家积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务实合作。2021年8月,新加坡与美国启动建立供应链对话。9月,越南国家主席阮春福访问美国,签署包括20亿美元的波音飞机发动机和维修合作协议、25亿美元的新能源项目在内的多个商业协议。10月,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部长访问美国,签署《新美增长和创新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加强数字经济、能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业、医疗健康领域合作。10月,美国总统时隔4年重返东亚峰会,宣布投入1.02亿美元提升美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涉及疫苗、卫生、气候和经济复苏等领域。11月,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同意加强“绿色经济”合作。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图谋仍然保持警惕,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2021年7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待美国国防部部长时表示“期待美国在亚太扮演积极角色”,但称东南亚“不愿加入排他性联盟来增加对抗”。越南对美国提议将双边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的建议未置可否。马来西亚注重保持对华关系,对美国加大在东南亚的战略存在格外谨慎。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部长蕾特诺于2021年8月访问美国期间,在公开声明中有意回避南海争端等敏感议题。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持怀疑和担忧态度。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南海问题上注重与中国保持沟通和协调,不愿被美国绑上“对抗中国”的“战车”。针对美国拜登政府举办“民主峰会”、大搞“价值观外交”等表演,东南亚国家普遍反应冷淡。

三、东盟竭力维护“地区中心”地位

为了因应外部挤压,东盟2021年持续维护各项机制的引领作用,力图提升战略自主性,强调应平等、务实地推进多边合作,但缅甸问题给其自主化努力带来新的冲击。

一是继续实施“全面复苏框架”,深化共同体建设,谋求主导“后疫情合作”。2021年,东盟着眼在内部推动重新开放边境,筹划“东盟护照”,对外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着眼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取消人员往来限制、加紧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欧盟签署航空运输协定,与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讨论升级自由贸易协定,与加拿大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3月,《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修订版生效,进一步便利成员国融资。5月,《2021—2025年东盟区域疫苗安全和自力更生战略与行动计划》通过,提出加强共享、能力建设和发展行动等举措。8月,东盟外交部部长会议决定动用2080万美元东盟基金购买COVID-19疫苗、建立东盟走廊旅游框架、推动疫苗统一认证。9月,东盟经济部部长会议通过《有关东盟数字化转型的斯里巴加湾市路线图》、能源部部长会议通过《能源安全和转型宣言》,强调利用伙伴国的资金和技术,加速东盟复苏和经济转型。10月,东盟峰会提出“东盟盾”、促进多边主义及“蓝色经济”合作等倡议。东盟应对COVID-19基金、东盟全面复苏框架、东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新发疾病中心等机制获大国支持。

二是继续实施以东盟为中心的“印太展望”,提升预防冲突、塑造和平的能力。2021年3月,东盟国防高级官员会议强调在疫情时期,“建立和平、安全”的东盟是当务之急①。10月,东盟秘书处召集成员国讨论澳大利亚发展核武器一事,并由各成员国单独发表声明。同时,东盟峰会强调落实《加强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落实的行动计划(2018—2022年)》,致力于把东南亚打造为无核、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和平区②。东盟明确坚持以《东盟印太展望》为目标和原则,在更广泛的亚太和印度洋区域与大国加强合作,重申将“东盟+1”、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作为同地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有利平台以推动落实《东盟印太展望》。

三是重申维护东盟团结和“地区中心”地位的决心。2021年10月26日,第38届东盟峰会专门发表支持多边主义的领导人声明,强调多边主义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础之上,具有包容性、透明性和开放性,体现互利共赢和相互尊重,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是开展合作的重要框架和原则。东盟要保持团结性、凝聚力和张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体建设,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通过“东盟+1”“东盟+3”及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国防部部长扩大会议等地区机制建设与域外伙伴国接触以维护东盟团结和“地区中心”地位①。

四是东盟的一体化努力遭遇缅甸问题的巨大冲击。2021年2月,缅甸军方接管政权,对东盟团结与维护“地区中心”地位产生始料未及的冲击。年内,东盟特别峰会就缅甸问题达成“五点共识”并任命文莱外交事务主管部长艾瑞万为缅甸问题特使,但缅甸当局拒绝艾瑞万斡旋。10月16日,东盟邀请缅甸一名非政治人物出席东盟峰会,被缅甸外交部指责“违反《东盟宪章》第5条权利与义务相关规定,不符合东盟精神,没有先例”②。10月26日,缅甸代表缺席东盟峰会,东盟历史上首次出现成员国领导人缺席会议的情况。围绕对待缅甸问题的态度,东盟内部出现强硬和温和两种声音,东盟团结遭遇挑战。

