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文献综述与知识框架

2022-06-08杨雨东

南开管理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聚类区块供应链

○宋 华 杨雨东 陶 铮

引言

2008年,有人发表论文阐述了一种结合P2P网络传输、分布式存储、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共识机制等基础性技术的电子现金系统,即比特币。自此,区块链开始得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专家的广泛关注与探索,并迅速在多个产业领域引发技术创新浪潮。[1]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将区块链定义为一种“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全新架构和计算范式”。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透明可溯、智能合约”等技术属性,为解决生产生活的诸多痛点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突破口,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一同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增长动能。[2]

与此同时,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和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融资需求端的信贷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融资供给端较高的信贷风险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消除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隔阂,必须寻求现有融资模式的创新。而区块链因在提升数据质量、降低多边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迅速在企业融资领域引发研究关注与探索热情。

然而,当前缺乏围绕区块链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系统性文献梳理和分析的研究。表1梳理了当前区块链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国内[3,4]和国际综述文献。[2,5–8]从研究主题上看,现有的综述文献大多概括和分析了区块链在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商业管理等大主题中的研究概况与进展,部分国际文献聚焦了金融科技、加密货币等细分主题,但仍缺乏对金融服务领域中其他细分主题的整合性探索,特别是鲜有研究涉及企业融资。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文献主要采用归纳与概括的定性研究方法,缺少对所述文献特征和关键词等客观数据的定量描述和分析,个别文献虽然应用了文献计量的定量研究方法,但未对文献内容做定性的深入挖掘。

表1 区块链应用于金融服务的相关文献综述汇总

综上,区块链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与相关创新是对解决当前融资痛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然而,尚未有研究对该主题进行系统性的文献梳理与指导性知识框架的构建。因此,本文旨在基于一种综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综述相关研究现状并探索未来研究方向,进而提出知识框架。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围绕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展开探讨,对文章后续内容做出设计和安排,具体研究设计见图1。

图1 研究设计框架

一、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表2显示了本研究的文献检索和筛选过程,为保证所选文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质量,本文只选择了类型为学术论文且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剔除了会议、综述、专著等类型的文献。在文献筛选过程中,本研究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相关度排序,通过详细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及正文内容来剔除部分相关程度低、非学术研究类的文献。最终用于文献计量的文献包括92篇中文文献和89篇英文文献。在内容分析部分,除上述文献外,还涉及了部分网络首发、数据库未及时收录的文献。

表2 数据库检索与数据筛选过程

2.研究方法

本文同时采用了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前者主要是通过对文献摘要、参考文献、发表情况等文本特征和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结果,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探索和展示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脉络,但文献计量法难以深入挖掘文献的具体内容。内容分析则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综述方法,旨在通过对文献基本内容的梳理、归纳和概括来深入剖析更为具体的研究现状,但该方法存在主观偏差、文献数量有限等局限。因此,本研究采用综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9]

二、国内国际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文献发表概况

该主题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见图2。由图可知,国内与国际文献在各年份的发表数量与分布趋势都比较相近,该主题研究大致始于2016年,在2016-2018年每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均不足10篇。从2019年起,围绕该主题的文献发表量显著增加,2020年全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该主题领域的研究正处在快速兴起的阶段。再结合表1所示的年份跨度情况,相较于兴起较早的其他细分主题,区块链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这一主题仍属于新兴领域,蕴含较多研究机遇。

图2 国内国际文献发表趋势比较

2.文献关键词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反映了相应文献的核心主题与研究重点。本文应用了CiteSpace V软件进行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该软件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生成和文献综述分析。[10]

(1)研究重点与趋势

首先,本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分别对国内和国际文献的关键词做频次统计和中心度计算。在此基础上,参考夏恩君等的方法,[11]以关键词的频次为X轴,中心度为Y轴,两类指标的中值为坐标轴原点,绘制关键词的战略坐标图,具体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战略坐标图是一种呈现当前主题研究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图谱,频次越高反映出该关键词在现有研究中的受关注程度和成熟度较高,中心度越高则显示出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处于关键位置,有成为核心主题的潜力。此外,由于“区块链”“Blockchain”两词的频次过高,为避免对图谱的分析造成较大偏差,故所绘制的图谱为去除后的结果。

