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如何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

2022-06-08

读与写 2022年32期
关键词:习题作业数学

何 翔

(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首先在南通、北京、上海等教育名城试行,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从“双减”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小学普遍开展了“5+2”的课后服务,适当延长学生的放学时间,以适应家长的下班时间。学生利用延长的时间在校内完成作业,回家时不再背书包,次日上学也能“轻装上阵”。“双减”政策下,学生的作业在学校完成,周末没有补课。所以,老师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1.“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教学内容单一无趣。无论是新课改还是“双减”政策,均要求小学课堂要充分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兴趣爱好,发掘个人潜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部分老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尚未找到贯彻落实政策的有效方法,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做题为主。老师只局限于数学教材授课,没有围绕教材丰富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三角形认识与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没有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教学,以至于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忆和巩固知识,未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部分老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过于关注教学节奏和进度,忽略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与思维特点,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不能举一反三。还有的老师只是在形式上落实“双减”政策,教学活动的规划并没有真正体现“双减”的价值,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1.2 教学模式缺少创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与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数学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小学生容易被趣味性强、充满创意的事物所吸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引起儿童的抵触和厌倦。综观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让学生在没有家长辅导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作业,很多老师不得不加快了教学进度,省略一些创意性的课堂活动。尽管这种以老师为主导的数学教学,从表面上来来看,更利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但同时也容易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1.3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双减”政策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减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老师担心“双减”后,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少了以后,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因此牺牲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以用来学知识、做习题,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感,与“双减”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师生感情的有效手段。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会过于彰显老师的权威,而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对等的位置,很多学生惧怕老师的权威性而不敢畅所欲言,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表达,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还会适得其反。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2.1 拓展思路,构建网状生本课题。《义务教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一门工具类学科,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学科的根本价值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多的学生只是将数学当作纯粹的理论知识来学习,片面的认为数学只是计算和解题,因此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现代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从以老师为主的单向输出转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构建课堂教学,从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到教学活动、课后活动、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老师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可以从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区别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图形;掌握各图形的特点与组成。(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摆图等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空间观念。

围绕教学目标开始准备课前环节,老师与学生一起准备书本、地球仪、积木等不同形状的实物。预习环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类整理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物品,并鼓励学生动笔画出来。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等方式为课堂教学中认识图形特点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问答互动、合作学习等模式,构建生动的数学课堂。在认识不同图形特点时,让学生拿出提前备好的积木,通过观察和触摸,说一说手中积木的特点。学生是否能说对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专注观察、大胆表达观点的习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思维的懒惰。其他教学环节同样如此,在互动中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学习的意识,营造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2.2 促进家校合作,夯实数学基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的态度普遍存在两极化:一类家长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仍然深陷焦虑情绪,认为减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一类家长采取“完全放手”的态度,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实际上,“双减”减的只是学习负担和压力,而儿童的教育则是多方面的,学习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情感、思想、行为、品德、体格、性格等,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需要家庭的介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中,同样的老师和同样的教学方法,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霄壤之别,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能仅归责于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往往比较一致,进入中年级,差异初见端倪,高年级学生的成绩差异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的数学知识简单,知识量少,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从三年级开始,部分基础没打好的学生无法把文字转化成算式,做错题后没有思路,一错再错。进入高年级,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就更加明显。“双减”之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周末补习班,一定程度的缩小了学习差距。“双减”后,周末没有文化课补习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家校之间更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

家庭教育、家长的引导,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儿童的思维、学习兴趣、品格、情感等各个方面。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老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沟通,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给家长提供一些建议。比如,二年级涉及到厘米、米、分米、毫米等知识的教学,在学完四个长度单位后,仍有学生会混淆搞错,在“天安门城楼高347___”的题目中,填写了“米”,很多学生亲眼见过北京天安门,但仍然填错了。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缺少感性认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真实的物体引导孩子认识和应用长度单位,比如公交车高多少分米?多少米?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运用,让学生熟悉和理解数学知识。

2.3 优化作业设计,培养数学思维。学生学习负担的多与少,除了与作业量、作业时间有关之外,还取决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双减”政策下,老师要从作业量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是一味的降低作业难度,简化作业形式。相反,为了充分体现数学作业的价值,老师应该多元化的设计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用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知识功能:完成作业,获取并运用知识。(2)能力功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3)教育功能:数学既是严谨的知识体系,也属于文化范畴,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钻研探究的品性。(4)评价功能: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老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作业设计为例,用生动的情境关联乘法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乘法,让学生借助一位数、两位数的乘法知识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利用位置值把几十、几百区间内的数字和多位数相乘,并应对竖式中积的对应位置;为后续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学习提供思路。通过分析教材习题,发现习题之间缺少关联性,不能起到“以一带多”的效果;习题的题材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习题形式不灵活,只重视解题方法,忽略了解题思维的启迪等问题。教材在例题后面设置了8道笔算题目,并提供了笔算算式中的一部分列式:

教材中的习题单调重复,缺少生活气息,学生很难通过做习题理解算理,甚至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对习题进行优化设计,以作业功能为依据,增加习题的对比性、结构性、拓展性等元素。很多学生做作业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习题的条件稍微变化就会做错。所以,老师设计作业,可设置一些容易混淆的习题,通过对比练习突破学习难点。比如变换竖式、条件顺序和数量关系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练习效果,帮助学生克服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补充以下几个样题组,让学生选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4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高效、高质量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个体活动,而是个体和同伴以及可用资源、工具共同组成的共同体。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相互学习模式,既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又促进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以“计算器”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认识计算器,学习计算器的操作方法,认识各个按钮的作用。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加减乘除等各种形式的算式,还可以开展组间竞赛,各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得习题,看哪个小组计算的又快又准确。最后让学生思考9999×1、9999×2、9999×3、9999×4、9999×5……的规律,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老师首先要真正理解“双减”的内容和内涵,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加强与家长的合作,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兴趣,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习题作业数学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