四、与中国关系稳步提升

2021年,尽管面对美国的持续拉拢和施压,东盟国家仍然坚持对华友好合作主基调,中国—东盟关系仍保持了持续深化、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一)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深化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中国与东盟国家高层互动密切。年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致贺信、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并与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通伦、泰国总理巴育、柬埔寨首相洪森、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文莱苏丹哈桑纳尔通电话或互致贺电,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示祝贺,对深化与中国合作表示出极大信心。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马来西亚新总理伊斯迈尔·沙必里致贺信,并以视频方式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7次领导人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年内出访缅甸、 印度尼西亚、 文莱、 菲律宾、 越南、柬埔寨和新加坡,与老挝外交部部长举行视频会谈, 进一步深化战略沟通, 提升政治互信。11月,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多国支持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防疫合作继续成为世界的亮点

2021年,在应对COVID-19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取得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疫苗合作树立新典范。为帮助东盟国家控制疫情,中国发起“中国—东盟疫苗之友”合作,截至2021年9月,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各类疫苗总计3.6亿剂③;与印度尼西亚等国开展疫苗灌装合作和临床试验,分享技术和经验,支持各方共同打造区域疫苗生产和分配中心①。迄今,柬埔寨和老挝成为中国在东南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疫苗接收国;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泰国、 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是中国疫苗重要的购买国。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中美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称,“中国疫苗外交与美国和欧盟的‘自我优先政策形成鲜明对比”②。其二,防疫物资援助和联合研究进一步深化。截至2021年8月,中国与东盟已举行特別领导人会议、 外交部部长会议、卫生部部长会议及10余场卫生专家视频会, 中国向东盟多国提供口罩、呼吸机和检测试剂等物资, 并派遣多批医疗专家组, 援建病毒检测实验室。同时,中国与东盟多国建立人员“快速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 着力稳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中国还率先完成支持东盟抗疫基金的100万美元捐资程序,通过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划拨500万美元实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 支持东盟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③。其三, 共同反对“疫情政治化”。2021年3月,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疫苗不分国籍,不能仅凭生产国就断言中国疫苗必定好或不好”④。4月,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在与王毅通话时重申反对利用疫情对中国“污名化”,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防疫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⑤。8月,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哈里·洛克表示,“各国应携手应对疫情, 把相关议题政治化将成为抗疫绊脚石”⑥。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时则表示,越南“始终主张科学溯源,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溯源政治化”⑦。9月,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通话时重申越方反对病毒溯源政治化⑧。中国—东盟在合作防疫问题上取得共识。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三)经贸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2020年,东盟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东盟对华合作势头不减,双方继续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一是东盟对华贸易额继续“领跑”其他地区。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1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48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自东盟进口额为3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东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是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为143.5亿美元,前三大投资目的国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额为105.8亿美元,前三大投资来源国为新加坡、 泰国和马来西亚; 中国企业在东盟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为606.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26.9亿美元,按新签合同额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工程承包市场①。

二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2021年10月,中老铁路完成全线铺轨、通电,首列旅客列车“澜沧号”动车组交付,并于12月2日老挝独立46周年时开通运营。该铁路全长422千米,结束老挝没有真正意义上铁路的历史,堪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发展战略对接的标志性成果②。9月21日,雅加达—万隆高铁最后一批6600吨钢轨运抵印度尼西亚芝拉扎港,标志着雅万高铁建设距离全线完成铺轨仅一步之遥。雅万高铁全长142千米,最高设计时速350千米,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是继中老铁路后“一带一路”建设又一标志性项目③。5月29日,中泰高铁首孔40米节段预制简支箱梁——颂嫩特大桥101号梁顺利架设,标志着中泰高铁合作取得重要进展④。11月6日,由中国企业为总承包商的越南河内轻轨吉灵—河东线正式投入运营⑤。