图3 国内文献主要关键词的战略坐标

图4 国际文献主要关键词的战略坐标

①象限I:该象限的关键词具有高频、高中心性的特点,代表了当前研究的主流议题。国内文献中,“供应链金融”/“供应链融资”“智能合约”“金融科技”等既是领域中的热点区域,也与其他研究领域联系密切,其中,“供应链金融”更容易成为核心议题。国际文献则聚焦于以“Cryptocurrency”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此外,“金融科技”同样也是当前国际研究的主流议题。

②象限II:这一象限的关键词具有低频、高中心性的特点,尽管尚缺乏充分的探索,但往往代表现有领域中研究潜力较大、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重要议题。在国内研究中,高潜力热词包括了代表产业场景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反映融资模式痛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技术规制维度的“风险与监管”。在国际研究中,“Ethereum”“Token Sale”“Network”“Clearing and Settlement”是具有研究潜力的议题,其中,“Ethereum”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具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也是流通加密货币的代表,而“Token Sale”“Clearing and Settlement”分别代表了数字代币和结算清算两种筹融资模式。

③象限III:在这一象限的关键词具有“双低”特征,即相关研究尚不成熟、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性也较低。国内研究中的“大数据”“物联网”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际研究中的“Entrepreneurial Finance”“Crowdfunding”和“Investment”就处于类似区域。上述议题未来是逐渐被边缘化还是进一步发展,取决于今后能否得以深度挖掘或与其他领域相关联。随着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等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及区块链技术在初创企业中的深度应用,上述议题仍然具有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热点的潜力。

④象限IV:该象限的关键词具有高频、低中心性的特点,围绕这类议题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相对较少,既存在退化到第三象限而逐步边缘化的可能,也存在与其他领域相结合而纵深发展的机会。在国内研究中,“应收账款融资”“小微企业融资”所代表的议题相对成熟,但该议题属于“供应链金融”的子维度,随着研究向更广泛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延伸,该议题将并入“供应链金融”领域而得到继续探索。在国际研究中,处于这一象限的词主要包括“Bitcoin”和“Supply Chain Finance”,Bitcoin是区块链应用的首个产物,其在企业融资创新中的研究已相对成熟,而Supply Chain Finance当前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能否与其他领域积极进行交叉研究可能会决定该议题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上述关键词的动态演进趋势,通过比较不同关键词在各年份的频次变化发现,在国内文献中,“金融科技”一词较早出现但在近期研究中鲜有提及,其他关键词几乎都是从2019年才涌现出来,“供应链金融”和“智能合约”的增长趋势相对突出;在国际文献中,“Bitcoin”“Cryptocurrency”“ICO”等与加密货币融资相关的词出现较早,而“Supply Chain Finance”“Entrepreneurial Finance”“Crowdfunding”等其他融资模式则在近两年才开始出现。

综上,本文初步发现,近年来国内研究更关注供应链金融等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关系的融资模式,国际研究则一直围绕基于加密货币的代币融资进行探究,并逐步与初创企业融资、众筹等模式相结合。此外,国内国际研究中均存在融资模式的参与主体由少向多的发展趋势,国内研究从商业银行与企业的直接信贷配给向产业链供应链多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延伸,国际研究的关注面也开始从代币融资、众筹等直接融资模式向供应链金融拓展。

(2)研究主题分析

本文对关键词作聚类分析,以识别当前研究的重要子主题。参考已有文献的参数设置方法,绘制国内国际文献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10]

图5 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

图6 国际文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

聚类模块按文献的数量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基于关键词之间的网络联系而相邻排列。由图可知,国内研究主要聚焦在两大维度:融资模式维度,包括了聚类0(融资)、聚类1(供应链金融模式)、聚类4(互联网金融);技术机制维度,具体包括聚类2(信任机制)和聚类5(智能合约)。此外,部分研究从其他数字技术维度如聚类3(大数据)进行了探索,少数研究还关注了聚类6(数字资产)和聚类7(投资者)。国际研究主要聚焦于融资模式特别是代币融资,包括聚类0(Cryptocurrencies)、聚类2(Token)、聚类3(Initial Coin Offerings)和聚类4(Supply Chain Finance),此外还关注了聚类1(Fintech),以及区块链在具体产业场景中的应用,即聚类5(Fashionable Products)。

在分析聚类图谱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每个聚类主题所涵盖的代表性文献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国际文献关键词聚类子主题分析

