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有效习题课的构建

2022-06-08钟云飞

读与写 2022年32期
关键词:习题课习题解题

钟云飞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前言

习题课作为初中数学中的重要课型,通过教师讲解习题,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在习题课的教学效率不高。另外,初中生对于习题课不感兴趣,在课中不愿意动脑筋,只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做记录。如此下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难以提升。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高效习题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习题课的教学效果。

1.初中数学习题课有效教学的原则

1.1 层次性原则。从初中数学习题的规划来说,教师在挑选习题的时候,还要遵循层次性,一节课中提供的习题需要是系统的,所以相邻两道习题需要有层次性,不能简单的堆砌,还要遵循下面特点:第一,分类处理问题,即将数学问题分成多个方面。第二,先易后难,即使是相同的知识点,也会产生不同的经典习题,即有难易差别。所以在习题课中,也要使用先易后难的习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提升解题能力。第三,有效贯穿。在数学习题课中,设置从易到难问题习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内容上要有效衔接,形成明显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习题课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解题技巧。

1.2 参与性原则。初中习题课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自己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这样在实际参与的时候,就会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想法,即使出现错误,经过深入分析,也能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在交互中有目的的讨论,加深对数学习题类型的印象,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解题。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构建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

2.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构建

2.1 做好习题课教学的准备工作。

2.1.1 确定习题目标。即使是习题课,也要有一定教学目标,此往往是由习题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课的时候,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一般情况下的初中教师,都对本班的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都比较了解,但是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了解不深刻,不知道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掌握知识点,也就不知道要在哪部分问题进行巩固,设置的习题可能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也要立足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另外在习题课上,教师还要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对知识的扩展。基于此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解题方法,体验数学思想,进一步形成数学解题技能。这些内容都是在习题课中要明确的。例如,初三复习课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其他年级不同的是,需要结合《中考考试说明》添加内容。如对“代数式的值”问题解答的要求为:可结合问题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与知识,将代数式变形,求出正确的值。而经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模拟试题分析,发现要想学生能够正确解题,需要做专项训练,此也可以渗透到初一、初二的教学中,如在新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然后再在习题课中巩固学生在课中所学。也就是说,在确定习题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学生对二次根式、整式、分式等作出精准的认知,可以有效化简,最后再代入数值,得到答案。对于求解代数式的值问题,有的学生直接代入数值,有的学生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代入了整式,此就考察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熟练度。在此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体验“整体代入法”的消元思想。自此,我们立足于《中考考试说明》制定教学目标,再融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整合与扩展数学知识点,为提升习题课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提供保证。

2.1.2 确定习题内容。只有学生们掌握了数学知识,才能善于解题,据此教师可以在数学习题课中,引入经典数学知识点,然后进行评价与分析,通过知识的探究完成题目的解答,最终进行总结与归纳。基于此的分析,需要教师在确定习题课内容的时候,可使用知识深入剖析的方法进行总结,然后再引入习题。在此引入的内容要遵循下面几点:

第一,教师示范内容不可缺少。数学习题内容的选择上,需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找到解决方法。然后在借助变式的形式,引导学生操练,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先带领学生复习定理,然后讲解对应的经典例题,让学生使用定理就能简单的求解。当学生掌握浅层运用之后,就可以进行变式,将问题转化为运用此定理和其他定理公式一同解答。通过此组织习题,培养学生提升解题能力,同时重视解题规则与思想的运用。如此,在习题的解答中,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知识点的关键点,更好的进行解题。例1,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BC=4,求AB2+BC2+CA2=( )

例2,一个长方形的对角线为13,一边长为5,求这个长方形面积?

例3,一个长为3米,宽为2.1米的长方形模板,能否从高2米,宽1米的门内通过?

很多问题都是利用三角形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在此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经典的习题,待学生都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此问题后,就可变换题型,让学生将此定理与实际生活,或者与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进行解题。

第二,数学习题的配置上,要有梯度性。初中阶段涉及的数学习题类型包括基础知识类与扩展延伸类,自此教师在设置习题的内容的时候,要在难度上有所层次,让学生有缓冲的过程,进而可以更好的解题。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更好归纳与运用习题,快速进步。例如化简算式问题的展示,就要从开始的简单,到后期的复杂,如:

(1)+(x-8);(2)-(x-8);(3)-(0.4+x);(4)-8(0.6-x);(5)3(3a-3b)+4(4a-4b)

此类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最先呈现的是简单的求解方法,待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之后,就可提升难度,让学生思考如何转换条件,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在此习题课中,不止培养学生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计算过程的重视,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在习题的解答上有所感悟,能够更好的学习。

第三,不同的习题要有一定关联。如对于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深化,可以通过不同情境的创建,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点。自此变式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在习题课中,对学生已经全面掌握的习题,通过改变一个条件,或者转变提问方法的形式,将此问题变为难度更大的题目。自此助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时候,能够对复杂的问题也有一些处理、解答的感悟,触类旁通,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在习题课中,教师可以针对习题多做变化,深度挖掘习题教学的功能。

例题:已知函数y=(2-k)x-3k+12是一次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此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以此函数概念的理解。

变式1,如果一次函数y=(2-k)x-3k+12的图像经过原点,求k的值。此变式则是考察学生对函数解析式与点的坐标的关系,即图像经过原点,则要满足x=0时,y=0,将此代入原式,得到k=4.