三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6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外交部部长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联合声明》 《关于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的倡议》 《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传统医药合作的联合声明》,制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开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金色五年”,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注入新动能。

四是数字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7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东盟中心、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论坛项目签约额为266亿元人民币⑥。中国高科技企业加速走进东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在马来西亚建立网络安全实验室,与泰国国家科技发展局和国家创新局开展联合研究,正向部分东盟国家提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中国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腾讯云在东盟多国开展业务,百度云正在新加坡建设数据中心,中国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提供商开始参与东盟数字生态系统、电子商务和支付平台建设。10月26日,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决定进一步聚焦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合作, 推进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2021年—2022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

袁波,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洲研究所

一、2021年以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主要特点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元年。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全球贸易投资快速回升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在以往合作的良好势头上,在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新突破。202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相互保持为对方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

(一)东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贸易额创历史新高

2021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克服疫情影响逐步回暖和全球贸易投资快速复苏,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发展势头向好,双边贸易进出口总额连跨7000亿美元、8000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8782.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8.1%,超出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6.7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额达到4837.0亿美元,自东盟进口额为394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30.8%,相较于2020年增速显著提高。继2020年之后,东盟连续第2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达到14.5%。与此同时,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

中国对东盟整体贸易顺差额占双边贸易总额比重下降。随着中国逐步扩大对东盟的农产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规模,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额虽然规模较上年增长7.7%, 达到891.9亿美元,但其占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0.2%, 比上年下降了2個百分点。从国别上看,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主要来自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2021年顺差额分别为456.6亿美元、325.8亿美元和164.7亿美元。同期,中国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3国为贸易逆差,其中对马来西亚逆差额达到193.2亿美元。

越南保持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与越南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2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的26.2%。越南继2016年超过马来西亚后,第6年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期,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3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率均超过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的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与中国贸易增速在中国所有主要贸易伙伴中最高,增速高达58.6%,总额达1243.7亿美元,并超越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其他大多数东盟国家与中国贸易在2021年也保持正增长的态势。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中国与东盟在世界贸易组织及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承诺,在相关国家海关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下,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9月,双方举行第7届中国—东盟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合作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2022—2023年度行动计划。截至2021年8月,东盟国家近1500种农产品和食品已获对华出口许可。2021年,中国自东盟农产品进口额达到318.4亿美元,同比增长35.9%。

(二)双向投资快速回升,承包工程仍受疫情影响

东盟对中国投资增长提速。2021年以来,全球投资从2020年疫情的影响中逐步恢复并强劲反弹,但发展极不均衡,面临分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最新一期《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在2021年全球新增的外国直接投资中,超过5000亿美元流入发达经济体,几乎占四分之三。中国因为控制疫情得力,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对外资的吸引力持续上升,2021年,中国利用外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以新加坡和泰国等为主的东盟老成员国加快对中国投资,对中国投资增长较快。2021年,东盟对中国实际投资金额为10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1%,比中国整体实际使用外资增速高出12.9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1%,其中,前三大投资来源国为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

对东盟投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合作,2021年,中国对东盟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1年,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额为143.5亿美元,其中前三大投资目的国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2021年以来,中新两国积极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项目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对新加坡投资也在快速增长,仅2021年前10个月,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额就增长了近1.3倍。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投资也在快速升温,2021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投资额为31.6亿美元,同比增长59.6%;对马来西亚投资额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60%,马来西亚超过越南成为中国在东盟的第三大投资目的国。

对外承包工程受疫情影响小幅度下降。2021年,中国企业在东盟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为606.4亿美元,较2020年下降0.75%。由于受COVID-19疫情影响,完成承包工程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供应难以迅速跟进,工程人员也难以增加,因此,当年在东盟完成营业额同比小幅度下降3.9%,为326.9亿美元。按新签合同额计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工程承包市场。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

2021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克服疫情影响,努力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为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2021年11月,第20次中国—东盟交通部部长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修订版)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双方下一阶段的交通合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2021年以来, 中国与新加坡积极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建设,双方就合作规划达成一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也为陆海新通道的国内建设明确了施工路线图。同期,中国重庆牵头会同通道沿线“13+1”省(区、市)与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等国家联合发布了《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重庆)倡议》,将进一步促进陆海新通道与更多东盟国家的合作对接。在沿线地区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6117列,同比增长33%。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58亿吨,同比增长2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601万标准箱(TEU),同比增长19%。中越跨境班列(经凭祥铁路口岸)共开行1904列,同比增长50.6%。