在国内研究中,聚类0、聚类1、聚类4都以不同融资模式为主题。聚类0的文献主要围绕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银行信贷等多种企业融资模式,以及在票据市场、农业、电商等多种产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探索。聚类1则系统探索了票据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信用多级流转、跨境物流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区块链赋能下的创新。聚类4主要探究了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代币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的融合应用。在技术机制方面,聚类2重点研究了区块链对融资双方及多交易主体间的信任机制重塑。聚类5则围绕区块链的又一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即智能合约。聚类3中的文献探索了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其他数字技术在企业融资中的融合赋能。此外,聚类6和聚类7中的文献大多关注ICO等加密货币的融资应用及其监管治理。

在国际研究中,聚类0、聚类2、聚类3的文献都聚焦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在企业融资特别是初创企业融资中的应用与创新。聚类0的文献侧重于阐述加密货币的基本属性及其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现状。聚类2更多关注代币融资及通证经济所面临的监管风险。聚类3大多围绕加密货币在代币融资、众筹中的运行流程与机制开展定量、案例等实证研究,具体包括了企业选择ICO的动因、ICO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ICO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具体影响等。聚类1的核心主题是金融科技,相关文献在探索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逐步将研究重心聚焦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聚类4和聚类5的文献大多围绕供应链金融开展研究,涉及了加密货币等区块链技术在票据融资、应收账款保理、物流融资、跨境贸易融资等多种模式中的创新应用。

此外,各聚类模块的平均年份有助于分析子主题的动态演进趋势。国内文献在早期(2017年)对基于加密货币的代币融资有少量探索,但随着《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文件出台,这类主题的研究逐渐减少,区块链技术在多种融资模式中的赋能机理如信任机制重塑等开始得到探索。[12]到了快速发展期(2019年至今),国内文献大多聚焦于区块链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13–15]国际文献则一直(2017-2020年)聚焦在代币融资的创新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概念引入与理论构建”“风险监管”“赋能机理与影响因素”三类子主题,部分国际学者在近期(2020年)也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中的区块链应用。[16,17]虽然国内外的研究重心仍具有较大差异,但对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已存在对话交流的基础。

三、基于文献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有学者认为,新兴主题的综述除了需要厘清关键概念外,还应重点分析内部变量的“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形成反映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性框架、识别当前研究不足、寻找未来研究机会。[26]由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可知,现有研究重点关注区块链在不同融资模式中的应用,与其他金融科技的融合创新等内容,因此,本文在对文献内容作做一步定性分析时,重点从赋能机制、多技术协同展开讨论,此外,还对潜在风险与挑战、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概括。

1.区块链在企业融资模式中的赋能机制

表4汇总了当前区块链在直接融资、商业银行信贷及供应链金融三类融资模式中的赋能机制。三种融资模式均利用了区块链“透明可溯、不可篡改”的特性来解决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真伪等问题,但在其他特性的应用上各有侧重。第一,在直接融资模式中,参与主体类型相对较少,大多只涉及融资需求方和供给方,但参与主体数量往往较多,因此传统模式除了对信息真伪的甄别、融资效率和成本的优化有所要求,还对加密货币所实现的流通安全便利等功能具有较高需求。其中,由于众筹模式还缺乏必要的监管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部分学者重点探索了“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等特征所实现的规则自动执行等作用。[27,28]第二,商业银行信贷与直接融资模式相似,主要参与者是借贷双方,但在该模式中融资供给端是商业银行等核心组织,而非数量多、分散化的小型投资者,因而加密货币尚未得到合适应用。第三,在供应链金融的多种融资模式中,由于融资供给端的主体大多仍是商业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因而鲜有研究探索加密货币与融资模式的融合应用,仅个别学者在探究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的多级流转时尝试引入加密货币作为信用传递的“通证”。[17]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包括了供应链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与其贸易网络中的大量中小微企业、平台与第三方服务商、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相应业务流程涵盖了从订单开立、在途运输与仓储、货物分销等诸多环节,其运营过程中还涉及大量订单、仓单、运单等单据凭证的开立和校验,因而,区块链的多种技术特性能对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产生更多维度和更大幅度的效益。[29]基于供应链金融运营的全周期,区块链技术得以从数据的获取与甄别、交易流程的优化、风险管控与行为监管等层面进行大范围的赋能。此外,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更为复杂的行为监管与合同执行,智能合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受到了高度关注。

