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机制研究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为例

2022-06-08魏一凡方嘉媛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课程

魏一凡,方嘉媛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政价值引领,完成“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1·]。为实现课程思政从理念走向实践,本文将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相应的结合思路。深入研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机制,协同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紧密相连的,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包含关系,如张耀灿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甚至要先于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2]。

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两者都是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以包含和被包含来定义。胡斌武等认为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都属于“以德育人”的范畴,两者的结合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指向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教育目标、内容及方式,提出可以相互结合、协同开展的思路,赵联等提出了结合的思路,比如在思政教育的课中引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带动课堂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4]。

梅国英等(2011)也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结合的思路,比如将个体心理咨询的工作模式引入思政教育中,使用个体辅导的方式来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在课程思政中结合心理健康的知识,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建立心理——思政档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5]。

本文认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例,能够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寻求一致性,两者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进入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同时,思政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秉承“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互补。

从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看,思政教育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格教育协调统一,不同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个体、贴近生活,并且教学形式上侧重于亲和的朋辈关系,与当代的合作型学习群体的理念相吻合;在教学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形式,在教学中侧重教学活动和体验,用体验性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了互补。

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思政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比如“红军战士们的自我实现之路”“信仰与青春同行”等[6];在思政教育课程中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辅导、团辅活动、建立心理—思政档案等,以课程育人为主要形式,协同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

目前,国内对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关系,以及两者如何结合的研究仍属于一个新兴的方向,尽管对于两者彼此单独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将已有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精析精进,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统一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厘清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解和需求,本研究先对大学生进行了口头的访谈,进而整理、设计出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期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等题项。问卷在大一班级选取了多个专业的学生,样本量287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02%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保持价值的中立不应该有价值的导向;有69.6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不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34.49%的学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应只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不应关注国家和社会问题。

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是比较单一片面的。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思政教育的功能被明显的弱化,不仅是学生,甚至很多从事相关专业的老师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任务就是解决心理问题。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包括道德、理想、信念等社会价值命题,与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相契合。并且现代思政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道德之后的第四个教育子系统[7]。

调查的结果表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老师不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价值的引导。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来自传统的认知,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老师应当是价值中立的。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心理咨询做的是对问题进行补救,而心理健康教育做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更进一步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着咨询师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在咨询中也很难做到价值中立,老师的职责要求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咨询中和在课堂上都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示范。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价值引领的功能尤为重要,为实现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相结合显得尤为必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的研究内容虽然有一定的相关,但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别,前者旨在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呵护心理健康,后者则包含了对大学生三观的塑造。

本文试图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为两者的结合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路。

(一)创新课程思政设计,聚焦学生心理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望值是较高的,但是受限于教学大纲、教学时长、教学班级安排、教室条件等客观原因影响,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比如教师对每个专题分配的课时难以突出重点,对于每个专题往往点到为止、难以深入探讨,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学生的“知—情—意”需求难以满足,在思想价值引导上也是难以深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索学生对课程思政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需求,教师以此为指导对教学专题精简深入,在课前使用问卷对专题的相关内容进行需求调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从样本数据来看,问卷中调查共18个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专题内容,学生的学习意愿从高至低主要有情绪与健康、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意识、恋爱与性心理等排在前五位,其中最高的比例达到96.52%,最低的比例为87.8%,其他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的学习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的专题内容比较认可,但是仍然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充满期待,意味着在课程思政设计中需要更精准地把握住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做好价值引导。

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将教学模块统分为四个大板块,分别是适应篇、道德篇、法律篇和思想篇,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依次从教学板块中展开,其中缺少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的探讨。

为了结合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可以将以上的四个教学板块分为不同的个人成长问题,围绕着个体、家庭、学校、社会、职场和国家等角度来探讨[8]。在不同的角度中,涉及的核心个人成长问题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是谁?我如何回报我的家庭?我在学校中和社会里的角色是什么?我该如何在职场中实现更好的自我价值?我该如何更好地报效祖国,实现我的社会价值?”

