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伴高血压围术期中的应用
2022-06-08朱凌馨
朱凌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子宫肌瘤主要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通过体检才会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异常等表现[1]。王云锋等[2]学者的研究也发现舒张压的升高是子宫肌瘤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目前临床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手术本身具有的创伤性以及生理机能的负性应激等因素,皆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对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的控制与否可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辅以临床护理工作必不可少[3]。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是一种个性、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按照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护理方案[4]。为进一步增强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样本选取时间: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选取对象:在本院救治的92例子宫肌瘤伴高血压患者,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纳入标准:(1)均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5]中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且未发生恶变;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无手术禁忌证;(3)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每一项内容已达成书面协议。
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2)存在沟通障碍;(3)对本研究不配合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基础健康宣教、遵医嘱用药、讲解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
观察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同时予以患者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影响手术的潜在风险因素,其次向患者讲解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相关知识,促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介绍手术治疗过程、护理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引导患者正视手术风险,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然后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其负性情绪予以疏导和安抚,强调良好心态对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以便患者及时调整好心态,指导患者注重术前清洁,预防感染,遵医嘱行降压治疗,督促患者按时按量吃饭,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嘱咐患者术前8h内禁食,并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
(2)术中:护理人员协助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穿戴好无菌服,先对患者外阴部进行有效清洁,并行灌肠,生理盐水的温度需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节,预留导尿管,注意查看导尿管是否发生堵塞等,其次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尤其注重血压的变化幅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
(3)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查看患者手术切口和引流状况等,病房保持通风,做好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必要时剔除阴毛,建议患者定期更换柔软透气、舒适的棉质内衣,嘱咐患者避免用力排便,并在大小便过后用温水清洗会阴与外阴部,时刻保持个人卫生清洁。术后可予以心理指导,辅以注意力转移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弱化疼痛感受,若患者仍觉得疼痛难忍,可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嘱咐患者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注意饮食结构比,保持膳食均衡,严格控制盐分摄入,维稳血压水平。督促患者尽早进行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便秘,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1)一般资料。(2)血压变化情况:护理前后在患者平静状态下采用电子血压计(厂家: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辽械注准20172200077;型号:J710)测量血压,测量前需校对数值,保证电量充足,并确认各部件连接良好。测量时,指导患者将右上臂衣物挽起,掌心朝上,保持身体与地面呈垂直角度,勿左右晃动或者压迫腹部,确认无误后,按下开关开始测量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正常值参考范围:DBP,60-89mmHg;SBP,90-140mmHg[7]。(3)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填写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信度系数为0.875),填写过程中会有专业人员陪同,包括服务态度、服务内容、人员素质三个方面,分为极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五级,依次计5-1分,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所得分数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病程、瘤体类型、术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压水平较护理前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数值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s,mmHg)
组别例数(n)SBP DBP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46 46护理前154.62±9.23 155.24±9.12 0.324 0.747护理后132.18±7.26 126.85±6.89 3.612 0.001护理前96.76±5.25 96.89±5.27 0.119 0.906护理后85.82±4.65 82.71±4.23 3.355 0.00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6 46服务态度3.57±1.11 4.26±1.25 2.799 0.006服务内容3.56±0.64 4.15±1.18 2.981 0.004人员素质3.98±0.87 4.57±1.09 2.869 0.005总分10.26±2.72 11.59±2.83 2.298 0.024
3 讨论
目前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此外年龄、肥胖、激素等也可有诱发该疾病发生发展。同时临床认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在于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年龄、遗传、肥胖、酗酒、情绪等均是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的机制大致在于都与体内内分泌水平、肥胖等危险因素相关[8-9]。对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手术治疗中会因多种原因产生血压波动,致使手术风险增加,因此辅以临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10]。常规护理干预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护理方式,但容易忽略患者实际的内在需求,护理效果不佳[11]。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从单一的疾病恢复向生理、心理等多元化层面扩展,与任秀玲等[12]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血压水平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提示相对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应用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更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术前护理人员通过全面的术前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影响手术的潜在风险因素,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注重术前清洁,预防感染,同时予以相应饮食指导、督促患者规律作息以及遵医嘱行降压治疗等措施维持血压稳定。术中护理人员协助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尤其注重血压的变化幅度,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术后护理人员辅以注意力转移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弱化疼痛感受,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避免患者情绪起伏较大,引起血压升高,嘱咐患者注意饮食结构比,保持膳食均衡,严格控制盐分摄入,维稳血压水平,并督促患者尽早进行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以上诸多措施可引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避免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在感觉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我预防和处理,对控制血压达到理想水平具有良好作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提示在围术期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分析原因:全面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的疾病特点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围术期的各个方面以及疾病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护理干预,在保证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和弥补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患者遵医行为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伴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效果确切,不仅能帮助患者稳定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还能进一步增强手术治疗效果,且远期预后相对较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