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及驱动力分析

2022-06-08冯文靖冯春燕韦燕飞童新华

自然资源情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巴马典型用地

冯文靖,冯春燕,韦燕飞,童新华

(1.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致达远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201;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突破60%,而村庄经济发展滞后仍是制约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村庄内部用地的结构决定着未来一定时期内村庄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发展趋势,判断其产业结构的发展,为村庄规划用地布局调整、合理优化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用地结构提供参考,为促进村庄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动力。国内关于村庄用地的研究最早是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1]、村庄建设用地[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3-4]的研究。随着土地政策研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兴起,关于乡村土地利用[5-6]和土地经营权流转[7-9]、土地制度[10-1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2-14]的研究不断丰富。针对村庄用地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庄用地扩展[15]、空间布局演变[16]、类型划分[17]、可持续性评价[18]。总之,关于村庄用地的研究不断增多,特别是对村庄空间布局演变的研究增多,但是对村庄内部用地的结构差异及其驱动力的研究较少[19]。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县,农村相对贫困是后脱贫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中的土地因素,是各个村庄不了解本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及其驱动力,使得村庄无科学的用地发展规划可循。

本文通过构建巴马瑶族自治县村庄用地分类指标聚类分析,选取出5个典型村庄,运用Weaver-Thomas组合系数法、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等分析各类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数量结构、类型结构、结构有序度及空间结构,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探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村庄用地结构驱动力。研究旨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村庄用地结构布局优化和村庄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促进这些地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东西最大跨度70 km2,南北相距42 km2,面积1971 km2,辖103个行政村。海拔435 m~689 m,石山占30%,土丘占69%,水面占1%。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包括地理数据、统计数据和经济社会数据。其中,海拔、坡度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官网;人口因素数据来源于2017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各乡镇统计年鉴;经济因素数据来源于2017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各乡镇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交通数据来源于巴马瑶族自治县2017年交通道路等级图。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分类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2019年7—8月前往5个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调研所得。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村庄发展类型划分与典型村庄选择

在综合考虑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自然、区位、社会和人口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表1),将巴马瑶族自治县所有村庄按照发展类型的不同进行划分。

表1 巴马瑶族自治县村庄发展类型分类指标体系

按照所选取的聚类指标,运用SPSS19.0进行聚类,同时结合巴马县村庄类型的特点,将巴马瑶族自治县村庄划分为5种类型。利用分层抽样法,分别从外出务工型、工业发展型、旅游型、农业生产型、综合发展型5类村庄中选择坡腾村、民安村、坡月村、祥兰村、甲篆村作为典型村庄,重点对其进行村庄用地结构及其驱动力探讨。坡腾村内仅有少量的农业基础用地,村庄居民大多以外出打工作为经济来源,是较为典型的外出务工型村庄。民安村承接县城工业区项目,是较为典型的工业发展型村庄。坡月村依靠盘阳河两岸风光游览区,以及百魔洞景区发展农旅产业及进行盘阳河沿岸农家乐经营,是旅游型村庄的典型代表。祥兰村相对比其他类型的村庄,既无独特的旅游资源亦无工业基础,村内耕地较少,园地、经济林资源相对丰富,支柱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是较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型村庄。甲篆村位于甲篆镇的政府所在地,且受巴马瑶族自治县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各产业发展前景可观,可判断其为综合发展型村庄。

2.2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分类及组合类型

2.2.1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分类

考虑到本研究对村庄规划编制的参考作用,采用村庄内部用地所承担的土地功能类型的分类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基底,根据用地类型功能的不同对村庄内部用地结构进行分类,结构分类体系设置为三级,首先,根据用地功能对村庄内部用地结构进行划分,划分为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态功能用地和潜在功能用地 4 个一级类;二级分类则是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础上,按照用途类型的不同进行划分,共分为 9 个二级类,其中将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水利用地3个用途类型归并到一级类的生活功能用地;将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以及商旅服务用地3个用途类型归并为一级类的生产功能用地;将绿地、水面两个用途类型归并到一级类的生态功能用地;空闲用地归为一级类的潜在功能用地。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将二级类进一步划分为三级用地类型(图1)。

