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特征演化与优化配置研究
2022-06-08罗宏明刘翠霞余雪飞刘姝显
李 奇,罗宏明,刘翠霞,余雪飞,刘姝显
(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累积,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与发展优势。目前,对珠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资源的分析主要侧重于城镇格局的扩张[1-2]、土地利用评价[3-5]等方面,而对其本底特征与演化分析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因此,为推动城市群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珠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特征演化与优化配置研究显得颇为重要。“三生空间”是指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资源空间,是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6],也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很多学者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香农熵值、标准差椭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开展了对城市群国土空间资源的研究分析工作。例如,从国土空间资源的数量结构、空间布局两方面分析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资源的本底特征[7];采用“三生空间”结构指数模型分析贵州省都匀市村域“三生空间”结构的时空格局[8];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识别云南省县域优势功能[9],分析区域“三生空间”的特征;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评价中原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10]。
本文基于2015年、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NRCA模型,分析2018年珠三角区域“三生空间”的优势度情况,划分优势功能区,摸清区域国土空间资源本底特征;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2015、2018年两个时点的区域“三生空间”资源时空演化规律。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优化资源空间格局的建议。
1 概述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下游区域,是我国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与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共9个城市组成。
1.1 研究数据
本文选取的数据为珠三角9个城市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根据“三生空间”分类[7],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表1),利用NRCA模型,摸清2018年珠三角地区“三生空间”优势度情况;并以时间作为变量,采用叠加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土地利用的变化,从而揭示2015、2018年两个时点的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演化规律。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提出建议,以推动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发展。
表1 “三生空间”与土地利用类型对接表
1.2 研究方法
NRCA模型用来表达某一空间资源存在的竞争优势度。NRCA的值越大,该空间资源所在区域的优势度就越强;NRCA的值越小,该空间资源所在区域优势度就越弱。
式于NRCA模型,分析珠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资源优势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RCAij为i区域j类土地资源的优势度;Sij为i区域j类空间资源的量;St为所有区域的全要素空间资源的总量;Sj为所有区域j类空间资源的量;Sit为i区域的全要素空间资源的总量。
2 结果分析
2.1 “三生空间”资源优势度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生产空间优势区主要集中在惠州与江门,肇庆的德庆区、高要区和四会区,广州的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与南沙区也为生产空间优势区;生活空间优势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珠海及佛山,而江门、惠州、肇庆少部分区域也为生活空间优势区;生态空间优势区主要集中在肇庆、惠州与江门(表2)。
表2 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资源优势度指数
续表
2.2 土地资源转化分析
为分析国土空间资源类型转化情况,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方法,揭示“三生空间”资源演化的方向。
对比两个时点资源情况,生产空间的转化主要以转化到生活空间为主,约11843 hm2;生活空间的转化量较小,转化到生产空间约238 hm2,转化到生态空间约454 hm2;生态空间的转化主要以转化到生活空间为主,约22053 hm2(表3)。
表3 对比2015年,2018年“三生空间”类型面积转移量 单位:hm2
对比两个时点资源情况,珠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资源演化方向:生产空间资源减少,生活空间资源总体增加,大部分来源于生态空间资源的转化;生态空间资源减少,其中大部分转化为生活空间。
3 讨论
3.1 “三生空间”优势区分布现状分析
生产空间优势区分布主要以江门、惠州为主,肇庆部分区域与广州部分区域也为生产空间优势区;生活空间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城市,包括穗莞深、中山、珠海五市,以及江门、惠州的中心城区;生态空间优势区主要集中在肇庆、江门、惠州三市。
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三生”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11],珠三角区域地势起伏大,呈现中部低,三面高的趋势,其中西北部地势最高。西北部、西部与东北部区域,由于海拔高,植被覆盖率高,物种丰富,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生态价值极为重要,生态资源丰富,有利于生态空间资源优势区的形成。中南部区域,主要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低,开发难度较低,便于城市扩张,有利于生活空间资源优势区的形成。西部及东部部分城市地形以中低山丘及平原为主,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且靠近珠三角地区一线城市,交通便利,便于开展工矿业活动。
3.2 “三生空间”资源转移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经济社会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1],对比两个时点资源情况,生态空间面积呈现减少趋势,且大部分转化为生活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驱动了土地资源的转化。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珠三角城市群2018年常住人口6301万人,较2015年增长35.4%;生产总值为81049亿元,较2015年增长30.2%。为适应迅速膨胀的人口,珠三角区域生活空间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经济的增长,也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供了资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保障粮食产量的供需平衡与工业的发展也越发重要,但是生产空间资源呈现减少趋势,这也反映了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基于城市扩张的需求,生态空间资源减少且主要流向生活空间资源,提高生态资源的效应是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4 建议
4.1 发展珠三角城市群优质生活圈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在“人口规划”中明确指出,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人增至2035年的8440万人,年均增加125万人。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大与有限的空间资源背景下,推动区域生活空间健康发展,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益与效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城市应基于区域优势区的资源优势,急需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立区域优质生活圈。一是以集合城市统筹共享式公共服务供给,缓解部分城市的公共服务压力,提升外围地区供给服务品质,促进城市群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方式,构建区域优质生活圈基础,通过衔接港澳基础设施的标准,提高设施的供给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 推动生产空间资源的优化利用
为保证人口增长与保障粮食产量的供需平衡发展,对生产空间资源的优化利用刻不容缓。在农业生产空间方面,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以江门与惠州为重点,多措并举推进资源多功能利用。一是严格控制耕地保护与利用,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二是加强建设与推广农业公园,保护都市农业景观。结合连片的田野、鱼塘、果园等建设“农业公园”,包括花卉、桑基鱼塘等,构成专业性农业公园及多种产品构成的综合性公园。三是开展土地利用格局与碳排放关系研究,摸清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四是提升传统产业空间供给水平,如工业园区复绿、旧厂房升级改造、内容与服务升级等。五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塑造高品质创新环境,出台科技创新的利好政策。六是扶持绿色能源产业的建设,提高供给水平,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生产。
4.3 严格保护并优化利用生态空间资源
基于生态空间资源分布特征与区域优势度分析结果,西北部、西部与东北部为主要的生态空间资源优势区,由环鼎湖山生态屏、环天露山生态屏、环南昆山生态屏和环莲花山生态屏等四大区域构成生态屏障,对珠三角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生态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保护并优化利用生态空间资源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制定最严格的管制措施,以保护海陆的生态红线,构建珠三角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对湿地资源和湿地用途管制,加强对湿地的保护;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林地用途管制、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三是推动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加强珠三角地区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对城市边界、重点关注区域、重点监测区域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进行治理,改善珠三角区域的环境问题。四是推动生态功能区形成连片性效益。基于城市化造成的生态资源破碎度增加,应加强珠三角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环鼎湖山生态屏、环天露山生态屏、环南昆山生态屏和环莲花山生态屏四大区域形成连片性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