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九老图》中的建筑要素探析
2022-06-08李苗苗苏坤
李苗苗 苏坤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绘画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材料,它通过观察和学习自然实景,师法自然,贴近园林实景,被艺术史家葛兰佩称为“视觉的记录和美学的再创造”,且具有写真和摹古的特征,这对于研究在历史变迁中渐渐消逝的园林具有重要价值。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会昌九老图》描绘的园林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非常精确入微。其中,作为园林要素之一的建筑要素采用北宋界画技法,结构清晰明确,几乎可以以图恢复构建。基于此,文章以《会昌九老图》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李诫《营造法式》等相关文献,充分挖掘图像资料的价值,分别从建筑基础、阶基、屋身构架、屋顶四个方面分析该图卷中的建筑要素,以期为园林复原和当代复古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营造法式》;《会昌九老图》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4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却在历史的变迁中因战争、火灾、自然侵蚀等湮没于世,化为乌有,成为仅存于历史中的“乌有园”,而宋代园林正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已发展成熟,园林格局精致古雅,具有区别于前期任何一个朝代独有的文人化特点。因此,充分利用前人留下的资料,探寻这一时期园林各要素的设计及其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绘画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首先在造园家与画家的身份关系上,自古便有“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之说,不少画家为自己或被他人邀请营造园林,而造园家也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专注于绘事,且园林的鉴赏、品评也多须参悟于画中[1],所以古代造园家常兼有画家的身份。其次,在画论与园林营造的关系上,陈从周先生在《陈从周讲园林》中指出,“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2]。造园家在营造园林时,将画理、画论融入其中,园林造园借鉴画论,而园林又可作为绘画的客观对象,正因画论与园林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古人得以因画成园。同时,从园林绘画中研究已逝园林亦是今人以画探园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学者历来比较重视诗歌园记等文字资料,而缺乏对绘画资料应用价值的挖掘和整理。随着园林绘画的大量发现,园林绘画作为研究古典园林的重要参考资料,正被相关领域的学者日益重视起来。文章从宋人所绘《会昌九老图》入手,结合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从建筑基础、阶基、屋身架构、屋瓦四个方面探析园林建筑要素,期望能够不断挖掘园林绘画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期望能为园林复原、当代复古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1 《会昌九老图》概述
《会昌九老图》所绘为会昌五年白居易及其八位友人在洛阳的尚齿之会。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通过科举考试入朝廷做官。暮年之时,朝廷会根据其本人意愿安置养老,而宋代官员大多选择回原籍养老,这一部分人就形成了社会上的一个固定阶层,会昌九老在洛阳香山的尚齿之会则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也成为继商山四皓后绘画创作的新题材[3]。
《四库全书》记载了白居易与友人共九老的此次尚齿之会的并序:
“会昌五年三月,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4]
文中指出,会昌五年春,白居易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六位贤者在东都进行尚齿之会。同年夏天,李元爽、僧如满两位长者也退休还乡加入集会。此次九老集会年齿,最长者李元爽有一百三十六岁,最小者白居易亦有七十四岁,九位高龄老人在一起非常罕见。在当时隐逸思想、尊老崇贤的孝道观的影响下,以会昌九老为母本的创作题材由此兴起并延续下来,《会昌九老图》正是在此典故背景下创作而成。
《会昌九老图》虽为以人物典故为背景的作品,但图中对建筑的描绘亦精致入微。图卷中,园林建筑以单体建筑描绘,从卷首到卷尾依次为水榭、屋舍和凉亭,它们均遵循宋人喻皓的“三分说”,即“自梁以上(屋顶)为上分,地面以上(屋身)为中分,阶(阶基)为下分”,文章亦以古建筑的三分说为基础,外加建筑基础,探析图中建筑要素各部分。