中老铁路促进沿线经贸往来。2021年以来,中老两国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加快推动中老铁路建设,于12月3日实现正式通车运行的预期目标。中老铁路不仅使中国昆明到老挝万象的通行时间减少到10小时左右,而且使重庆等中国西部城市与老挝的货物全程运输时间缩短至5天左右,進一步提升了中国与老挝等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沿线经贸往来。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已累计开行货物列车2023列,发送货物131万吨。其中,开行跨境货物列车427列,已覆盖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送货物超过31万吨,货物品类包括橡胶、化肥、百货、电子、光伏、通信、汽车和纺织等100多种产品。中老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建立中老经济走廊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关于确认并共同推动产能与投资合作第三轮重点项目的协议》,将依托中老铁路进一步促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

(四)次区域与地方合作亮点突出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惠及区域各国。2021年以来,澜沧江—湄公河国家抓紧实施《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大力开展防疫合作,携手推动经济复苏,取得了积极成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在教育、卫生、妇女和减贫等领域支持了500多个接地气、惠民生的项目。中国贷款支持湄公河国家开展了互联互通、机场电站和产业园区等40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项目。2021年6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6次外交部部长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联合声明》《关于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的倡议》《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传统医药合作的联合声明》等成果文件,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还积极参与区域内的其他合作机制并积极发挥作用。例如,在同年9月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7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深化水资源合作、做好疫情防控、加强贸易投资、推进互联互通、促进可持续发展及巩固政治互信等6点建议,强调中国愿与湄公河国家一道,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次区域融合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会议还发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7次领导人会议宣言》,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2030战略框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应对COVID-19疫情和经济复苏计划(2021—2023年)》等成果文件。2021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贸易额达39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中国各省区市与东盟地方合作特色鲜明。例如,广西积极发挥与越南边境4省合作机制重要作用,与越南边境4省党委书记举行“云會晤”,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携手应对疫情,推动疫情联防联控、经贸合作、互联互通和边境管理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21年12月,首次澜沧江—湄公河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在广西北海举行,搭建了澜沧江—湄公河6国地方政府交流合作平台。广西还依托“两国双园”优势,积极推动与马来西亚各领域务实合作,未来将以“两国双园”项目建设1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打造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和“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高质量示范区。云南则与越南西北4省建立省委书记会晤机制,成立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并定期举行会议,为促进与毗邻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2021年1月,中国商务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投资统筹部签署《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以来,双方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

(五)《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助力双方迈向开放合作新阶段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为中国与东盟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2021年作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和实施的过渡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为协定的生效实施积极完成各自国内的批准程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生效实施,这也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开放合作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明确提出希望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后续谈判联合可行性研究。同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表示,要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上述倡议得到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响应。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可以预计,未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有望攀上新高峰。

二、2022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前景展望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COVID-19疫情仍然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蔓延,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给全球经贸合作带来更多的困难与挑战。2022年1月,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由于疫情持续、劳动力市场问题、持续的供应链挑战和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着较大压力。据相关预测,在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5%后,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至4%。此外,俄乌冲突等地区性事件也给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疫苗在全球的供应仍然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全球蔓延,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未能缓解,这些因素都可能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从区域环境来看,据亚洲开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2年亚洲发展展望》预测,虽然COVID-19疫情仍在持续影响亚洲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俄乌冲突也正在波及该地区各经济体,但在国内需求强劲复苏和出口持续扩大的双重利好背景下,预计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强劲增长,其中,中国预计将增长5%,东亚地区和东南亚经济体则将分别增长4.7%和4.9%。

2021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开启了双方关系新的历史篇章。进入2022年,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实施将为中国与东盟提供更加开放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及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持续推进也将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中国与东盟需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高标准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进一步促进经贸合作提质升级,使成果惠及区域更多群体。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印太”展望》重点领域的合作对接,促进全球发展倡议与东盟共同体建设协同增效,深化生态环保、能源转型、“蓝色经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合力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颜   洁    张  磊)6614696C-949E-448D-B7F8-D701A45A26B1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本期导读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