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红色文化融入医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2022-06-08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张炯炯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浙东红色文化

文/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炯炯

红色文化特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以一种特有的形式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规律。浙东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其融入医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一、浙东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浙东红色文化的内涵。浙东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和浙东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而创造的先进文化,基本涵盖红色历史资源、红色精神内涵、红色基因传承等内容。浙东是地域属性,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浙西”两个行政区,其临江、环海、依山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诸多人文先贤,是浙东红色文化得以继承的地理优势。红色是政治属性,是指浙东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形成,并在改革建设时期得到发展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包括了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层面。文化是思想意识属性,如著名的浙东学派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理念与浙东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都有关联耦合性。如浙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梁弄、“浙东红村”余姚横坎头村、现存第一部党章的守护人张人亚故居,以及全球生态500强的滕头村、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代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果,这些人、事、物都是物化了的红色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保家卫国、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展示着新时代浙东人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价值追求,凝聚着浙东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品德情操,这些红色基因都是属地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二)浙东红色文化的特征。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文化沉淀深厚,自身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一是具有时代性。红色文化指所涉及的地标式人、事、物,传承下来的爱国爱家、艰苦创业、奋进奉献的精神品格,以及经由红色文化浸润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浙东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既是史实记载又富有创新实践,是医药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医药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财富。二是具有地域性。浙东独特的地域环境塑造了其特有的文化性格。如河姆渡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浙东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涵养了一代圣学,这些都是浙东红色文化的酝酿产生的土壤,传承下来的精神价值都是浙东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三是具有实践性。浙东红色文化是浙东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强劲生命力,来源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具体实践,对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医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理念创新不够,难以适应新时代语境下学生的发展特点。新的时代语境下,医药类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是对浙东红色文化的认识不足。医药类学生面临着全球化趋势所导致的西方思想体系、中国传统固有的价值体系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各种冲击,浙东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如对浙东红色文化史料的收集、内涵的梳理等相对比较淡薄。在红色资源的开发保留方面有积极的开发,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引导和功能发挥不够,社会弘扬浙东红色文化的氛围不够浓郁。二是对医药类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不足。医药类学生将来要从事医药行业,他们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他们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渴望成长成才,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之红色文化的宣讲多偏向政治理论性,学生主动学习了解的兴趣不强,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

(二)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受众群体。高校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动性意识不强,在推动的方式方法上过于单一。面对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以及他们对个性化的需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师,也多以灌输式教学作为主体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专题座谈、视频学习等方式进行,深入实地考察学习、身临其境感受氛围的机会不多,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三)机制上缺乏连续连贯,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浙东红色文化的概念目前只是宣传口径的一种说辞,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就社会而言,红色文化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目前只是将开发局限在 “物”的可视部分,更应该是文化传承、精神价值传递的过程,使之成为医药类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二是红色文化的建设队伍力量比较淡薄。对浙东红色文化的研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研究氛围,在“人”的因素上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去做深入研究。总体而言,浙东红色文化与高校合作力度不大,平台共建不多,红色资源开发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教育实效。

三、浙东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一)共生,形成融合体系的教育理念。红色基因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孕育、积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核心优势,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精神法宝,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核源泉。一是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浙东红色文化的育人工作机制,实现从学校党委到党务部门、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的红色文化学体系的构建,建设一支由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组成的工作队伍,并形成科学的工作制度,给予各方政策保障。二是要发挥好属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用。社会各界要重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对整理属地红色文化的内容,对精神价值的凝练,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教育体系,切实将浙东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来开发,作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来传承。要加强校地合作,高校为地方红色文化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也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建立校地共建的实践基地、共建合作等方式,实现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的融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融合。三是要遵循青年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将红色文化纳入学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按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编排教材、设计课程等,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叙事方式,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成为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撑。

(二)共融,形成翔实体系的教育内容。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环境在课堂内要形成主流的价值体系,紧紧围绕教材、教师、教程做文章。一是在教材上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力度,积极开发属地相关的红色文化的相关教材,凝练总结精神力量,将静态的红色文化产品拓展为动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二是要加大力度培养教师。授课老师要主动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三是要在教程上加大力度改革创新。积极开拓以红色为底色的校园文化阵地,以组织学习会、歌诵会、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加强青年学生对浙东红色文化的理解,引导青年学生的感情共鸣,高校要切实加强与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机理的耦合研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破解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实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材。

(三)共创,形成创新发展的教育路径。一是要创新方法,拓展工作阵地。加强与浙东红色资源的联系,将教育教学平台延伸至课堂之外,通过共建基地、共创品牌、共享成果等方式,加深互融互通,将青年学生放置于社会环境,放置于时空环境,形成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通过课堂讲授、专家座谈、走访调研等学思践悟的活动,真切感受历史的沉淀、时代的诉求,明确责任和担当。二是要创新内容,加强结合自身内容的属地教材的编撰,高度重视浙东红色文化的运用,并转化成为实际的教育效果。形成知行合一、勤思善学的教育教学闭环结构,串联起体系性的教育体系,进而提升教育实效。三是要创新路径。新的时代语境下,新媒体等工作形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为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要加大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加大红色文化宣传的力度,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述浙东红色文化,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学会用网络的语言去吸引大学生,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

浙东红色文化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