2 建筑基础
《会昌九老图》中所绘建筑基础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地朾结构,另一种是以石材为基础的虎皮墙基础。
以地朾结构作为支撑,使整个建筑立于水面之上,这主要运用在卷首水榭和屋舍前的一处木质亲水平台上。地朾又叫木朾,其作用原理是将纵向木桩下端砍成锥形,外部套桩帽,砸入地下,使木樁透过淤泥层,将建筑荷载传递到较为坚实的地层中,而且因为木桩强度大于土层强度,所以竖向的木桩可以将土层挤压得更密,从而提高地朾结构的荷载能力。横向上由排木连接,将木桩连接成一个整体,排木上下两排纵横排放,使结构受力更加均匀,加之木材本身抗压强度比土壤高很多,这就极大地改善了地基的受力状况[5],这种做法一般用于临水建筑,或地基条件不好的地段。
图卷中描绘的另一种建筑基础是虎皮墙基础,主体屋舍的基础就是采用这一做法,它主要是将不规则,或天然,或经过加工的棕褐色石材堆砌起来,然后用青灰勾缝,这样不规则的石材就可以形成天然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远观如虎皮,故而得名虎皮墙。虎皮墙可用于建筑基础、墙身和墙帽[6],在《会昌九老图》中,则是应用在建筑基础上,这种采用不规则石材的做法在施工上无法形成良好的稳定性,所以转角处多有方正石材的应用。图中主体屋舍的虎皮墙基础转角处亦绘有角柱,且石与石之间用青灰勾缝,给人一种自然的野性之美。
3 阶基
《会昌九老图》对建筑阶基有两处非常精细的描绘,即图卷中主体屋舍部分和卷尾凉亭的阶基。阶基即台基,此为宋代叫法,即高出地面的台子,是建筑物的底座。阶基四周以砖石砌筑,中间填土,形状大多比较方正,尺度一般随建筑物等级确定。《营造法式》中规定,“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柱心外阶之广”[7]。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设有阶基。
阶基主要分为四种:一是普通直方型,这是传统建筑阶基的通用形式;二是叠涩座(即须弥座),一般用于等级较高的宫殿庙宇,其形式也更加多样;三是带勾栏的阶基,一般是将普通直方型阶基或叠涩座阶基与勾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阶基形式,后者较为常见;四是复合型阶基,是以上三种阶基的组合或叠加,与叠涩座相同,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其中普通直方型和叠涩座为南宋阶基常见形式,《会昌九老图》中两处阶基类型均为普通直方型。
阶基材料外部以石或砖为主,内部填筑夯土,其主要构件有角柱石(埋头)、压阑石、踏道、象眼、散水等。其中踏道为上下阶基的阶梯,它根据建筑等级不同有不同的尺寸和形式。《会昌九老图》中所绘为垂带踏道,踏道两边设有坡度相同的垂带石,垂带石之间砌筑踏道,踏道两侧有层层凹入的三角形形状的象眼,主要起到装饰作用,象眼根据阶基高度设有不同的层数和尺寸。《营造法式》中对象眼的规定是“两头象眼,如阶高四尺五寸者,三层(第一层与副子平,厚五寸;第二層厚四寸半;第三层厚四寸),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层(第一层厚六寸,每一层各递减一寸),或六层(第一层、第二层厚同上,第三层以下,每一层各递减半寸),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深二寸又为一层(逐层准此)”[7]。
阶基所需石件从尺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尺度相对固定,如《营造法式》中记载“造压阑石之制,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7];另一类则随相关构件来确定,如“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7]。而前者对石件固定尺度的规定已明显具有套法取材的迹象[8],这说明在宋代,建筑尺度已经有规格化倾向。
4 屋身构架
宋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有三种:柱梁作、殿阁式木构架和厅堂式木构架。《会昌九老图》中建筑结构虽有部分被树木遮挡,并且由于图幅有限,未能将结构完整描绘,但从整体上看,基本接近于柱梁作,所以此处着重阐述以上提到的三种木构架中的柱梁作。柱梁作主要用于殿堂和厅堂之外的余屋,其结构是将柱与梁直接构架,或者安装单斗只替,这种做法在《清明上河图》中也能见到。《清明上河图》中的临街商铺、驿站、茶馆等建筑基本都是无斗拱的柱梁作四架椽屋,这种木构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另一种是四架椽屋前后劄牵用四柱。再看《会昌九老图》中屋舍部分,格子窗遮挡住了其中一个角柱,纵深方向用四柱,近于后者之形式,为民间柱梁作。民间柱梁作相对于官式柱梁作,在等级制度的社会背景下,财力物力悬殊,因此在用料、加工、间数等方面都会有区别,只可惜目前无实物可比较[9]。
比柱梁作等级稍高且类似的木构架是“单斗只替”,这在《会昌九老图》中卷首临水而建的水榭中有描绘,单斗只替较其他斗拱的区别在于其构件只有斗和替木,无栱,所以单斗只替是在柱子上放置栌斗,斗上安装替木以承梁,梁头立面呈长方形(即耍头)。《营造法式》中规定,“造替木之制,其厚十分,高一十二分,单枓上用者,其长九十六分,令栱上用者,其长一百四分……”[7]单斗只替做法省工、简洁,同时结构非常明确。但值得注意的是,图中描绘的梁头似为拼合梁的运用,《营造法式》卷五对拼合梁如此记载,“……凡方木小,须缴贴令大……若直梁狭,即上加缴背下贴,两颊不得刻剜梁面”[7]。即如果方木较小,需要用“缴贴”的方式,即上下拼合,使木料达到要求高度,以增加其荷载,这也符合结构原理,再考虑到民间建筑用料等不及官式建筑,故图卷中所绘应为单斗只替与组合梁共同组成的木构架。