表4 区块链技术特性对企业融资模式痛点的赋能机制

综上,区块链对企业融资的赋能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数据要素上,区块链可以保障上链信息的互联互通、真实透明,增强各方的信息分享意愿,从而有效提升融资信息的质量、减少融资多方的信息不对称;其二,业务流程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信任机制实现了融资各方交易流程的自动化、同步可溯及中介的简化弱化;其三,交易结构上,区块链的自组织特性使各参与主体及其资源之间的连接更加自主灵活、网络向松耦合结构演化,进而增强融资生态的可协同性。

2.多技术协同

区块链能有效解决企业融资中的信息欺诈、效率低等部分痛点,然而,融资模式的诸多痛点难以通过单一技术解决,例如,数据输入的源头存在人为造假的风险、存储的数据难以有效整合分析等。[38]因此,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他数字技术的协同创新是当前亟需探索的重要研究方向。在企业融资领域中,尽管金融科技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围绕具体技术之间如何融合赋能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现有文献初步探索了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物联网技术能够准确感知货物的重量、位置、状态等关键信息,是货物监管的重要手段,也为区块链的前端输入提供更多非人介入维度的信息,显著增强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和质量。部分学者在存货融资模式中探索了区块链与物联网结合以实现底层数据实时收集、安全存储等功能的可能性。[29,42]此外,个别学者探索了物流融资中如何应用物联网、移动传感等技术实现数字资产的数字孪生,并结合区块链生成代币形式的数字资产,从而实现物流资产的自动化评估与流转。[46]部分学者还对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企业融资中的赋能创新做了一定探究,例如,蔡恒进等[14]探索了区块链与大数据在数据处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互补性协同问题。

3.面临挑战与阻力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区块链技术本身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在商业模式中的颠覆创新同样面临较大的运营风险与不确定性。现有研究主要探究了技术发展和数据安全等技术维度、组织变革和创新投入等组织维度,以及监管规制维度的挑战。

(1)技术发展方面,当前区块链技术的整体计算效率较低且存储量有限,数据传输存在一定延迟,面临黑客攻击、密码遗失等网络安全风险,硬分叉和跨链交互的底层规则不统一等问题同样制约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由于存在不可篡改和自组织的属性,输入层如果出现错误则难以及时更正,依赖于共识机制的同步更新也会陷入停滞,系统有坍崩的风险。[47]相应地,ICO可以实现即时交易,但在遭遇损失时难以及时止损,而且ICO自身也面临欺诈风险和价值波动风险。[44]除了技术不确定性,有学者认为影响区块链应用的挑战更多是来自商业模式而非技术本身。[8]

(2)数据安全方面,尽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记账、匿名性等特征,但在数据隐私保护上仍然面临巨大挑战。[48]公有链基于共识机制的自组织验证机制构成了重要的系统安全维护体系,但系统的开放性使其同样也存在破解风险,以太坊等主要加密货币都曾出现过系统漏洞,破译成本也因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而显著降低。在私有链、联盟链中,“伪去中心化”意味着,如果主导方对数据的控制力过强,其他参与主体将会降低数据分享意愿,特别是融资所需要的生产经营信息等重要数据,造成“信任危机”。对此,不少学者也正在积极探索基于多种加密技术的解决方案,包括环签名、盲签名、零知识证明和同态加密等。[49,50]

(3)组织变革方面,区块链的颠覆性也对参与企业或组织的既有结构和交互机制带来了较大冲击。传统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重塑往往面临内部的重重阻力,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克服企业文化和沟通等障碍。[51]此外,结构更为复杂的融资模式特别是供应链金融,其技术创新还需要进行跨组织的流程更新与机制重设,多主体的协调同样是区块链应用的关键挑战。在创新投入方面,区块链技术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较高,有较高的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储备,而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大多是资源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2]因此,如何推动具有技术资源的核心企业或第三方平台部署和构建区块链网络,有效降低整体的上链成本,是需要加以探讨解决的问题。[39]

(4)监管规制方面,各国当前的区块链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在企业融资场景中更是缺乏明确的制度引导,导致跨境贸易融资等模式面临严重的政策不确定性挑战。同时,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问题也是各国的监管重点,从而使区块链应用于融资的政策规制更为审慎。[8]

