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以景德镇学院为例
2022-06-08黄志坚
黄志坚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0)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教育部2014年明确要求全国2009年以后升本的600多所高校要逐步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已经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符合企业岗位要求,能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能确保产品质量标准和性能达到销售要求的企业生产所需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承担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人才培养必须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构成
目前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学科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财务、金融、公司理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核算、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应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等三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说,知识要求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和一定的交际能力;知晓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树立科学的理财思想,具备财务决策、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基本技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处理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会计问题的能力;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熟悉国内外与财经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国际财务惯例。素养要求主要是指: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财务管理专业、注重专业职业道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掌握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具有为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为企业理财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力要求主要是指: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检索,能够通过书籍、会议、网络等各种渠道和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能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财税业务处理能力、金融管理能力、公司理财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大致主要有三个:投资融资分析与应用能力;财务分析与预算能力;会计核算能力[1]。学生毕业就业岗位大致有税务部门的纳税人员、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企业的会计人员、金融机构的投资分析人员等。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及能力,同时在这些岗位工作的人员今后还可以晋升为部门经理、主管等中高级岗位,而这些岗位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二、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过程
按照人类知识原理[2],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迁移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学生寻找知识、获得知识和总结知识三个过程。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如何搜寻知识、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不断检验、应用和总结的过程[3]。主要表现在不断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来实现。这个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积累、知识转化的过程,而个人经验总结、知识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丰富和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个人知识溢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4]。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不断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来检验所学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让学生在不断地检验过程中,发现不足,增强自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野中郁次郎(1991)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提出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其中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经验共享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人的隐性知识成为另一个人的隐性知识,别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经验;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创造的过程,表现为个体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人;整合化(Combination)是指显性知识相互组合、概念或知识片断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的过程,表现为个人将知识、技术经验化和技能化[5]。高校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将书本的显性知识和教师经验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目标导向
教育部2018年首次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本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需要重点把握突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原则[6],这三项原则实际上是要求将OBE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贯彻到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去。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是OBE,1981年提出后就成为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该理念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三项内容。OBE作为一种系统化的革新,在学生学习角色定位、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和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革新。这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毕业应达到的能力标准有清晰的认识,要求教师从理念转换到方案设计,再到具体实施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要从强调教学方法到强调教学结果、从强调教学过程到强调教学目的、从强调教师的教到强调学生的学、从强调教学计划到强调教学质量绩效,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按照OBE理念,根据专业人才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大学四年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应达到的要求,以及预测学生在毕业五年后的职业能力达成度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情况,设置好课程体系,并建立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在课程模块化教学、综合实训、校企合作等教学实施方面进行探索,在整个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持续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优化课程设置,执行模块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成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方向课、综合实践课五个模块,借助课程软件、实践操作、校企合作,设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面向”三位一体[7]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通过一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来实现,具体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专业能力与理论课程关系矩阵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综合考虑课程与能力矩阵联系的密切程度,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及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提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必须加大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比重,一方面由于课时、学分的限制,不可能开设过多的课程,让知识传授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要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专业课安排方面,必须将相近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注重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各学期所学习的知识,将实践课程融入到每一学期的实训课程中去,如与财务核算相关的实践课程的安排、与财务预算能力相关的实训课程的安排及与财务控制、理财规划等能力相关计划书的撰写等,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财务核算能力、熟悉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流程、编制预算计划能力及财务管理的整体应用能力[7]等的达成程度,从而为教师下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三)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基地
按照野中郁次郎(1991)SECI知识转化模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与“干中学”“用中学”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高一方面要通过课堂知识传授来实现,另一方面就要借助实训、校企合作等动手操作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
1.完善综合实训操作模块。综合实训操作模块主要基于实际环境中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而设置的,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如何解决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在实训模块设置方面不仅要安排单个课程或单个能力的小训练,而且要安排若干个综合能力的大训练;整个四年的专业实训必须按照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企业实操等四大类,分学期进行集中性训练,四年的专业实训项目必须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核心课程的实践应用。在实训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专业发展和企业需要变化,不断优化实训课程,突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专业相关岗位模块教学需要为抓手,改建和新建校内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模拟相关企业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的各类竞赛,通过参与学科专业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效,以赛促改,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赛场上的表现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8]。目前学院参加了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主办,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会计实务手工操作技能大赛等赛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几年在金融精英挑战赛中都获得一、二、三等奖;另外学院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资格证考试,许多学生获得了相关证书。学院通过赛证结合,努力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近距离对接,根据竞赛效果反馈,对教学进行改革。
3.校企合作协调育人。抓住产教融合试点契机,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派送学生到会计事务所实习,为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同时也把教师送出去锻炼,真正发挥校企融合功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四)强化师资队伍,运用现代技术
1.引进高学历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大学者,大师也。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近几年引进五位博士,其中一位博士之前在企业担任高管,有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丰富经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盟,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这些博士的研究领域拓宽了学院教师的专业视角,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使得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申报等都有了领头人,促进了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了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2.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一方面要结合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知识接受理解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如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讲解,可以采取以概念教学和板书设计为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专业核心课程的讲解,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化的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能强化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理解;而专业技能操作则必须采取仿真实验实训,才能实现学生对应用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将MOOC(慕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融合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思考度。
(五)探索“1+X”证书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之路
2019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同年4月发布了“1+X”证书制度,强调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一起培养学生,江西省教育厅2020年开始进行试点。“1+X”证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强调课证融合,强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财务专家认证的重要性。“1+X”证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符合OBE教学理念。目前学院教师正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希望能在:融通教学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共享服务培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实训平台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赋能新科技的智慧教育形态等四个方面取得成效。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进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要引进更新的教学理念、更新的教学方法、更新的教学模式,要通过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