5 屋顶
《会昌九老图》中对屋顶的刻画较少,除了图卷最后凉亭的四角攒尖顶被完整描绘出来之外,其他两座建筑的屋顶均被植物大面积遮挡,所以图中屋舍屋顶形式将结合图卷和相关文献适当推测。古代建筑屋瓦的选用能够直接反映建筑的等级。《营造法式》规定,等级高的建筑采用筒瓦铺设屋面,板瓦用于等级较低的建筑。《会昌九老图》中,主体屋舍屋瓦是青板瓦铺设而成,故此建筑屋顶应属于悬山顶或硬山顶这类等级比较低的建筑。然而,硬山顶在《营造法式》,或者其他宋代的绘画、雕刻等作品,包括《清明上河图》中均未提及,且硬山顶山墙没有屋顶的保护,易受雨水侵蚀,直到明代砖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之后才普及民用建筑中[10]。
因此,《会昌九老图》中建筑屋舍部分屋顶形式应为悬山顶,或以悬山顶为基础演变的杂式屋顶。此外,椽子上铺设的屋面基层,《营造法式》中也有规定,卷十三记载了三种用瓦之制:一是柴栈,即用小原木满铺,这种方法最坚实牢固,为上等;二是板栈,即用木板铺设,为次等;三是竹笆苇箔铺设,它可以用在各类建筑上,只是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层数不同。
对于建筑屋瓦,《营造法式》依据形式分有六种:筒瓦、板瓦、檐口筒、当勾瓦、线道瓦和条子瓦,每一种瓦件尺寸和建筑的开间、进深和类型联系在一起。而《会昌九老图》中的屋瓦则采用前述的板瓦为材料,板瓦主要为各类房屋作底瓦,也在等级较低的房屋上作盖瓦。如果以特定的排列方式组合,亦可形成合瓦屋面,图中水榭屋瓦就是以《营造法式》中“压四露六”的排列方式出现,这大大提高了建筑屋顶的防水性能,但相较于清代“压六”“压七”的做法,仍有提升空间。
6 结语
《会昌九老图》是表现古代文人致仕归来开启隐居生活的典型,后人常以创作会昌九老题材作品表达隐逸思想。而宋代《会昌九老图》虽以致仕归来的长者之集会为主要内容,但对园林建筑的刻画仍然精确细致。
在建筑基础方面,图中描绘了两种做法。一是临水建筑采用的地朾结构,木桩加排木的结构使基础受力更均匀,也有效地提高了承载力。二是屋舍部分运用虎皮墙作基础,石材不规则的形状自然形成似虎皮的表面肌理,透露出自然古朴的野性之美,这说明最迟在宋代已经开始运用地朾结构,且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普遍运用于建筑建造中。不仅如此,建筑建造还追求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建筑阶基部分,图中主要描绘了直方形阶基形式,在其构件尺度上,有相对固定的,也有能够随宜而变者,这表明宋代阶基的建筑已有标准化倾向,但又不拘泥于规定。
在水榭屋身构架部分,图中绘宋式单斗只替的做法,即柱上置栌斗,斗上安装替木来承接房梁,且梁结构明显有《营造法式》中所述“缴贴”的特征,形成拼合梁,拼合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民用建筑中单材尺寸不足的问题。
在屋顶方面,图中细致描绘了青板瓦通过“压四露六”方法排列而成的合瓦屋面,这与清式“压六露四”“压七露三”的做法相比,防水性能较差,这也说明自宋到清,屋面防水设施得到了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5.
[2] 陈从周.陈从周讲园林[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36.
[3] 赵启斌.略论《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的艺术价值[J].中国书画,2004(10):66.
[4] 四库全书·集部[DB/OL].[唐]白居易,撰.纪昀,辑.浙江大学图书馆,https://archive.org/details/06049080.cn/mode/2up,2009-10-11.
[5]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 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
[6] 刘雄伟.清代皇家园林虎皮墙综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20:108-111.
[7] [宋]李诫.营造法式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60.
[8] 乔迅翔.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J].古建园林技术,2007(1):3-7.
[9]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 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22.
[10] 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67.
作者简介:李苗苗(1996—),女,浙江嘉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苏坤(1978—),男,安徽淮南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园林设计。