4.理论视角

区块链在推动产业实践颠覆式创新的同时也对传统理论视角产生了变革创新的要求,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实践视角探索区块链对融资的创新应用,鲜有关注或探索理论创新。当前,部分学者主要围绕与技术相关的技术采用理论,与企业融资相关的交易成本和金融中介理论,与赋能机制相关的信息学理论等展开探讨。

技术的相关理论视角中,Du等基于技术应用与实施的A-A理论(Affordances and Actualization)探究了组织应用区块链的可能性、潜力及实施路径。[35]Albayati等也基于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在技术采用理论中引入了信任、监管支持、社会影响、代币设计经验等新因素。[52]Sun等则基于复杂性理论,在感知收益和风险等传统采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技术复杂性、任务复杂性如何影响中小企业采用区块链贷款系统的意愿。[53]

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视角中,现有文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区块链在解决传统融资模式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痛点的过程中如何降低交易成本。[30,38]O'Dair等则基于金融中介理论,讨论区块链对传统风险投资中的金融中介的影响及其演变过程。[32]此外,部分学者还引入了众筹的相关理论视角。[27]

信息学理论中,现有文献主要引入和创新了信息不对称、信号理论、信息处理等理论视角。[54]例如,Chod等基于信号理论探究并发现,[42]通过区块链可实现存货的透明可验,企业从而可以向资金提供方发出反映存货经营能力的信号,该信号相比传统融资所提供的财务信号更加有效。

5.研究方法

区块链赋能的企业融资尚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当前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研究大多是阐述相关概念、介绍产业实践及建构相关理论,缺乏对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建模仿真方面,现有文献主要探讨了区块链应用下不同融资模式的决策机制创新,以及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在绩效等维度的差异。例如,Wang等构建了区块链嵌入下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三方信息共享的融资模型;[34]Choi则在以产品质量衡量价格依赖需求的需求函数下,推导并比较了传统银行融资与ICO融资在最优定价、最优质量决策及绩效上的不同。[55]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进一步探究和明确了区块链应用下新模式的适用条件与影响因素。其中,龚强等通过构建存货抵押融资的博弈模型,发现足够多的上链主体和高质量上链信息是金融机构选择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重要前置条件;[39]刘露等则应用Stackelberg博弈法,在信用多级流转的业务场景中探究并发现资金价值率和资金持有量会影响区块链应用创新所发挥的效益。[40]

案例研究方面,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不同融资模式的产业实践创新,对区块链的赋能机制进行了学理探讨。例如,Chang等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了贸易融资从传统信用证范式变化为分布式范式的作用机理;[41]Chen等则介绍了汽车零售行业中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区块链技术创新,分析了区块链不同技术属性在库存融资、采购订单融资及相关服务环节中的影响机制。[38]

此外,部分学者还展开了定量研究,但这类文献大多关注于采用ICO及ICO发行绩效的影响因素。例如,Huang等基于187个国家的900个ICO项目发行数据,研究发现金融体系、公开股权市场和先进数字技术、制度环境等国家维度的因素对ICO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56]而对于ICO是否成功及融资收益大小而言,现有文献则从区块链专利等技术能力维度,ICO预售期、服务性质、白皮书透明度等项目内容维度,以及社会情绪、社交网络位置、同期比特币收益等社会维度进行了探索。[25,27,31,57]目前还鲜有文献应用定量研究探讨其他融资模式中区块链应用的影响,仅Sun等基于问卷调查实证检验了技术复杂性和感知风险等因素对区块链银企信贷系统采用意愿的影响关系。[53]

四、知识框架与未来研究展望

1.研究结论与知识框架

本文通过应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区块链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围绕四个研究问题展开了探索与分析,构建了知识框架以呈现当前研究内容,如图7所示。

图7 区块链赋能企业融资研究的知识框架

围绕问题一和问题四,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后发现,尽管区块链在商业领域应用的研究较早,但区块链应用于企业融资的研究却起步较晚,且在近两年开始快速兴起,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国内国际文献的发表数量与年份趋势基本一致,但国内文献主要发表在金融领域的期刊,国际文献则较广泛地分布在技术创新和商业经济等多个领域。