图1 基于土地功能的村庄用地结构图

2.2.2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组合类型

本文运用Weaver-Thomas组合系数法,分析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组合类型。首先,将村庄内部用地各三级用地类型面积占比从大到小排序。假设村庄内部用地全部土地只存在前l种三级用地类型,对前l种三级用地类型的面积进行平衡的分配,占比均为1/l。计算各种假设分配情况与实际分配情况之差的平方和。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组合系数(1)即为该平方和的最小值,此时对应的假设分配类型则为该村庄用地的组合结构类型。

式中Ci为第i个村庄的组合系数。aik为第i个村庄实际分配情况下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a'lk为第l种假设情况分配情况下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正常情况下三级用地利用类型有多少种,就会有多少种假设分配情况结构。假设分配情况结构以八重结构为例(表2)。

表2 假设分配结构占比分布图

2.3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有序度

研究借鉴信息论中的信息熵概念对用地结构的信息含量进行描述,通过构建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反映:

式中Hi为第i个村庄的信息熵。信息熵越高,表示村庄用地类型越多样,用地结构也将越复杂。当村庄只含有一种用地类型时,Hmin=0。 当各用地类型面积趋于均衡相等时,Hmax=log(n)。为进一步刻画村庄用地结构,在信息熵的基础上,构造均衡度(Ei)和优势度(Di):

式中Ei为第i个村庄的均衡度。E∈[0,1],当E=0时,村庄用地结构是最不均衡的状态时仅有一种用地类型;当E=1时,即村庄内部各用地类型面积相等,村庄用地结构为最均衡状态。Di为第i个村庄的优势度。研究采用优势度衡量一种或多种用地类型对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主导程度,其取值范围与均衡度相同。

3 结果分析

3.1 典型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差异分析

3.1.1 村庄内部用地数量结构差异

根据各功能用地结构分类结果分析用地类型面积占比情况,生态功能用地的占比在5个典型村庄中普遍比较大,分布在45.03%~67.72%之间,可视为相对贫困地区村庄内部用地的基本结构。纵观其用地结构的二级分类中,绿地的面积普遍较大,水面用地的面积较小。受自然地理条件约束,巴马瑶族自治县山地多平地少,加上长期以来村庄发展较为缓慢,农村开发水平较低,山林普遍占据村庄较大部分的土地,而此次研究又将各类林地划入二级类的绿地。所以,生态功能用地占比在各个典型村庄中较其他功能用地大。

生产功能用地是村庄居民经济来源,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可以作为村庄内部用地的衍生结构。在5个典型村庄中,农业生产用地相对于工业生产用地以及商旅服务业用地占比都较高,表明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村庄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工业生产用地仅在工业发展型村庄民安村的占比相对较高,而商旅服务业用地在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坡月村占比较高。

生活功能用地是村庄用地的主体结构,是村庄用地中最不可缺少的功能用地,生产用地都是围绕着生活功能用地而产生的。5个典型村庄中,生活功能用地面积占比在1.09%~8.74%之间变化。其中,居住用地的占比在0.53%~4.31%之间,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占比在0.07%~3.27%之间变化,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占比处在0.49%~4.88%之间。祥兰村受海拔及坡度的影响,生活功能用地面积占比在5个典型村庄用地面积占比最小;而甲篆村的生活功能用地面积占比在5个村庄中最大,充分体现出一个综合型村庄生活方面的便捷程度;坡腾村作为一个外出务工、人口输出型的村庄,生活用地面积占比比甲篆村略小,要特别注意村庄内空心化的现象。

潜在功能用地的面积占比分布在0.00%~8.65%之间,主要集中在0.00%~0.02%之间。这类用地在村庄的发展过程中会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未来将会优先于其他功能用地先转化为需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可视为村庄内部用地的可变化结构。