以这些核心问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中的任务和情景,从学业、生活、恋爱关系、婚姻和家庭、职场、公共生活、公民权利和国家、人生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设计出相应的个人心理任务情境。通过结合个人成长问题设计的教学任务和情景来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教学内容从理性的说教变成了感性的引导,有效提高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心理教育方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中的专题进行二次发掘,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政元素,探索在社会宏观角度下的个人发展问题与学生成长需要紧密相关,从价值观的指导到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体验的多重满足。

课程思政要体现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的满足。从认知角度来看,教师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从文化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爱国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文化基因,从古代的文人烈士到现代的革命先辈,宝贵的文化经验能够从认知上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化。深入挖掘人文历史中的爱国主义文化基因,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感召力。

从情感来看,课程思政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节日的契机,突出学生的情感教育,将爱国主义的热情和行动感召结合。在意志和行为层面上,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落入实际、展开实践、知行合一。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宣讲活动,在不同的教育专题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展开多样化多元素的课题实践以及团辅活动。

从样本数据来看,问卷调查了九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从高至低分别是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理论讲述和心理情景剧,结果如图2所示。

图2大学生对“心理”课的教学方式需求

根据图中结果显示,学生们更愿意从团体的教学活动以及个体咨询体验中进行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理论讲述这两种方式更受学生的青睐。

课程思政结合心理健康课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将主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教学的任务为驱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秉承的是亲和的同伴式学习的合作型学习组织,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任务中与思政教育核心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层面,多方面受到教育。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行合一,通过教学的任务情景来引导价值观的输出。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极大化地解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课前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本章教学专题的需求,同时发布开放式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学习课题中的调研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自主学习(姜姗,2019)。在课中通过教学情景和个人成长任务的设立,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体验,在课后强调教学任务的延展延伸,把教学专题中的内容落实到行为实践。

在教学形式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教学专题任务,形成一个交互的学习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测验和心理情景剧等功能,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学习动力,同时运用云课堂等移动软件,方便展开第二课堂的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方式,结合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开展,突出学生的个体体验。在个体咨询中有针对性、私密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个性化辅导,并由此形成个人心理—思政成长档案,通过结合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体系覆盖到所有学生。

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能够突出活动教学的优势,比如在课堂中及课后的实操演练,运用团辅的角色扮演、研究探讨、案例分析等方式由学生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在团体活动中能极大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和分组的同学进行讨论,最后用实践的主题活动将知识往行动上转化。

(三)思想政治价值引领,引导心理教育方向

心理健康课不仅包括自我、人格发展等,还包括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思政教育相似,都秉承以德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实际上心理健康课与咨询不同,心理健康教师理应在课堂上更多地展开价值观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更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个人需要远远地放在了社会需要之上[9]。心理健康课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应当加入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如何与社会大我相互结合。

深挖心理健康课在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拓展,与当下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人文等结合,与思政元素串联,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价值引领。比如自我一章中“红军战士们的自我实现”“青春与信仰同行”等,通过红军战士不畏艰苦、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为学生讲述自我实现中的社会价值意义[7]。

思政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长久的正确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多种多样,比如小组学习、心理测验、团辅训练、心理剧表演等等。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上得到满足,而心理健康教师更应该在生动的课堂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其中。教师还要注重润物细无声的隐式教育,避免过于直接强行的灌输教育,在课程设计中应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利用生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在团体活动中进行自我价值和社会自我的思考。

(四)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在教学方针上,坚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的理念,为促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需要打造课程思政和心理素质训练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个体咨询辅导与团体活动结合、预防干预和线下保障结合的统一教学体系。

在教材上,开发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享的平台和资源,教学手段上大力开展生动的活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不仅需要统一教学设计和教材、教学理念,还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并且能够在实践中逐步地修正完善。

因此,建设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制度上需要统筹安排管理,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制度上的便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