围绕问题二和问题四,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了关键词和聚类主题及其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国内文献更关注以“供应链”“产业链”为主要业务场景的“供应链金融”,以及“智能合约”“信息不对称”等反映作用机理的关键词;国外文献则一直聚焦在基于“Cryptocurrency”“ICO”等加密货币的“Crowdfunding”“Entrepreneurial Finance”等直接融资,近期也开始探索“Supply Chain Finance”。在聚类主题方面,国内文献经历了从“加密货币”的应用和监管、信任机制等作用机理的探索,到区块链在多种融资模式的应用,再到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发展过程;国外文献则形成了两类较独立的子主题:一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基于“Cryptocurrency”等代币的直接融资,该主题探索了相关概念与作用机理、风险监管、应用模式,以及影响技术采用和融资绩效的因素等内容;二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Supply Chain Finance”,该主题已围绕供应链金融中的存货融资、保理融资等具体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通过内容分析,本文还发现:(1)区块链对企业融资的赋能效应整体表现为“信息质量提升(数据要素)—信任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协同结构增强(网络结构)”,但对不同融资模式的作用机制及其绩效存在明显差异。三种模式对解决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同的价值主张,但三者在参与主体的类型、涉及的流程环节等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和所产生的价值幅度也显著不同。供应链金融涉及链条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多主体及其交互的多环节,信息甄别、交易效率与数据隐私等方面的痛点更为突出,因而区块链具有更多赋能机会。(2)现有文献特别是国际文献还重点关注了区块链应用于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多种挑战,包括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对组织内部与组织间原有结构流程的变革阻力、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条件高,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等。(3)区块链技术的单一应用仍难以有效解决融资中的诸多痛点,已有文献关注并初步探索了多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包括区块链与物联网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互补、区块链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在提升可信数据应用价值等的叠加效应。(4)理论视角方面,国内文献鲜有探究相关理论创新,部分国际文献围绕技术采用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学理论等展开探索,但大多还局限于应用现有理论解释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5)前期研究大多是理论概念型,主要是对相关概念和产业实践的阐述与分析,较少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而近期研究已逐渐应用建模仿真、案例研究、定量研究等方法。

围绕问题三和问题四,基于内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研究不足:(1)作为新兴主题,现有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明显不足。一方面,现有文献主要探究了区块链在直接融资、商业银行信贷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应用,鲜有关注区块链在其他融资模式中的潜在创新。随着传统融资模式向平台化、生态化及智慧化等方向演进,参与主体与结构流程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区块链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支持性和引导性作用,也尚未得到有效探索。另一方面,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于区块链如何解决传统融资模式的业务痛点,缺乏对模式创新及其价值创造机理作进一步研究。而且,现有文献多从静态匹配视角分析具体技术特征对相关痛点的解决方案与机制,却忽略了模式创新如何发起、技术如何设计部署、参与各方如何协作推进等动态演化过程。此外,部分文献初步探讨了多数字技术融合赋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但仍缺乏对具体协同机制及其应用场景的系统性研究。(2)理论应用较少,理论创新不足。一方面,现有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对于理论的应用较少,且集中在技术相关理论、融资相关理论、信息学理论,随着融资模式更多地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场景,以及不断向平台生态化发展,[58]与之相关的网络理论、组织生态理论、价值共创等视角还鲜有关注。另一方面,区块链的颠覆性赋能为传统融资相关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契机,但相关探索还较为有限。(3)缺乏对建模仿真、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等规范方法的应用,定量研究也仅用于探索影响代币融资发起与绩效的因素,在银行信贷和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尚未得到有效应用。(4)现有文献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模式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还鲜有具体研究。

2.未来研究展望

区块链为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潜力。但另一方面,根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关于区块链在商业应用中的技术成熟度报告,区块链已经从“萌发期”过渡到“狂热期”,并逐渐向“低谷期”滑落。[59]“技术成熟度曲线”又名“技术炒作曲线”,由Gartner公司于1995年提出并不断完善,用以预测和评估新兴技术发展的全周期。如图8所示,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社会对技术的预期,该曲线将技术的应用分为五个阶段。[60]Kietzmann等认为区块链在产业实践中即将迎来降温期,尤其是比特币等代币的狂热渐消,因而呼吁学者专家要对区块链的应用有合适的预期。[61]徐忠等也论述了区块链的功能与短板,强调要立足实际情况、避免夸大技术的作用。[44]因此,本文认为,未来研究不仅需要进一步探索区块链赋能下的企业融资创新,还应当明确区块链技术“过热炒作”背后的赋能边界,使技术创新同产业预期相匹配,从而推动区块链应用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结合前述知识框架与研究不足,本文在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并希望为产业实践跨越“低谷”提供理论帮助。