3.1.2 村庄内部用地类型结构差异

根据 Weaver-Thomas 组合系数测算结果,分析村庄内部二级用地组合类型(表3),5个典型研究对象的村庄用地组合表现出较大差异,组合类型有1~4种。5个典型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组合类型中均包含绿地,体现了喀斯特地貌相对贫困地区用地类型的主体类型。此外,坡腾村以绿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体现了相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无支柱型产业,以外出务工为主的村庄的特色。民安村以绿地、农业生产用地以及工业生产用地为组合类型,凸显了其工业型发展村庄的用地特色。坡月村以绿地、农业生产用地以及商旅服务用地为组合类型,是一个以农旅+民宿产业以及国家4A级景区所在地的旅游型村庄。祥兰村以农业为支柱型产业,其组合类型为绿地、农业生产用地。而甲篆村包含了绿地人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以及商旅服务用地,其村庄的主导产业为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旅游观赏业,因而村庄的工业生产用地和商旅服务用地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其综合发展类型村庄的特色较为突出。

表3 典型村庄用地组合类型

结合村庄用地组合类型和村庄内部用地三级分类的结果来看,5个典型村庄的三级用地类型数在22~29种,受各类村庄自身不同的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村庄内部用地类型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经济状况较落后的村庄用地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民安村依靠工业产业给村庄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用地类型数最多,为29种。坡腾村人口大部分以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村庄内部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其用地类型数相对较少,为22种。

将5个典型村庄占比前5的优势用地类型进行对比(图2)。受地区资源因素和村庄本质的影响,绿地及农业生产用地均为5个村庄用地类型中占比最多的用地,坡腾村和祥兰村的绿地面积占比均为66%以上。坡腾村农业生产用地占比较小,为11%,其他4个典型村庄的农业生产用地占比均较高。祥兰村的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占比相对较大,表现出其农业生产型村庄的特点。民安村、甲篆村的工业生产用地面积占据较为优势的地位,显然乡村工业产业在村庄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前景。依托盘阳河流域观光优势以及国家4A级景区的地理位置等优势条件,坡月村、甲篆村的村庄旅游业基础较好。甲篆村则在第一产业、工业、农业旅游观光用地上均发展良好。

图2 典型村庄占比前5的优势用地类型

3.1.3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有序度判定

对5个村庄的内部用地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进行测算(表4),可以发现,坡月村、民安村、甲篆村信息熵以及均衡度递增状态,即3个典型村庄中各类用地面积差距呈减小趋势,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向相对无序且均衡化的趋势发展,某个地类的支配性逐渐消失,优势度则依次减小。其原因分别体现在:坡月村位于盘阳河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优势的旅游资源,是非常典型的旅游型村庄,村内与旅游业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地多于其他村庄,优势度在这3个村庄中是最高的。民安村村内的乡村产业发展良好,同时也带动了村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较为重要的重点工业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占据优势。甲篆村信息熵最大,而优势度最低,则主要是由于其位于甲篆镇的政府所在地,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区的村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村庄内部用地结构较为均衡。

表4 巴马瑶族自治县典型村庄内部用地信息熵、均衡度及优势度

坡腾村信息熵较祥兰村高,其用地类型面积的差距更小,用地结构更加无序。此外,由于坡腾村基础设施较差,村内发展交通水利以及公共设施用地的趋势明显,村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更为均衡。祥兰村主要用地类型为绿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优势度更高。

3.1.4 村庄内部用地空间结构差异

结合5个典型村庄的发展特点,分析其村庄内部用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内部的用地结构呈现相同的趋势。

生活功能用地空间,是构成村庄用地的重要部分,但在5个典型村庄中,生活用地反而明显较少,这主要是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宅基地部分面积占比较小,但占据的位置是村庄区位条件的优势区域,宅基地主要沿交通要道分布。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有所缺乏,使其用地呈现出分布散乱的状态。

村庄的划分类型基本上是由生产功能空间所决定的。其中,农业生产用地在5个典型村庄用地结构中均占比较大,也体现出在少数民族相对贫困地区第一产业占据经济来源的主体地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用地占用的空间较大,而农用地面积有限,因此多分布在宅基地周边,距农用地较远。对于少数民族相对贫困地区的村庄而言,农业生产尚不能规模化,设施用地又远离,村民的劳动耕作便利性较低。乡村工业用地分布零散,但对交通具有很明显的依赖性。商旅服务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以及特殊的自然旅游资源点及其附近。

