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型助力员工安全行为养成
2022-06-08魏惠敏
文/魏惠敏
编辑 包冬冬
通过福格行为模型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构建及应用,并结合应急管理变革以及安全法律体系的要求,分析和阐述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行为安全管控对事故预防的重要作用等,希望通过这种模式丰富安全文化建设中行为安全管控的方法,并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文化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且被广泛认同和共享的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和安全环境的总称。员工的安全行为构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而员工的行为特别是操作行为将直接决定员工的作业安全。那么,员工的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福格行为模型理论能够给予合理答案。
福格行为模型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布莱恩·福格(Brian Fogg)提出来的。福格认为,人的行为由动机、能力和触发条件这3个要素组成,这3 个同时都满足时行为才会发生。造成事故的行为是由3 种要素的不良结果造成的,反之亦然。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正向影响员工的行为,产生安全和低风险的操作行为,进而避免事故后果发生。
行为是由动机、能力、触发3个因素链式反应的结果,安全行为的发生通常要比一个不当行为(不安全)更加困难。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需要外力矫正,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安全文化氛围,来促成员工的安全思维习惯养成。其中,安全动机是行为的能量源泉;感觉、期待和归属感是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能力需要简易化。福格对“简易化”的定义是,简易就是尽量让员工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做某件事。触发通常被忽视,触发其实是行为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触发经常是行为的起点。很多情境下,动机和能力都有了,就差触发,好的触发激励会有好的结果。
影响员工的行为安全要素很多,关键因素就是,员工行为(操作)前触发方式、能力认知水平和安全动机形成以及三要素的综合体现。
福格行为模型原理的适用性
首先,从法律层面。2021 年《安全生产法》修正,增加了关于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内容,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严格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防范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事故发生。这是首次将行为及精神层面的安全管控写入法律,从法律上补齐事故预防中员工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受控的短板,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中合法合规的必选项目。也是福格行为模型原理的体现。
其次,安全文化建设水平高的企业应用的行为安全管控模式同样符合福格行为模型原理。典型如杜邦。杜邦安全文化的核心是规范人的行为,其主要安全文化行为管控是《杜邦公司不可违背的安全规则》。对于违反“不可违背的安全规则”的员工,公司会给予解雇的纪律处分。其核心理念符合福格行为模型理论,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模式得到世界普遍认可。
再如电力行业安全文化模式。从其《电力安全文化手册》中,可以看出构建企业归属感和阻止激发不安全行为触发方式是共性模式。较为典型的是安全“红、黄、白”牌,班组安全管理“十字法”,监护复诵制等都是以强化员工行为实现安全管控的目标。
最后,福格行为模型理论符合事故防控理论分析。事故轨迹交叉理论认为,设备故障(或物处于不安全状态)与人的失误,两事件链的轨迹交叉就会构成事故;事故的原因有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各种管理缺陷),以及基础原因(社会因素等深层次问题)组成。
根据这一理论,无论从隐患的定义,还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出发,都是强调人的行为不受控或违规是事故发生根源。目前针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违章还是停留在严查重罚的初级阶段,而福格行为模型正好契合以安全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行为安全管控,必将补齐企业安全管理的短板。
安全文化建设中行为安全管控的方法
根据福格行为模型(B=MAT),提升员工安全行为能力的根本方法在于,培养正确的安全动机;以提升员工安全素养为主,达到精准操作;强化自我管理、群体互助,严防事故触发条件升维安全模式等3个方面,来精准开展员工行为安全管控工作。
培养正确的安全动机
在安全动机形成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和激励政策的制定并落地起到决定作用,通过岗位绩效设定和岗位职业晋升通道构建等政策,让员工形成工作感觉、期待和归属感3 个方面的工作愿景,从而产生珍惜工作、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安全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具体方法是: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承诺书以及岗位晋升安全一票否决等激励政策促使安全动机的形成。强化安全技能和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素质考核内容,形成基层员工主动学习安全技能和安全文化的氛围,将员工的自我价值追求和企业价值充分结合,从根本形成人人具有内在安全动机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素养构建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安全素养构建的平台,如酒钢集团公司能源中心发电二分厂焊接指导、首席技师杜钧。首席技师的激励机制培养出质量第一、安全合格的高层次操作人员。杜钧焊过的焊口达到“免检产品”;他编制完成7 万多字的焊接作业指导书,整理编制了6 万多字的焊接材料技术资料、2 万多字的《手工焊接、切割与热处理安全工作技术规程》,列出了《焊工班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清单》等,为企业培训提供了规范的教材,有力地保证了电站焊接、切割与热处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企业建立精益求精和安全操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体系,将安全元素融入到弘扬工匠精神的精英选拔体系中,充分体现安全操作是岗位技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并着力在培养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行为上下功夫,形成全员零违章、零偏差操作的安全行为习惯,发挥安全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
避免事故触发条件形成的升维安全模式
事故发生前的关键3 分钟如何处置,最能体现员工的风险辨识及应急能力,即福格行为模型的触发环节。因此强化自我管理、群体互助,严防事故触发条件形成机制,是避免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安全行为习惯源自安全素养的积淀。笔者长期从事安全管理、培训工作,认为员工的行为安全思维模式分为5个层级(见图1)第一个层级,即员工具有0 维(点)思维模式,即固定位置和原地作业行为模式,固化操作方式养成静态思维方法;第二个层级,即员工具有1 维(线)思维模式,直线或固定路线作业模式,形成线性思维模式,思维僵化、视野狭隘,知道前进和后退,缺少整体思维意识,易产生从众心理而造成各类事故;第三个层级,即员工具有2 维(面)思维模式,知进退、知安全避让,知道安全隔离措施的意义,此类员工在危险来临前及时撤离躲避而多数情况未造成事故后果;第四个层级,即员工具有3 维(体)思维模式,具有空间立体思维模式,岗位员工能够客观辨识工作环境和操作设备设施的风险,虽然环境及设备的复杂性而风险很大,但是由于员工的安全维度较高,整体操作风险不大;第五个层级,即员工具有4 维(时空)思维模式(安全思维模式),是复杂设备和动态设备(汽车、飞机)以及矿山、危化等高危作业和特殊作业(高处作业、有限空间、电力作业、动火作业)等危险作业人员必须形成的安全思维模式,可以科学辨识现场风险和预见风险,防止事故方式(见表1)。
图1 员工行为安全升维模式
表1 岗位员工操作安全维度评估风险分析表(部分)
如果现场操作的设备、环境维度和员工安全思维维度不匹配,特别是员工安全思维维度没有生产作业现场环境和设备维度高,那么事故触发在所难免。反之,即使现场环境和设备运行方式复杂高危,但是由于员工具有高维安全思维模式,有科学预见性和正确的判断力,在事故触发点前,也会采取正确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因此,评估和提升员工安全思维维度是避免事故触发的关键。(本文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