研究展望一:进一步探索区块链在更多融资模式中的赋能机制与应用创新,并向多产业、多场景延伸。(1)区块链在信息甄别、流程优化与行为监管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参与主体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的融资模式中存在更大的价值创造潜力,因而,供应链金融将是重要的应用场景。特别对国内研究而言,国内丰富的供应链金融实践及突出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相关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与驱动力。此外,未来研究还应结合平台生态、金融科技等发展趋势,融合多元主体与多维要素,探索更多创新设计和更深层次的赋能机制。例如,探究增加上链主体的数量、推动公共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主体上链,是否会进一步提升融资数据质量。(2)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动态折扣等模式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管执行难等痛点,未来研究应积极探索区块链在这些模式中的创新赋能,并关注区块链在银税互动、公共信用平台建设等新型结构中的应用潜力。(3)未来研究还应探索多产业背景、多业务场景中的区块链融资创新,例如,要素更为复杂和不确定性更高的农业供应链场景。[42]此外,随着区块链向更多融资场景延伸,如何构建跨产业、跨环节的创新模式,也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之一。

研究展望二: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种种挑战,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突破的课题。现有文献明确了技术发展、组织变革和数据安全等阻碍因素,但缺乏探索相应解决方案。作为数字技术与经济管理的交叉领域,未来研究不仅要关注区块链的技术更新迭代,比如数据的跨链交互、更安全可靠的加密传输等,更应从经济管理视角探索如何应对组织层面的挑战。例如,如何推动融资主体内部与主体间的结构和流程变革,促进各方积极参与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产融生态;如何平衡区块链融资模式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实现多参与主体在技术投入与预期效益之间的均衡最优;如何设计融资模式中的数据治理机制以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

研究展望三:引入与创新相关理论视角,构建整合性的理论框架。一方面,未来研究需要重视多理论视角的应用,可进一步从数字技术创新、融资、多主体价值共创等相关理论视角探索有关议题,特别是反映融资机制的信号理论与信息处理理论,以及解释主体间关系的组织信任视角、委托代理理论和网络生态理论。[5]另一方面,现有理论视角在区块链融资场景中的适用性也面临挑战,未来研究需要探索相关理论的创新,例如,基于区块链的自组织结构与分布式信任,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关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治理机制是否发生变化;传统信任理论关于主体间长期交互而形成的关系型信任是否会被基于技术的新型信任机制所替代。此外,未来研究还应推动信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寻找理论创新点,例如,结合信息处理视角和平台战略视角来探索融资服务平台如何应用区块链解决各方的信息处理需求。

研究展望四: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多的规范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解释力,尤其是基于产业实践中一手和二手真实数据的实证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多方法、多维度、多数据源的综合性研究也应得到鼓励。后续研究可以将不同流程环节的信息处理和技术投入等成本因素纳入数理模型,通过求解成本优化阈值探讨模式创新设计。应用单案例研究深入挖掘最佳实践的实现路径及其独特性,通过多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并归纳出不同区块链功能实现与融资模式发展需求之间的适配机制,以及调查农业等其他行业场景、资产证券化等其他融资模式中的典型实践。对于定量研究,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或收集二手数据实证检验现有理论框架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例如,促进和阻碍新融资模式应用的因素是否能产生预期效应;赋能机制框架中的信息质量、信任机制、协同结构等因素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工具。例如,未来研究可应用机器学习法有效预测多种因素对新融资模式应用的影响程度,可通过情景实验法探究成本、风险、行为等因素对管理者采用区块链融资模式的影响,以及基于政策效应评估工具比较有无区块链应用对实际融资绩效和融资风险的差异化影响。

最后,本文认为,当前这一主题研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为产业实践跨越“低谷”提供支持和引导,而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区块链应用与社会期望或产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找到不同管理场景中区块链驱动企业融资创新的适用边界和必要条件。[43,60]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深入回答“区块链能为融资模式创新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的问题,既要提高未采纳者的技术期望,还要引导“狂热”采纳者树立正确的预期。

猜你喜欢

聚类区块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