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构建新型“1+X”证书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

2022-06-08周文海刘祖源

南方农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源证书群体

周文海 ,刘祖源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 新型人才培养资历框架下“1+X”证书制度概述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对职业教育的内涵作出完善,即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服务成效微薄、社会认可度较低等困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熟完善,构建了一个法治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一办学模式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1]。在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精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正是在跨界理念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评价的制度设计,就是将体现知识文化水平的学历证书与体现产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若干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的资历框架制度,体现了知识+若干技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缓解了高职教育资源压力,减轻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2]。

2 高职扩招背景下实施“1+X”证书制度现状

2.1 高职扩招生源构成

2019年江西省扩招了4.36万人,课题小组随机抽取了200名生源采取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历层次、职业结构和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进行调研。从学历层次上看,中职毕业生(含中专、技工)最多,占比51%左右;其次是高中毕业生(含职高),占比30%左右;其他还有些非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和毕业3年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等,如图1所示。从职业结构来看,扩招生源主要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占比50%以上;其他主要是待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如图2所示。从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情况来看,占比不到一半,主要集中在中职毕业生群体或者是企业技术岗位群体,如表1所示。

表1 扩招生源的取得职业资格证情况

图1 扩招生源的学历层次

图2 扩招生源的职业结构

2.2 高职扩招生源特点

1)高职百万扩招带来生源的多样化。这些生源包含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构建了体现社会性的“新学生群体”。

2)高职百万扩招带来“新学生群体”年龄结构、文化基础、教育背景、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亟需重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差异化生源的教育需求。

3)“新学生群体”六成左右的学生在当前岗位上没有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他们想通过再教育提升学历和职业技能,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亟需在“新学生群体”中推进“1+X”证书制度,创新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知识+若干技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让“新学生群体”成为再教育的受益群体。

2.3 高职扩招生源中推行“1+X”证书制度的意义

1)职业教育推行“1+X”证书的普遍意义。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但学历证书或文凭难以完全反映出毕业生技术技能实际水平,因此,教育部门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个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创新,改革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有着深远的意义。

2)在高职扩招生源中推行“1+X”证书的特别意义。高职扩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拥有一定技术技能而没有经过学历教育,有一部分人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知识技能水平比较薄弱,他们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落实好“1+X”证书制度,做好“书证融通”,合理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求,不仅可以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还能让高职扩招的“新学生群体”享受到高职扩招的红利。

3 高职扩招背景下推行“1+X”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职百万扩招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生源的多样化,“新学生群体”需要通过文化+技能的教育模式提升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这种多样化的生源对实施“1+X”证书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学生群体”的非传统教育背景、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需求等因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融入更多的个性化教学内容,以适应多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这些因素使得高职扩招背景下推行“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配套设施存在短板。“1+X”证书试点是个新工程,对于多数试点院校而言,原有的实训设备无法满足现有“X”证书的考证需求,需要试点院校增加投入,进行设备更新和购置。二是教学师资存在不足。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一支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试点院校师资队伍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并不能完全胜任“X”证书教学。三是培训标准不统一。有的“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会组织全面有效的培训,包含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的“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不组织培训或培训时间短或只有线上培训,这就导致试点院校的教师对“X”证书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调整不够及时,影响学生的培训效果和考证通过率[3]。

2)在高职扩招生源中实施“1+X”证书制度个性化问题。高职扩招后,教育资源投入、生源经费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高职扩招“宽进宽出”的招生特点,使学校生源数量增加而质量下滑的现象普遍存在[4]。如何实现扩招多类型生源的分类培养,满足扩招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实施书证融通、课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与扩招生源相适应的“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高职扩招生源中实施“1+X”证书制度路径

如何让高职百万扩招和“1+X”证书同步推进,保证高职教育扩数量不降质量,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4.1 实施书证融通,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通过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强化职业技能、知识、素养等方面融合,推进“课证融通”,最终将“X”证书的学习模块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课程中,学习完课程即可参加“X”证书的考核。“新学生群体”也可自主复习,按自己的学习计划来参加“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多措并举促进书证融通,保证“1+X”证书制度在生源趋于多样化的局面下稳步推进[5]。

4.2 建设学分银行,提升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高职扩招的“新学生群体”不属于高职教育学龄段(17岁~22岁)的学生,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学分银行建设,满足“新学生群体”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需求,让“新学生群体”更加高效、便捷地完成学业。高职院校可推出学习成果可积累、转换的制度体系,将“新学生群体”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资质证明,在岗期间综合表现和获奖证书等与理论课程学分兑换。如果有“X”证书培训课程,可将“X”证书的培训课程、取得的“X”证书置换成学分;如果还没有实施学分制改革,可将“X”证书的培训课程、取得的“X”证书置换为专业课程。

4.3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多维性

百万扩招以后,“新学生群体”的涌入使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骤然增长,给日常管理和教学带来很大压力[6],已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实训场所难以满足如此多样化生源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要求。高职院校需加强校企合作,以实施“1+X”证书制度为契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纽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教育内容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划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联合行业企业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校企共建共享。同时,高职院校需要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积极对接,对专业融合度、“1+X”证书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7-8]。结合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教育方式、教育标准和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及教学设备配置情况建设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1+X”证书体系。通过以上方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保障“新学生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引导有一技之长的“新学生群体”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积极考取“X”证书,增加就业技能和资本。

4.4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牵头负责遴选、监管、评价、支持具有本土产业特色的培训评价组织开展“X”证书的相关工作,遴选、监管、评价、支持试点院校、试点企业的培训、考核等行为[9-10]。对于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由地方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培训评价组织提供服务项目,如设置和管理培训站、设置和管理考核站、组织实施区域范围内的技能等级考核等。政府对实施项目绩效突出、表现优秀的培训评价组织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明确培训评价组织可自主设立培训站、考核站,可以允许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下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各培训站、考核站进行业务调节。这样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好,让“新学生群体”拿到含金量十足的“X”证书,实现高质量的再就业,成就出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生源证书群体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收录证书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收录证书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跨省生源调控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