绿地在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占据主要的部分。可以看出,在相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相对贫困地区因受其资源本底的限制,土地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所以呈现出绿地占比较大的状况。

整体上,生活功能用地依旧处于村庄用地空间的核心位置,生活与生产之间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生态功能用地面积占比较大,且多在生活、生产功能用地的边缘或外围轮廓环绕。

3.2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驱动力分析

3.2.1 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基础驱动因素。海拔因素和坡度因素影响着村庄居住用地范围的聚集程度及面积大小。如祥兰村,平均海拔为804 m,平均坡度为18.7°,在5个典型村中平均海拔最高,平均坡度最大,居住用地规模最小。资源禀赋条件客观上决定了村庄大多数居民的经济来源,从而影响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类型。如坡月村的商旅服务业用地占比较高的原因是其拥有国家级4A级景区百魔洞等旅游胜地,同时可进行农旅观光、养生民宿旅游业的发展,土地的商旅服务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作用于村庄的用地结构类型。

3.2.2 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催化村庄内部用地结构改变的因素。一方面,村庄的居住用地、工业生产等用地类型对便利交通的依赖性性较大,交通道路的布局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引导改变村庄内部生活、生产等用地的结构类型。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并初显成效,城郊村庄经济的发展受城镇发展水平作用显著,这一辐射带动作用呈区域扩散趋势,同时能带动周围村庄经济的发展,使区域村庄用地类型趋向多样。在贫困地区的县市,二三产业相对发达,而产业发展对交通区位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贫困地区用地结构多类型组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区位条件的影响。

3.2.3 经济社会因素

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是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村庄经济发展状况与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政府加大贫困地区经济和技术投入的情况下,对村庄用地进行相同的投入,农业的产值会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的产值。农民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会扩大二三产业用地的规模,村庄产业用地增加,村庄用地结构发生变化。此时,农村经济逐步发展,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步提高,对交通用地、公共服务类设施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加,村庄内部用地结构进一步改变。

3.2.4 其他因素

政策因素是影响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的外部因素,对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具有约束力。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相对贫困地区的村庄,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深入地影响着村庄土地利用结构(图3)。政策的倾斜往往会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政府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变着村庄原来的基础用地模式,农、林、牧、渔等农业更趋向均衡或逐渐向工业及旅游服务业转型,村庄用地结构随之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素有“长寿之乡”的美称,县相关部门为了更好地发展长寿旅游业,往往会通过编制乡村规划、旅游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涉及村庄的用地结构随之改变。

图3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驱动机制

4 结论

本文基于各类功能用地的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分类体系,选取巴马瑶族自治县5个呈现不同发展类型的典型村庄,分析并探究其村庄内部用地数量结构、类型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差异,并通过对比,对少数民族相对贫困地区村庄内部用地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类型的典型村庄各功能用地面积比例结果表明,生态功能用地、生产功能用地、潜在功能用地分别是村庄内部用地的基本结构、衍生结构、可变化结构,生活功能用地处于村庄空间结构中的核心区位。随着经济水平发展,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生活功能用地会依据人们的需求而增加;生产功能用地面积也会随之而增加;进而生态功能用地面积就会减少,直到稳定状态;潜在功能用地面积将会减少。

(2)随着村庄自身的产业发展,以及受经济状况不同的影响,村庄内部用地类型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用地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根据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判断,村庄经济水平较高以及二三产业占比较高的村庄用地类型较多,结构也越复杂,其用地向着均衡的结构发展。

(3)5个典型村庄用地的组合类型差异明显,坡腾村为单一组合结构,民安村与坡月村是三重组合结构,祥兰村为双重组合结构,甲篆村为四重组合结构。处于相对贫困地区的村庄,从外出务工型村庄到产业主导型村庄再到城郊融合的综合型村庄,村庄各类产业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村庄内部用地类型数也在逐渐增加,用地结构将由简单的单一型向复杂型进行演替。

(4)村庄内部用地结构是农村进行土地利用的直观反映,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改变着村庄内部用地类型的结构,在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共同驱动下形成各类村庄在用地上的数量、类型结构及有序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空间结构上的趋向一致性。

猜你喜欢

巴马典型用地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典型催开百花香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