变式2,如果一次函数y=(2-k)x-3k+12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求k的值。此问题考察的是一次函数与x轴和y轴交点的问题,是否可以将文字语言变为数学语言,学生要根据“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这句话,知道当x=0时,y的值大于0,即-3k+12>0,得到k<4.

变式3,如果一次函数y=(2-k)x-3k+12的y值,随x的增大而减少,求k的值。此问题考察的是以此函数的增减性性质,根据“y值随x的增大而减少”可以列式2-k<0,继而得到k的取值范围。

第四,习题课中题量的设置要适中。要将习题进行分类,同类的习题讲解一个经典例题,然后为学生留有时间做对应的练习。例如:在书中上表示x+2>10的解集为例题,再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考察,逐层设计难度加大的习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讲解其容易出错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不要使用题海战术,而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与技能方法为主。所以教师提供的习题要是有代表性与经典型的,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练习。

2.2 习题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2.2.1 提升教师习题课教学的意识。一方面,数学习题课中的问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抽取,然后升华为数学定理与规则法则等,对于初中数学来说,要整体掌握习题教学的知识,然后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中着重提醒学生要注意哪些地方,以此加强注意。让教师在开展习题课的时候能够有所侧重,提升初中数学习题课的质量。而很多知识点因为与生活实际相连,所以教师在开展此类主题习题课的时候,可以以情境来导入。

例1,如图1,以学校为原点,用O表示,规定向东等方向为正,向西的方向为负,以500米为单位“1”,图中光阳超市下方标记的2,表示光阳超市距学校1千米,如果相邻两个地点的距离是相等的,那么你知道其他的站点该如何表示吗?

图1

此问题的讲解,教师要分别以问题:学校东面的地点要怎么表示?学校西面的地点要怎么表示?请你标记出公园、机场与汽车站的数字?以此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此问题该如何解答。

此问题实际上也是情景问题,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为常态性的事物赋予数学意义,变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解答,有很强的益智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其思维,提升习题课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初中生要想提升数学成绩,就要能够熟练的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中,此离不开题目的练习。但是教师若使用题海战术,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慢慢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难以提升解题能力。所以,在习题课上教师要多使用习题精讲、精炼法,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结合知识重点,找出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知道哪些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哪部分是易错点。例如,如去分母的时候漏乘、去括号的时候漏项等。在此教师先做好预设,设置适合的数学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尽量在短时间的习题课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2 重视习题课后的反馈。教师要在习题课中随时进行反馈,以此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习题课开展效果。自此教师要有反馈意识,积极捕捉教学信息,然后反馈优化,以期提升习题课教学的效果。

一方面,在课堂练习中反馈。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就会表露出概念与性质、法则的错误,在此教师就要及时指出错误,然后分析学生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引导其意识错误、正确改正。接着再为学生布置几道类似的习题,通过此提升对习题课教学信息的反馈,提高初中生的解题正确性。例题,三角形ABC中,AB和AC相等,是定长,过点A做任意一条直线,与BC相较于点P,交三角形的外接圆于点Q,请证明AP·AQ也是定值。分析此问题,要想证明AP·AQ为定值,可以从相似三角形角度入手,因为点P是过点A的任意一条直线,所以对应的P和Q是动点,为学生证明增加了难度。数学能力低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所以在习题课中,教师先为学生呈现这样的问题:三角形ABC中,AB和AC相等,是定长,连接点A和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并延长,与BC相较于点P,交三角形的外接圆于点Q,请证明AP·AQ也是定值。此问题将点P和Q变为固定的点,学生的思考就更轻松了,即找出相似三角形,然后根据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证明AP·AQ的值是定值。在这一题的铺垫下,学生就能轻松解决动点的问题了。在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为学生讲解题目该怎么做,而是将先简化任务,然后在学生完成简单任务后,再思考在复杂的条件下如何解答问题。习题课在数学教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需要教师经常总结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习题课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在课堂提问中进行反馈。数学习题课中的有效提问,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指明解题方向,进而在思考中创新。同时,学生在解题中,错误的思想与对概念的错误理解等也暴露出来了。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以此挖掘学生解题的误区,进行纠正。例如,习题课中为学生讲解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教师可以提问“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了解其对平行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缕清思路,优化平行线性质的讲解,本节课上完后,学生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解题更加得心。

结论

综上,习题课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更强强调了教学的有效性,并为初中教师优化习题课堂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高效的吸收数学知识,提升解题准确率,提升数学整体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习题课习题解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