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现状与思考

2022-06-08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江艳艳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性健康艾滋病教育

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江艳艳

在《重庆2019年度居民健康状况报告》中,艾滋病位列法定传染病死亡率第一。据网络报道,青年学生诊断报告感染人数也呈增长趋势。由此看来,高校预防艾滋病(以下简称“防艾”)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和有必要,学生管理者要思考防艾教育宣传如何落地,如何走进学生心里,如何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科学防艾,健康身心。

一、高职院校预防艾滋病的工作现状

(一)重在宣传。目前高校开展防艾教育一般是通过海报、宣传展板、宣传手册、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图、文、影音等形式向广大学生普及防艾等专题知识,在每年12·1世界艾滋病日中,以“红丝带”为主题,开展防艾的宣传教育。

(二)进入课堂。有的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在健康教育板块,讲授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还有的高校将艾滋病预防、性安全知识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课程中。

(三)借助外力。有的高校,由校医务室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邀请医生、专家等开设专题讲座和咨询活动。

(四)以赛促学。由校团委带领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开展校内防艾知识竞赛、防艾辩论赛等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防艾教育。

(五)区域性自发活动。重庆的部分高校在青爱工程的指导下,建设青爱小屋,专业宣传防艾教育知识,在防艾教育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高校防艾教育宣传工作的困境

(一)防艾知识宣传的效果有待商榷。有人通过对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几十名老师进行访谈,最后总结到:在学校,学生能轻易达到防艾宣传教育的标准,但是达标并不代表有成效;学生知识来源欠缺科学性,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实际处于一种“高分低能”状态。目前,针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宣传效果不佳,还停留在活动宣讲、主题班会、学校报纸、展板、宣传手册等传统教育方式上,现在虽然加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更新鲜直观的传播方式,但是对有效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习惯养成效果有限。

(二)观念保守,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笔者曾于世界艾滋病日当天,联合所在区疾控中心,在高校开展“红丝带”的活动,邀请学生佩戴红丝带,现场防艾知识有奖竞答,免费发放性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和安全套等计生用品,学生们参与度不高,偷笑、躲开、拒绝,调侃主持活动的同学,虽然对性健康教育知识和科学防范艾滋病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活动的整体氛围平淡。纵观全国,学校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整体上是一种遮掩的状态,虽然相比较西部内陆地区,沿海城市的性健康教育程度较高,但大部分学生自上小学以来,欠缺性教育和防艾教育方面的知识,偶有课程涉及相关内容时,老师也是点到即止。大学后,学生在接受性健康教育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防艾健康教育活动时,显得拘谨、不自然,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不会和艾滋病产生任何交集的,只要管好自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三)高校防艾教育机制不健全,活动缺乏持续性。2011年6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学校防艾教育工作职责与任务,对高校如何做好防艾教育工作做出明确要求和相应的部署。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很多高校目前缺乏这一部分的专项经费,更缺乏健全的艾滋病防控机制,责任部门不明确,有的是后勤处下属的医务室牵头,有的是学生处下属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有的是团委管理的学生社团在防艾宣传日负责开展活动,防艾教育容易出现只“存在”于12月1日的情况,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呈现出连贯性、持续性,防艾宣传日结束即完成当年的防艾教育,因此并不能促进学生真正习得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高校防艾教育的思考

(一)夯实工作基础,落实责任部门。夯实工作基础,确定落实责任部门,系统化落实防艾教育。普通高职院校可以向国内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学习。首先,落实领导负责制。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是保障学校防艾教育宣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应该建立领导负责制,然后整合发挥校医院(校医务室)、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力量。从制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夯实防艾教育的基础,立足各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同时,也便于加强检查指导,落实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位。笔者认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青爱工程专项基金扶持的 “青爱小屋”是一个有效的载体,笔者曾参观过重庆一所高校的青爱小屋,青爱小屋集艾滋病预防知识展览、性健康和心理健康、公益宣讲等于一体,由丰富的宣传载体,成熟的知识体系,专业的专家指导,通过培养公益宣讲员,青爱故事会等形式服务,给学校赋能,以实现对广大学生的关爱。

(二)将防艾教育融入学校文化育人中。多层次的防艾教育需要与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进行融合。防艾教育的内容包含医药知识、艾滋病的病理常识、生殖卫生知识、性健康知识、毒品和药物知识等。同时,还涵盖法律基础知识、精神道德伦理教育等内容。知识分布宽泛,很难形成系统性,容易呈现出“点阵式”的宣传教育方式,更难形成逐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体系,最终无法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氛围。而融入校园文化则更能有效实现教育和引导作用。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实施青爱工程,全国的大中小学校可以申请在校园内建设青爱教育基地——青爱小屋。笔者参观过重庆几所高校的青爱小屋,系统的知识展览,全方位帮助学生从了解科普知识开始,营造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形成善待生命的自觉意识,这种热爱生命的文化氛围,一定有助于防艾教育。除了生命教育外,引导学生强化自我负责的教育,开展学生课外休闲与网络健康生活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充实的生活方式,学会在网络上汲取健康的知识。总之,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构建高校防艾教育体系,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完善和价值取向,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帮助学生远离艾滋病。

(三)探索活动形式,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如何通过更为稳定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起到持续性的教育效果,切实影响到学生的行为,需要教育者思考更为灵动的、持续性的,和学生有互动,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活动。课堂教育主阵地不容忽视,把防艾教育融于新生入学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运用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体验性,在设计活动与分享中促进学生反思,并推动每一个人成为自己身心健康的责任人和守护者,为自己负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传播正确科学的青春健康知识。

(四)拓宽防艾教育思路,与生命教育、性健康教育结合。孙洪礼等在《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存在低估初次不安全性行为和过早出现性行为风险的现象,避孕意识和性安全意识亟待提高。青少年对于首次性行为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未出现意外怀孕或其他意外的状况,使双方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特殊安全错觉,出现侥幸心理,进而增加了不安全性行为出现风险的概率。据新闻媒体报道,女大学生做人流手术的比例攀升,男女双方性安全知识的缺乏,心理成长不够成熟,是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生爱自己、爱生命,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引起学生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进行防艾知识的讲授,更能走入学生内心。

(五)教师教导与朋辈互助,双管齐下。当前众多的防艾教育形式中,除了由教师或者疾控专业人士讲授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外,同伴教育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采用,被认为是能够有效影响和干预学生性观念和行为的方式之一。周正青等总结了楚雄师范学院曾开展的为期一年的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项目。项目组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招募、挑选和培训同伴宣传员(POL),由POL宣传员代替教师和疾控专业人士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观点和意识传递给学生。同样,青爱工程目前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和社区一共援建了1188所青爱小屋,大多依靠朋辈的力量。

(六)加强重点人群关注。笔者曾接触过因感染HIV病毒而内心无助无所适从的学生,应定期为这类人群提供咨询服务,注意学生隐私,并且对这类学生感染者做好随访、治疗等服务。

猜你喜欢

性健康艾滋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性健康教育,教师怎么做?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部: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利用主题活动浅析小班幼儿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研究策略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